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第二遠的類星體


天文學家使用位於夏威夷的毛納基(Mauna Kea)火山的凱克天文台(W. M. Keck Observatory),發現第二遠的類星體,並以夏威夷原著民語Poniuaʻena命名。意思是看不見充滿光彩旋轉創造源頭。Poniua'ena 紅移高達7.515,中心擁有的黑洞約十五億倍太陽質量,其大小是同一時代其他類星體的兩倍。這些巨大的黑洞存在於如此早期的宇宙,對宇宙演化與超大質量黑洞形成理論提出了挑戰。

類星體是由超大質量黑洞所驅動,是宇宙最活躍天體,自發現以來天文學家一直渴望想知道它們何時開始出現。通過巡天觀測,天文學家在2018年發現最遙遠的類星體(J1342 + 0928)。樊曉暉的研究團隊以英國紅外線望遠鏡半球巡天與泛星(Pan-STARRS)巡天觀測資料分析,將Poniuaʻena篩選為類星體候選人,在2019年研究人員再以雙子座天文台的雙子座近紅外線光譜儀以及凱克天文台的近紅外線光譜儀觀察了該物體,以確認Poniuaʻena(J1007 + 2115)的身分,並估計其光線自宇宙大爆炸後僅七億年離開類星體,已經傳播超過一百三十億年。

當前的理論在宇宙大爆炸剛開始時,無法相互作用形成恆星和星系。認為恆星和星系的誕生在電離時代,即大爆炸之後約四億年。因此發現Poniuaʻena的類星體,是朝著理解電離過程以及早期超大質量黑洞和大質量星系的形成的一大步。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