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43萬年前南極上空發生強烈的火流星爆炸


科學家的研究認為,四十三萬年前一顆火流星在南極上空爆炸,雖然該事件不夠強大到產生隕石坑,但也它也不小,甚至比1908年通古斯(Tunguska)事件劇烈。

儘管產生隕石坑的火流星事件相當罕見,但進入大氣層並爆炸的火流星事件的次數較多。自從1988年來,美國太空總署已經記錄了861次事件,但強烈如2013年的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火流星事件或2018年的堪察加(Kamchatka)火流星事件,則一個世紀會發生好幾次。科學家認為:這類事件如果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會造成數百萬人的傷亡,涉及數百公里的嚴重破壞。但問題在於,這種事件不會留下隕石坑,很難確認其頻率。

科學家在南極東部毛德皇后地( Queen Maud Land)山區二千五百米高的峰頂,收集六公斤以上鬆散的沉積物,在其中篩選出來十七粒微小粒子,大小範圍為0.1到0.3毫米。肉眼看像是普通的污垢顆粒,但團隊用電子顯微鏡檢查,發現它們是隕石的凝結球粒。研究發現,這些淚滴狀小球是由鐵和橄欖石為主,並含有高量的鎳,與石鐵隕石相似。
此外,氧18含量也很低,由於氧的同位素在較冷的條件下濃度較低。與南極洲上兩個相距二千七百五十多公里地區發現的凝結球粒出奇地相似。這些特徵顯示,小球都是由四十三萬年前的同一次隕石事件所產生。

研究人員認為,這次事件找不到隕石坑。但因為散佈在廣闊區域,證明是一次強烈的大爆炸。科學家模擬認為,火流星在一百至一百五十米之間的低空爆炸,爆炸波的面積達到了十萬平方公里。熱氣體流到達地球表面的峰值溫度約攝氏五千度,並可能融化了幾厘米的冰,從而形成凝結球粒有氧18的特徵。估計該事件比通古斯(Tunguska)事件還要強大,至少是三百萬噸三硝基甲苯(Trinitrotoluene,簡稱 TNT)炸藥。研究人員認為,瞭解這類事件發生頻率,對於人們未來至關重要。

【圖:微隕石網頁;文:節錄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頁】 研究全文刊登在2021年3月31日出版的《科學進展》期刊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