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棕矮星沙漠變成恆星的綠洲

觀測前後的星星數量對比圖
美國維珍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天文家尼克·特魯普(Nick Troup)領導,利用史隆數碼化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簡稱 SDSS)研究項目中發現,太空中突然出現許多新星體,他重新分析以前觀測的十五萬顆星體,和十五年前相比,他發現棕矮星系統數量竟然是以前的兩倍。以前的「棕矮星沙漠」(brown-dwarf desert)中,出現有星星的「綠洲」。天文學家現時未能夠解釋具體原因。特魯普表示,一下子發現這麼多的棕矮星伴星,這是以前從未見過的,非常希望進行更多的觀測去尋找更多有伴星的棕矮星。

棕矮星沙漠是一個理論上的聯星系統中的軌道距離,是指聯星系統中屬於伴星的棕矮星可存在的軌道半長軸下限。一般來說如果主星的質量與太陽相等,該距離下限是五個天文單位。

這個距離下限的由來是因為如果棕矮星形成時就是聯星系統伴星的時候,如果距離是 5 天文單位以下,棕矮星會開始向主星移動直到被主星併吞為止。

最近的觀測結果發現極低質量聯星系統可能會打破棕矮星沙漠這個理論。這是因為低質量聯星的軌道是 5 天文單位左右,但因為較大伴星的低質量,至今仍是一個爭論議題。

【圖:史隆數碼化巡天;文: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

史隆數碼化巡天是使用位於新墨西哥州阿帕契點(Apache Point)天文台的2.5米口徑望遠鏡進行的紅移巡天項目。該項目開始於2000年,以阿爾弗·史隆(Alfred Sloan)的名字命名,計劃觀測25%的天空,獲取超過一百萬個天體的多色測光資料和光譜數據。史隆數碼化巡天的星系樣本以紅移0.1為中值,對於紅星系的紅移值達到0.4,對於類星體紅移值則達到5.0,並且希望探測到紅移值大於6.0的類星體。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