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二號探測到可能形成自月球上最大規模小行星撞擊產生的岩漿湖


基於玉兔二號在前三個月晝對月球背面多處月壤和一塊石塊的可見-紅外光譜探測數據,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林楊挺研究員團隊發現,所探測石塊為橄欖石蘇長岩,很可能是在撞擊形成的岩漿湖中經分異結晶而形成。

根據月球岩漿洋假說,月球形成之後被大約八百公里厚的全球性矽酸鹽岩漿覆蓋,然後通過分異結晶,形成了礦物組成分層的月幔和月殼,自下而上分別為富鎂橄欖石、斜方輝石、含鈣輝石和斜長石等。晚期結晶的物質位於上層,但由於富含鐵、鈦,密度較大,有可能因重力失衡而下沉,從而引發物質翻轉,改變了月幔的原始分層結構。因此,探測月球深部的組成對於限定月球的形成歷史至關重要。

位於月球背面的南極-艾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深達十三公里,正是探測月球下月殼甚至上月幔的天然窗口。它又是月球上最古老的撞擊盆地,對於認識月球-地球系統的早期撞擊歷史也具有重要意義。正因如此,嫦娥四號探測器選擇在南極-艾肯盆地盆地登陸,並開展探測,這是人類對月球深部物質和南極-艾肯盆地構造的第一次探測。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