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環星雲奇特之謎終獲破解


2004年,天文學家在一顆恆星周圍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紫外線環,但不知這種奇特的結構如何形成。美國天文學家近日在藍環星雲的螢光碎片內發現新證據,破解了這一謎團:藍環實際上是兩顆恆星相撞產生的一個錐形發光氫分子雲團的底部。

2004年,天文學家首次使用美國太空總署現已退役的星系演化探測器(Galaxy Evolution Explorer,縮寫 GALEX)太空望遠鏡,在恆星TYC 2597-735-1周圍觀測到這個紫外線環(望遠鏡圖像中顯示為藍色)。

在最新研究中,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借助凱克(Keck)天文望遠鏡發現藍環實際上是一個錐形發光氫分子雲團的底部,它從中心恆星向地球延伸。此外,研究還顯示第二個錐形雲團向相反方向延伸。研究人員表示,從地球上看,這兩個錐形雲的底部似乎重疊,形成了圍繞恆星的環狀結構。

研究團隊利用美國太空總署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和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縮寫 WISE)提供的數據發現,恆星周圍有一個塵埃盤,它吸收恆星的光,然後再向外輻射。他們認為,這個圓盤將圍繞恆星的碎片雲切成兩半,形成兩個向相反方向延伸的錐形雲。

天文學家解釋說,幾千年前,一顆類日恆星與一顆較小的恆星相撞併吞噬了後者,在此過程中將一團熾熱的碎片噴射到太空中,碎片向外飛出時產生的衝擊波反過來加熱了碎片雲中的氫分子,產生了科學家們在2004年首次觀測到的紫外線輻射。

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凱里·霍德利(Keri Hoadley)在聲明中說:「兩顆恆星合併相當普遍,但它們噴出的物質會在太空中膨脹和冷卻,隨後會被大量塵埃遮住,導致我們看不到實際發生了什麼,最新研究讓我們首次捕獲一個前所未有的恆星演化階段。」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觀測時機對於揭示這一謎團至關重要。霍德利說:「我們認為這個環狀物體代表了這些(恆星碰撞)短暫事件的晚期,當塵埃最終散去,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不過,星雲溶解成星際介質還需很長時間,我們也無法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2020年11月18日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期刊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youtu.be/WY8J8hFHhiw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