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變形揭露宇宙秘史
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等機構的天文學家史蒂夫·伊萊斯(Steve Eales)等人,首度提供星系會變形(metamorphosis)的直接證據,即星系的結構在其一生中,會隨時間而逐漸改變。這些天文學家希望能經由這樣的型態學研究來進一步瞭解宇宙究竟是如何演變成現今所見的景象與特性。 這些天文學家先利用赫歇爾望遠鏡的ATLAS和GAMA計劃約一萬個星系的巡天觀測資料,將這約上萬個星系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為扁平且有規律自轉的盤狀星系(disc-shaped galaxies),如我們的銀河系就是屬於這一種;另一類為龐大的橢圓狀星系(spherical-shaped galaxies或oval-shaped galaxies),內含一大堆混亂無序的恆星。 之後藉由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和赫歇爾望遠鏡(Herschel)深入觀測宇宙大爆炸誕生後不久就形成的星系,這些天文學家發現大霹靂後形成的所有恆星中,有83%最初是位在盤狀星系裡。但是到了現今宇宙,只有約49%的恆星是位在盤狀星系內,其餘的都在橢圓狀星系中。這意味著有大量盤狀星系轉變成橢圓狀星系,或用一般天文術語說,所有過去位在螺旋星系中的恆星,現今有很大比例已轉變成死寂而巨大的橢圓星系的一部份,所以這種型態轉變是星系演化歷史的常態事件。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