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天文學家發現天鵝座黑洞二十六年後甦醒

畫家筆下的黑洞噴流
在2015年6月15日,雨燕太空望遠鏡(Swift space telescope)探測到天鵝座V404,一個類似太陽的恆星旋轉雙黑洞系統甦醒,在X射線、光學和無線電波長上突然釋放出強大的能量,照亮了整個天空。天鵝座V404對上一次的爆發發生在1989年。

牛津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羅拔·芬德(Robert Fender)研究團隊利用央斯基甚大陣列射電望遠鏡(Jansky Very Large Array),弧分微開成像器(Arcminute Microkelvin Imager),帕洛瑪瞬態廠(Palomar Transient Factory),巨型米波射電望遠鏡(Giant Meterwave Radio Telescope)射電望遠鏡對天鵝座V404再次進行了觀測,發現仍然存在相對論噴流。這項發現有助科學家對黑洞噴流的性質進行研究,可以顯示活動星系核的奧秘。

【圖、文:節譯自牛津大學新聞公佈】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WteTkhd_A

雨燕衛星探測到它第一千個伽馬射線爆發事件

雨燕衛星每年發現伽馬射線暴數目
在10月28日香港時間6時41分,美國太空總署雨燕衛星(Swift Gamma-Ray Burst Mission)檢測到第一千個伽馬射線突然發出的脈衝訊號。這個訊號來自波江星座,天文學家稱事件為GRB151027B。雨燕衛星自動確定它的位置,向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通告,探索相關位置的X射線,紫外線和可見光來源。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雨燕衛星,全稱為伽瑪暴快速反應探測器,是美國太空總署2004年發射的一顆專門用於觀測伽馬射線暴的天文衛星,工作在伽瑪射線、X射線、紫外線以及可見光多個波段。

雨燕衛星由美國、英國、意大利共同研製,於2004年11月20日在美國發射升空,運行在高度約600公里的近圓形軌道上,周期為90分鐘。雨燕衛星重1.5,主要儀器有:

爆發警示望遠鏡(Burst Alert Telescope),使用編碼孔成像板,面積為5200平方厘米,工作能段為15-150keV。X射線望遠鏡(X-ray Telescope),能夠對伽瑪射線暴的餘輝進行成像,精確測定伽瑪射線暴的位置,誤差大約為3.5角秒,工作能段為0.2-10keV。同時也能夠監測餘輝(afterglow)在數日到數周內的光變曲線。紫外/光學望遠鏡(Ultraviolet/Optical Telescope),工作波段為170-650納米,能夠對伽瑪射線暴在光學波段的餘輝進行成像,也能測定其亮度和光譜、以及長時間光變曲線。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中國發射中星2C通訊廣播衛星一級火箭和助推器殘骸墜落貴州餘慶

中星2C衛星一級火箭殘骸
11月4日0時2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2C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16次飛行。

同日在貴州省餘慶縣白泥鎮與施秉縣馬溪鄉交界處,工作人員發現中星2C衛星一級火箭殘骸和助推器殘骸。當地相關部門已做好殘骸回收的現場保護工作,等待有關部門前來回收處置。

【圖、文:節錄互聯網新聞報導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天文學家觀測有史以來最長星系尺度剝離過程

茲威基8338星系團X射線圖
來自波恩大學(University of Bonn)的格里特·斯倫伯格(Gerrit Schellenberger)與托馬斯·瑞皮齊(Thomas Reiprich)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觀測到距離茲威基(Zwicky) 8338星系團中心一百萬光年外的一個星系CGCG254-021,正拖著一條長度近248,000光年的X射線尾巴。這個彗星狀星系可能為宇宙學領域帶來重要的成果,並提升我們對該星系團的認識。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全文發表於10月2日出版的《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報》

太空漫步時氨氣洩漏太空人最後完成工作

太空人在太空站外修理氨氣冷卻系統工作情況
兩名美國太空人史葛·凱利(Scott Kelly)與謝爾·林格倫(Kjell Lindgren)香港時間前晚(11月6日)步出國際太空站進行太空漫步,修理氨氣冷卻系統。兩小時後,林格倫在冷卻喉管連接過程發現洩漏氨氣,同時凱利的工作手套損壞。在相互檢查後沒有發現太空衣沾染這種有毒物質,最後兩位太空人把管道重新連接到起初使用的散熱器,並給兩個散熱器各自灌注了約34公斤的液態氨氣。此次工作比原定計劃超出近80分鐘,導致他們來不得及把備用散熱器收起來並加裝保護外罩。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中國今日成功發射遙感二十八號衛星

遙感二十八號衛星發射情況
今日下午15時06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二十八號衛星發射升空。

這次發射的遙感衛星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新視野號完成調整軌道瞄準下個目標前進

新視野修正後的飛行軌道
美國太空總署的新視野號已經成功進行最後一次調整飛行軌道,奔向將會在2019年1月飛掠丶這個位於古柏(Kuiper)帶,在冥王星以外,超過十億公里編號 2014 MU69 的小行星。

這是有史以來任何太空船執行的最遙遠軌道修正工作。第四次修正11月5日香港時間1時15分開始,太空船上的火箭引擎啟動了大約20分鐘。修正後新視野號太空船以每秒57米速度飛向2014 MU69,預計三年後抵達。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九十億光年外罕見正在消亡的巨型射電星系

超大質量黑洞在星系的紅色中心
一組來自印度達它基礎研究院國家射電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利用巨型米波射電望遠鏡(Giant Meterwave Radio Telescope,簡稱GMRT)發現鯨魚座有一個巨大的尺寸的罕見射電星系,距離我們有九十億光年,發射強大的無線電波,跨度長達四百萬光年。

該團隊結合巨型米波射電望遠鏡與XMM牛頓太空望遠鏡,日本昴星團望遠鏡,英國紅外線望遠鏡,美國的史匹哲(Spitzer)太空望遠鏡,央斯基(Jansky)甚大陣列射電望遠鏡等的觀測結果,橫跨整個電磁波譜,對這個遙遠的星系進行全面而細緻地研究,了解遙距宇宙中星系之間的磁場屬性。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每日科學網頁】研究全文發表於8月31日出版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近鄰超新星工廠利用孿生超新星提高標準燭光量度精度

近鄰超新星工廠團隊成員
在過去不到二十年時間內,學界了解到暗能量令宇宙加速膨脹。這個發現可能源於Ia型超新星,它們非常明亮,彼此亮度類似,作為「標準燭光」用於探測宇宙的歷史。

實際上,這類超新星卻偏離標準。干擾的塵埃會令它們變紅,降低它們的亮度。它們的熱核爆炸物理機制相差各異。這些「正常」Ia型超新星的亮度變化高達四成,雖然使用一些成熟的方法可以降低亮度分散,但宇宙學研究的期望是亮度變化最多達到一成半。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近鄰超新星工廠(Nearby Supernova Factory)的成員大大降低了超新星亮度的散射。他們使用近五十顆鄰近超新星樣本,發現光譜非常匹配的孿生超新星,可以令亮度分散降低到8%,量度這些超新星距離的精度比先前提高一倍。

【文: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網頁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昨天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近鄰超新星工廠計劃是一個國際合作實驗團隊,目地在蒐集更多之前在過別的計劃中所研究過的Ia型超新星資料,和通過對它們的研究,以增加對宇宙膨脹和暗能量的了解。

這個計劃是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超新星宇宙學計劃 (Supernova Cosmology Project) 開始,但是超新星宇宙學計劃偏重於紅移值大約在1.2,也就是八十七億光年距離上的超新星。近鄰超新星工廠計劃搜索紅移在0.03到0.8的超新星,對應的是4億到11億光年的距離。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印度天文觀測衛星軟X射線望遠鏡開光測試

距離15億年編號PKS 2155-304的類星體
印度首顆天文觀測衛星(Astrosat)上的軟X射線望遠鏡(Soft X-ray focusing Telescope)在10月26日香港時間14時30分根據指令,對準PKS 2155-304這個特殊的類星體,拍攝了它的第一幅圖像。

【圖:印度達它基礎研究學院;文:林景明節譯自每日科學網頁】

天文觀測衛星是印度的第一個多波段太空望遠鏡,於2015年9月28日由PSLV-XL火箭發射。衛星位於近地近赤道軌道,它搭載的五項設備可觀測電磁波譜上的可見光(320–530 nm)、近紫外線(180–300 nm)、遠紫外線(130–180 nm)、軟X射線 (0.3–8 keV和2–10 keV)以及硬X射線(3–80 keV 與 10–150 keV)。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