硏究發現「首使」星際小行星實際是顆星際彗星


編號1I/2017 U1的小行星最初懷疑是顆彗星(舊稱 A/2017 U1、C/2017 U1 泛星彗星),但是經過歐洲南方天文台天文學家一段時間觀測後,發現它沒有彗星塵埃尾的縱跡,而是一顆好像雪茄的長條形狀岩石小行星。

發現者將這顆小行星暫叫「首使星」ʻOumuamua(ʻOu mua mua 是夏威夷語,意思是:是首個來自星際的使者)。小行星長四百米,形狀十分狹長,闊四十米,自轉一次大約7.3小時。這顆小行星形狀古怪,與我們太陽系內生成並觀測到的約七十五萬顆小行星和彗星截然不同。天文學從它的軌道數據得出結論,是經過太陽系的一顆星際天體。

但是歐洲太空總署行星科學家馬高·梅舍利(Marco Micheli)博士的硏究團隊又一次扭轉了局面,一項新的研究清楚顯示,「首使星」確實是一顆彗星,而不是小行星。研究團隊發現,「首使星」通過我們的太陽系的特殊路線,不能僅僅由太陽,行星和大型小行星的重力來解釋。 相反,「首使星」可以推動前進,是因為氣體和灰塵從它上面噴出,就像使用推進器沿著某個方向移動的太空船。

梅舍利博士團隊將行星和大型小行星的位置、質量、重力效應都考慮在內,進行電腦模擬,發現「首使星」需要額外的力量才能夠解釋它的奇特運行軌道。這種額外的力量是由它冰冷的身體,當進入太陽系時受到陽光加熱,裡面的冰昇華成氣體,然後射入太空。在太陽系邊緣的冰冷彗星,更有可能被拋出,進入星際的深淵。「首使星」即使沒有明顯可見的彗尾,但是它的行為毫無疑問是一顆彗星。

【圖、文:余惠俊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研究全文刊登在6月27日出版的《自然》期刊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