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顯示大恆星形成方式或與小恆星截然不同


科學家一直認為,大恒星的形成方式與小恆星非常相似。但一項新研究顯示,銀河系內外的大質量恆星以我們完全意想不到的複雜方式形成。新研究將迫使科學家重新思考對宇宙中大質量恆星如何形成的理解。

整個已知的宇宙中,由灰塵和氣體構成的巨大分子云坍塌,黏在一起,形成稠密的核心,這些核心接著在高溫下坍塌並被加熱,形成恆星。以前的研究認為,對於大部分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的較小質量恆星,形成恆星的塵埃和氣體的質量,與誕生恆星的質量之間似乎存在一個簡單的對應關係。在銀河系中,這些核心的質量似乎決定了從其中誕生的恆星質量。科學家認為,這一模式似乎適用於整個宇宙。

但現在,科學家對宇宙中其他星團的不同區域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大質量恆星的情況並非如此。

研究人員使用極其靈敏的望遠鏡,對一萬八千光年光年之外名為W43-MM1的遙遠恆星形成區域進行了前所未有地詳細觀察,對其中極大質量範圍——從類似太陽的質量到一百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形成核心進行了研究。令他們驚訝的是,恆星形成核心的分佈完全不同於此前在銀河系附近區域觀測到的分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觀察到很多大質量恆星,而較少看到在銀河系中常見的更小質量的恆星。顯示以往假設的簡單對應關係適用於整個宇宙這一想法似乎是錯誤的,核心在不同地方的表現並不相同。因此,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審視恆星的誕生模型。

【圖:歐洲南方天文台;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自然·天文學》期刊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