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家在極端水平分支恆星的對流超射研究方面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恆星物理團組李志博士和李焱研究員利用k-omega模型處理恆星內部的對流超射,使極端水平分支恆星(Extreme Horizontal-branch Stars)的對流區質量與星震學分析的結果相近,並發現氦燃燒階段後期的喘息脈動(core breathing pulses)可能是形成高氧含量白矮星的關鍵因素。

極端水平分支恆星位於恆星赫羅圖水平分支的更左邊位置,它們具有比水平分支恆星更高的有效溫度。亞矮B類型恆星(subdwarf B)具有極薄的氫包層,無法維持包層的氫燃燒。亞矮B類型恆星屬於極端水平分支恆星,部分亞矮B類型恆星存在著脈動現象。根據它們的脈動特徵可以分為p模式脈動亞矮B類型恆星和g模式脈動亞矮B類型恆星,少數亞矮B類型恆星(例如:天貓座DW星,DW Lyn star)同時具有p-模式脈動和g-模式脈動。對g-模式亞矮B類型恆星進行星震學分析,可以得到恆星內部的對流核質量(0.22-0.28個太陽質量)。但採用經典的混合長理論得到的亞矮B類型恆星對流核質量遠小於星震學分析所給出的結果。

科研人員將k-omega模型嵌入到恆星演化程序中,處理亞矮B類型恆星內部的對流超射。結果表明利用k-omega模型可以得到更大的對流核質量,在超射區形成一個完全混合區和一個部分混合區。隨著恆星的演化,中心對流核會分為兩個對流區(中心對流核和殼層對流區)。此後,中心對流核質量逐漸增加,直到與殼層對流區合併成一個對流區。在經歷了短暫的合併之後,又會迅速分裂成兩個對流區,這樣的過程在亞矮B類型演化階段會交替進行多次。最後,g-模式sdB模型對流區頂部所包含的恆星質量可以達到0.3個太陽質量,這與星震學分析的結果相符。

在中心氦燃燒後期,亞矮B類型恆星會出現2-3次喘息脈動。p-模式亞矮B類型恆星模型出現了兩次喘息脈動,中心氦燃燒結束時,其中心氧豐度約為0.72;而g-模式亞矮B類型模型出現了三次喘息脈動,使恆星有較高的中心氧豐度(約為0.8)。喘息脈動將殼層的氦帶入中心對流核,與碳反應生成氧,從而大幅增加恆星中心的氧豐度。這可能是形成高氧含量白矮星的關鍵因素。

【圖:維基百科;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網頁;新聞資訊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2021年12月20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標題是:Convective Overshooting in Extreme Horizontal-branch Stars Using MESA with the k-omega Model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