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家在不同磁制動模型下低質量X射線雙星演化的研究獲進展


磁制動在低質量X射線雙星演化中對角動量傳輸、物質傳輸、軌道周期分佈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到目前為止仍然不確定。傳統的磁制動模型難以解釋低質量X射線雙星和毫秒脈衝星雙星的觀測特性,例如計算得到的低質量X射線雙星物質傳輸率和觀測到的吸積率之間存在量級上的差異,以及計算得到的毫秒脈衝星雙星軌道周期分佈和觀測結果相衝突。除了傳統主流的磁制動模型外,也有學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磁制動模型。因此,對於學術界出現的多個不同磁制動模型進行全面比較與甄別,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新疆天文台脈衝星團組與南京大學天空學院高能組在脈衝星磁場演化、輻射機制等領域保持長期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近期,新疆天文台碩士研究生鄧竺齡在導師高志福研究員及南京大學李向東教授等人指導下,結合恆星演化程序數值模擬和星族合成程序,研究了當前主流和新型的磁制動模型對低質量X射線雙星演化的影響。結果表明,相對於其它的磁制動模型可以更好地再現大多數中子星低質量X射線雙星的觀測特性,包括軌道周期、伴星質量還有物質傳輸率。此外,據計算,毫秒脈衝星雙星的軌道周期分佈也和觀測相符合,尤其是其軌道周期在二小時到一天的系統中,表現更為明顯。(上圖)。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2021年5月8日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2021年3月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第909卷,第二期,論文編號174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