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數據在銀盤星系震動學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郭守敬望遠鏡特聘青年研究員、雲南大學王海峰博士和雲南大學黃樣、陳丙秋副教授,國家天文台鄧李才研究員,與美國及西班牙研究團隊合作,基於郭守敬的紅團簇星數據,在銀河系盤12至15千秒差距範圍內,第一次在速度場內發現了在數密度空間上看到新的南中對面(south middle opposite)子結構的對應分佈,並且他們探測到該子結構只在盤面的非對稱速度空間出現,在垂向速度空間並無成協特徵。除此之外,他們還為該非對稱結構刻上了時間的標籤,驚奇地發現該子結構對於動力學擾動的敏感時間極有可能橫跨宇宙學時標。

過去很多年,對於星系或銀河系的物理進行詮釋時,我們通常都假設星系處於平衡態或處於穩定引力勢當中,隨後科學家利用美國史隆數碼化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結果在太陽鄰域的相空間中高置信度發現銀盤的非對稱性與波動,並美其名曰星系震動學。六年後歐洲太空總署蓋亞(Gaia)衛星又在太陽鄰域發現了蝸牛狀相空間混合結構,深刻揭示軸對稱引力勢對於銀河系研究的弊端。超越太陽鄰域,國家天文台徐岩副研究員此前已經揭示出銀盤波動到25千秒差距,其中包含南中子結構。 2018年初,王海峰等人不僅確認了這個結構,且在其北邊對面發現了一個新的命名南中對面的數密度子結構。基於郭守敬光譜數據,該團隊第一次描繪了該子結構的運動學特徵,不僅從另一個維度確認其真實性,而且從更高維的視角,看到了其時間演化序列,得到了非對稱性不一定耦合的結論,不同於近期蓋亞衛星在太陽鄰域看到的盤面與垂向的非對稱性耦合結果。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將會刊登在稍後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1千秒差距(kpc) = 3261.5637967311 光年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