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天文學家發現新一顆紅矮星有一顆大的岩石系外行星


近年來,對紅矮星進行詳盡研究,尋找圍繞它們運行的系外行星。這些恆星的有效表面溫度在2,400至3,700K之間(比太陽低2,000攝氏度),質量在0.08至0.45太陽質量之間。西班牙加拿利天體物理研究所(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de Canarias)一組以博亞·托來多·巴頓(Borja Toledo Padrón)博士生為首研究人員,專門研究圍繞這種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發現一顆大的岩石行星,環繞著一顆編號GJ 740恆星運行,這是一顆紅矮星,距離地球約三十六光年。

這顆行星公轉周期2.4天,質量是地球的三倍。因為距離恆星非常之近,所以這顆新的超地球可能會成為未來十年研究的對象之一,因為到二十世紀末期,超大直徑望遠鏡會落成使用。

這是環繞紅矮星第二短公轉周期的行星。質量和周期顯示它是一顆岩石行星,半徑約為地球的1.4倍,這可以在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縮稱 TESS)的未來觀測中得到證實。數據還顯示存在第二顆系外行星,它的公轉周期為九年,質量與土星相近,儘管它的徑向速度訊號可能是由於恆星的磁場活動(類似於太陽)引起,因此需要更多數據來確認該訊號確實是由行星引起。

刻卜勒(Kepler)太空望遠鏡,該方法使用過境法(即尋找由恆星和我們自身圍繞行星運行的行星之間的過境引起的恆星亮度的細微變化)的一項發現共有一百五十六顆新行星圍繞矮恆星。根據數據,估計這種類型的恆星擁有平均2.5顆行星,公轉周期不到二百天。尋找較冷恆星周圍的新系外行星的動力是,與質量較高的光譜類別的恆星相比,行星質量與母恆星質量之間的差異較小。

矮恆星也是通過徑向速度法搜索行星的理想目標。方法基於光譜觀測法檢測由恆星在其周圍的軌道上的重力引起恆星移動速度微小變化的方法。自從1998年發現一顆圍繞矮恆星中系外行星的第一個徑向速度訊號以來,到現在為止,使用徑向速度方法在此類恆星周圍共發現了一百一十六顆系外行星。這種方法的主要困難與這類恆星的強磁場活動有關,這種強磁場活動可能產生與系外行星產生光譜訊號非常相似。

【圖、文:節譯自西班牙加拿利天體物理研究所2021年4月16日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2021年2月15日出版的《天文學及天體物理學報》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