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初步調查指日本X射線天文衛星是內部故障引致解體

畫家筆下的X射線天文衛星「瞳」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3月26日香港時間15時45分與X射線天文衛星「瞳」失去聯絡,無法接收衛星任何數據。日本曾經請求使用美軍在日本岡山縣監測太空垃圾的兩台望遠鏡進行觀測,發現在X射線天文衛星最初軌道附近有兩個物體。經過翻查衛星的數據及其它資料,初步認為衛星是由於內部故障,引致爆炸解體而非受到外來物體撞擊損毀。

【圖、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新聞公報及互聯網報導】

天文學界再爭論太陽系邊緣是否存在第九顆大行星

畫家構思太陽系第九顆大行星
從今年年初開始,天文學家認為第九行星對好幾顆具有高度罕見軌道的古柏帶(Kuiper belt)天體施加引力,從而推斷了這顆行星的存在。跟據預測,第九行星會導致具有與行星平面垂直的運行軌道的古柏帶天體,在過去的三年裡,科學家們發現了四顆具有這一軌道特徵的天體。自此以後,天文學家們便不斷致力於尋找能夠證明其存在的證據。

美國天文學家米高·布朗(Michael E. Brown)在3月24日發現一顆編號uo3L91的古柏帶(Kuiper belt)天體,
初步計算,它的軌道符合上述第九行星可能出現的區域,一度傳出這顆uo3L91天體質量介乎地球的一至十倍之間,令傳媒報導可能發現太陽系第九顆行星。可惜目前並無任何確實的數據證實上述的猜測。

【圖:加州理工學院;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英國廣播公司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iH1Aw_E2Q

美國太空總署宣佈促進火星之旅的勝出概念項目

美國太空總署競賽實驗室
美國太空總署公佈「太空衣紡織檢測挑戰賽」和「就地取材挑戰賽」的兩項比賽優勝者,他們對未來太空任務的建設和人類居住創造出了全新概念。這些任務包括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之旅。

兩項比賽由代表美國太空總署九西格瑪(NineSigma)公司管理,2015年10月在美國太空總署競賽實驗室啟動,為太空衣檢測和原地建築原料在棲息地建設中的使用開創了新概念。

「太空衣紡織檢測挑戰賽」賽共有三個獎項,每個獎項可以得到五千美元的獎勵,用來致力解決檢測太空衣外部保護層材料在不同行星(例如:火星、矮行星或者較大的小行星)環境中的性能。

「就地取材挑戰賽」是尋找探索星球表面上可以使用的材料,用來在地球與太空中製造有關的組件。這個挑戰賽設有一等獎一名,可得一萬美元獎金;二等獎兩名,各得二千五百美元元獎金。

能夠就地取材對於太空探索非常有用,因為利用星球上的原料可以削減材料從地球運輸的需求以及由此帶來成本開支。美國太空總署估計這些做,每公斤的物件可以節省超過十萬美元的發射成本,令到太空開發更加切實可行。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太空衣」中國大陸譯作:宇航服

仙女座星系發現一顆中子星

仙女座星系中的首顆中子星的訊變化周期
仙女座大星系(M31)是銀河系的近鄰,天文學家利用X射線多鏡面牛頓太空望遠鏡(X-ray Multi-Mirror Newton space telescope,簡稱 XMM-Newton)首次發現仙女座星系中有一顆中子星。

在銀河系中,含有中子星的雙星系統非常普遍,但從來沒有在仙女星座系中發現如此規律的脈衝訊號。現在,天文學家通過系統地對X射線多鏡面牛頓太空望遠鏡觀測的存檔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了仙女座星系中的首顆編號3XMM J004301.4+413017中子星。該中子星自轉週期是1.2秒,公轉週期為1.3個地球日。

由於中子星保留母恆星大部分的角動量,但半徑只是母恆星極微小的量,轉動慣量的減少導致轉速迅速的增加,產生非常高的自轉速率,周期從毫秒脈衝星的七百分之一秒到三十秒都有。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X射線多鏡面牛頓太空望遠鏡是歐洲太空總署1999年發射的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具有極高的X光譜分辨本領。

俄羅斯《2016至2025年聯邦航天計劃》草案出台

俄羅斯航天集團公司標誌
俄羅斯政府已經審議通過了《2016-2025年聯邦航天計劃》草案,未來十年將為航天活動劃撥1.4兆盧布(港幣1,604億元,新台幣6,682億元,人民幣1,340億元),2022年後或再補充劃撥1,150億盧布(港幣132億元,新台幣549億元,人民幣110億元)。

草案提出三個優先方向:
(一)發展通訊和對地觀測衛星系統及相應的運載火箭,到2025年在軌衛星從49顆增至73顆,新型聯盟(Soyuz-2)和安加拉(Angar)火箭逐步投入使用,並開展超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
(二)建造滿足科研需求的航天設施,繼續開展火星外太空生物(ExoMars)聯合火星探測項目,以及機械人月球探測活動;
(三)實施載人飛行,支持國際空間站運行至2024年,繼續研製新型載人太空船,建設東方發射場。

此外,可重複使用火箭研製推遲至2025年以後,載人登月計劃推遲至2030年以後。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的近鄰衛星星系NGC55中發現X射線瞬變源

T1的瞬變源僅在2010年的圖像中顯示出來
我們的銀河系在宇宙中並不是孤獨的,有一些小星但系就像衛星一樣圍繞著它,也因此被稱作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在南半球,不需要藉助望遠鏡,就能輕易看見天空中的兩個雲狀的天體結構,它們就是銀河系衛星星系中的兩大代表位於16萬至20萬光年之外的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這些小星系是由什麼構成以及如何形成,是目前熱門的研究方向。

上海天文台天文學家研究員基於最靈敏的X射線望遠鏡獲得的數據,研究了銀河系的一個名為NGC 55的衛星星系,他們發現了15個X射線瞬變源候選體並研究了它們的本質。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將會刊登在《天體物理學報》

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啟動對失效後的天宮一號進行精密激光測距跟蹤

2016年3月23日天宮一號觀測數據統計表
在太空軌道上工作1,630日的天宮一號在完成了與三艘神舟太空船交會對接和各項試驗任務後,由於已超過服役兩年半時間,它的功能於近日失效,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天宮一號在軌道上四年多來,完成了多項試驗任務,為中國太空站任務積累了寶貴經驗。

天宮一號是太空交會對接的太空站,設計壽命兩年 ​​。2013年6月神舟十號太空船返回後完成主要使命。根據預測,天宮一號的飛行軌道將在今後數月內逐步降低,地面跟蹤系統將持續進行天宮一號的跟蹤與監測。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及時響應了對天宮一號的跟蹤與監測需求,利用長春站太空碎片激光測距系統,在2016年3月23日成功獲得兩圈有效數據(含一圈地影數據),觀測弧段共計四分鐘,近四萬個有效數據點。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歐洲太空總署在南極研究長期太空旅行對人體能力退化的影響

法國與義大利聯合開設的南極康宏科學考察站
歐洲太空總署設計新的系統,研究長期太空旅行對人體生理與心理的影響,其中包括讓一位醫生在南極對旅行中對太空船操縱能力的退化問題進行一年研究的項目。

荷蘭的醫生佛洛里斯·範·登·伯格(Floris van den Berg)將在法國與意大利聯合的研究基地,康宏(Concordia)科學考察站生活十二個月。當地海拔超過三千二百米,氣溫常常低於攝氏零下七十六度,氧氣含量比海平面低三分之二。科考站與最近的人類居住地距離超過五百六十公里,被當地居民成為「白色火星」。這些環境特點類似於太空人在太空旅行中很長時間內將會面臨的孤獨、寒冷與缺氧。

任務開始後,伯格將對駐站人員進行一些特定測試,以幫助他更好地理解長期太空旅行所受到的精神與身體影響。他還將利用一個簡化模擬裝置,教導駐站人員駕駛「聯盟號」太空船。一半駐站人員每個月接受培訓,而另一半人員每三個月接受一次培訓。這一實驗的目的是研究駕駛太空船的能力如何退化:未來深空探索中,太空人將在太空船內停留更長時間,接觸儀錶盤的機會很少。而在到達目的地時,太空人必須記得如何操縱太空船登陸。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三合星系統中發現有系外行星

畫家筆下有三個太陽的系外行星
哈佛 – 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工作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宣佈,發現一個由三顆恆星組合而成的三合星系統,也能夠具有穩定軌道的行星。

三合星系統中有已知行星是罕見,至今天文學家僅僅發現了四顆。這次發現引起天文學家興奮,因為它是最接近恆星的一顆系外行星。三合星的主星也比其它的伴星明亮,令到它成為系統內行星的太陽。

新的系外行星編號KELT-4Ab,是顆氣體巨大行星,大小類似於木星,它圍繞恆星KELT-A的公轉週期大約三日,作為它的主星。另外兩顆伴星編號KELT-4B和KELT-4C,它們互相之間的公轉週期大約三十年,而這對雙星又以四千年的週期環繞KELT-4A。

研究人員估計,從KELT-4Ab行星上看,主星KELT-4A,由於比較靠近,所以光度比我們的太陽明亮四十倍。其它兩顆環繞的伴星,因為距離遙遠,光度只是和我們見到的月亮相似。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文學報》

俄羅斯進步號太空船今日凌晨成功與國際太空站對接

進步號貨運太空船靠近國際太空站
俄羅斯進步號(Progress)貨運太空船,3月26日在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拜科努爾(Baikonur)發射場成功將大約2.5公噸食物、空氣、燃料及補給物資(包括新鮮水果和蔬菜:蘋果、柚子、橙、洋蔥、大蒜等)、維修工具及太空人個人的包裹發射前往國際太空站,以便太空站內的太空人進行科學活動及日常維護工作。

進步號貨運太空船今日凌晨香港時間2時成功與國際太空站對接。

【圖、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