中國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外盤的多星族非對稱動力學特性上取得新進展


隨著各類大型銀河系巡天的開展,例如:郭守敬望遠鏡,歐洲太空總署蓋亞衛星Gaia(Gaia);在銀河系研究領域,天文學家已經清楚的知道銀河系並非平滑對稱分佈,在集中了銀河系至少九成重子物質的銀盤上,呈現的並不是在軸對稱重力勢下的物理圖像,因此需要更多深刻的物理機制來進一步剖析銀河系盤。

近期,郭守敬望遠鏡特聘青年研究員、雲南大學王海峰博士後和雲南大學黃樣、陳丙秋副教授,國家天文台鄧李才研究員,與美國及西班牙研究團隊合作,基於郭守敬望遠鏡巡天數據,在六至十四千秒差距(kiloparsec,簡寫 kpc)的銀河系盤區域上,不僅肯定了王海峰等人之前在數密度和速度空間上探測到的北近結構(North near structure),還為該子結構刻上了時間演化序列,發現該結構是一個相對年輕、化學豐度較貧、金屬豐度較富、存活時標大致是六十億年的結構。更有趣的是,王海峰等人還對該子結構進行了詳細地動力學分析與量化,他們認為該結構對應的盤面非對稱物理機制目前很難給出一個非常精準的結論,但可推測該結構不太可能是銀河系的棒、外盤的橢圓性分佈、盤的長期膨脹或者星流的動力學效應所導致的,其他物理機制如旋臂的動力學、外盤的非平衡態破損、矮星系的次並合極有可能起著非常顯著的作用。同時該工作還細緻描繪了盤上徑向速度梯度變化的星族結構。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將會刊登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