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家發現分子雲與恆星朝向銀河平面形成

成分雲的速度場分佈和三個殼層結構
紫金山天文台「銀河畫卷」計劃銀河平面分子譜線巡天團隊對銀河平面(216.25°≤l≤218.75°,−0.75°≤b≤1.25°)範圍內共約3.75平方度的天區進行了觀測,並結合紅外線衛星和毫米波塵埃連續光譜檔案數據,研究了其中分子雲的物理性質以及與之成群的恆星形成。

研究團隊發現七個大質量團塊,分佈在分子氣體最大的密度線上。對這些團塊的質量-尺度關係研究顯示,它們均很有可能形成大質量恆星。揭露出其中三個正在膨脹的較大尺度的分子氣體殼層結構。區域中年輕星分佈在電離氫區S287附近和成分雲中的殼層結構交界處呈現富集,表明這些年輕星的形成很有可能是電離氫區和殼層結構的膨脹所觸發的。

分子雲中無處不在的纖維狀結構的碎裂過程是恆星及星團形成的關鍵環節。與碎裂理論模型的比較顯示,在形成年輕星的尺度上,引力主導的碎裂起重要作用。

對這些處於外銀河環境下的大質量分子雲團塊中恆星形成關係的研究發現,它們與海德曼(Heidermann)等人2010年在英仙座、巨蛇座、蛇夫座等較低質量近鄰分子雲中團塊的研究結果一致,即是:恆星形成率面密度明顯高於從河外星系的史密特-簡力格(Schmidt-Kennicutt)關係的預期數值。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