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科學家發現火星極光證據顯示行星大氣演化歷程

火星快車十年內偵測到火星極光的位置
地球有北極光與南極光,當地球磁場將來自太陽的電子和質子向極地地區輸送時便會引發這種夜間發光的現象,這些高能粒子能夠激發大氣氣體分子並使其發出螢光。在火星上,人們或許會認為這種極光現象並非普遍,這是因為缺乏一個內在磁場的火星無法將太陽的高能粒子引向這顆行星的極點。 

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表示,火星大氣與揮發性演化”探測器發現了一個極光的證據,進而表明極光並非整個夜晚發生在這顆行星的全部表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解釋說,太陽風是來自太陽的高速粒子流,當它抵達失去磁場保護的火星後,會產生一個電場,加速火星大氣中被稱為離子的帶電原子,令其逃逸至太空中。地球上之所以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是因為地球磁場在保護地球大氣層不受太陽風的影響。

【圖、文:節錄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快舟十一號有望明年試飛

快舟長征6和11號火箭
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研製進展順利,現已進入初樣階段,計劃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進行試飛。快舟十一號”將為國內外用戶提供商業發射服務,該公司目前正在徵集試飛載荷。

快舟十一號運載能力提升了5倍,能夠滿足衛星商業化高密度、快速發射的需求。其採用移動方式發射,起飛質量為78噸,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約1.5噸,主要面向400至1500公里近地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單星或多星組網發射服務。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空間工程部部長張鏑近日向媒體表示,目標是將每公斤發射費用控制在1萬美元以內。快舟十一號對發射場的要求較低,力爭做到無依托發射,這將節省很大一筆發射場的費用。由於首飛是以火箭試驗為主要目標,所以搭載的費用會比較低廉。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火星大氣一千公里處意外發現大量微小塵埃

畫家筆下的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探測器
美國太空總署發現在火星表面一千公里的高度存在大量的微小塵埃,這些塵埃粒徑都很小,高度也超出了科學家的預計。此前的理論認為,這些微小塵埃顆粒只能在一百公里左右分佈,但是美國太空總署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n Mission)探測器發現這些顆粒在這個高度十倍以上的地方仍然可以存在。最新的觀測顯示,這些塵埃顆粒可不一般,是太陽系早期的物質,這項發現有望揭開太陽系誕生時期的物質是如何分佈的。

據觀測顯示,在火星表面一百公里的高度已經彌散著大量的塵埃顆粒,這些物質主要來自火星上的全球沙塵暴,粉塵可抵達一百公里的高度,火星的兩顆衛星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塵埃的干擾。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探測器的觀測發現,火星周圍可能有等離子雲,塵埃會通過一個環形的通道進入火星大氣,但是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探測器目前還沒有發現火星周圍有環存在。

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探測器的數據分析指出,如果這些顆粒擁有大氣源,那麼表明我們仍然缺少對火星大氣的認識,一些基本過程被我們所遺漏。如果這個發現在後續的觀測中被證實,那麼說明火星高層大氣是個充滿活力的地方,包括二氧化碳、氬 ​​、氮氧化物和氧氣在內的成分都 ​​會被進一步分析。

密芝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研究人員對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探測器進入近火點的大氣數據分析後發現,其中有些顆粒伴隨著火星大氣的丟失進入太空,這說明火星大氣在其歷史早期就出現大量逃逸,這個發現對研究火星的過去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地球磁場逐漸減弱最終會變成下一個火星

地球磁場在過去400年的變化
美國太空總署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n Mission)探測器發現火星在形成後不久就擁有厚厚的大氣層,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但是由於缺少磁場的保護,強大的太陽風摧毀了火星大氣,造成火星大氣幾乎全部逃逸到太空中,導致海洋逐漸蒸發,即便存在生命,也會逐漸滅絕。

科學家發現地球磁場在過去400年也慢慢減弱,不過地球磁場比火星強大得多,地球的磁圈還是能夠支撐住一段長時間。但是,地球最終的命運將與火星一樣,磁場防護的逐漸丟失會加速大氣的逃逸,海洋逐漸蒸發。這種變化還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按照現時科技發展的速度,相信人類在地球變得不宜居住的時候,已經能夠找到下一個宜居的星球。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台灣成功大學自製混合火箭成功升空

混合火箭發射情況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混合火箭團隊,10月28日在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海岸,成功發射一千公斤推力「成大三型混合火箭」。 火箭長5.3米,直徑28厘米,重194千克,是成功大學成功通過飛行試驗的最大推力混合火箭。

成功大學趙怡欽教授表示,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研究混合火箭迄今約十五年,經歷過許多的挑戰,都逐一克服,混合火箭從最初的30公斤級推力,進到二百公斤級推力以及到現在的一千公斤級推力,成大從原料到火箭發射等各系統關鍵技術都能完全自主,逐步放大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對於實用發展是很重要的。

此次成功發射完成任務,達成目標包括飛行高度超過9公里,保持亞洲各大學混合火箭的飛行紀錄,且全程實際追蹤與遙測下載火箭高動態姿態與軌跡,成功完成太空技術與科學酬載任務。

【圖、文:節錄自成功大學新聞公佈】

人類不能用微生物改造火星

人類不能用微生物改造火星產生溫室效應
美國太空總署公佈火星大氣與揮發分演化探測器(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n Mission,簡稱 MAVEN)最初六個月任務獲得數據初步分析結果。首次以確鑿數據顯示火星過去曾經擁有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層,可以維持一定大氣壓力並確保液態水可以在表面存在。但是在大約37億年前,火星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大氣。探測結果也顯示,在火星形成之後不久,這顆星球已經沒有出現生命的機會,進一步證實沒有磁場、引力又小的火星,其大氣層會因為太陽輻射而失去,還意味著人們設想中的火星改造更加困難重重。

人們曾經以為,火星大氣的稀薄,至少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其中的二氧化碳,退縮在了火星土壤中。因此有人提出了用微生物改造火星的方法。某些微生物在消耗分解火星土壤時,能夠釋放出其中的二氧化碳。久而久之,就可以把火星大氣恢復到足夠的濃度。這樣就能產生溫室效應,使火星表面的氣溫上升到適宜的範圍,並保存穩定;同時足夠的氣壓也使液態水的長期存在成為可能。這曾被認為是最切實際的一種火星改造方法。

火星大氣與揮發分演化探測器探測結果顯示,這個方法根本行不通。因為大部分二氧化碳並沒有退縮在火星土壤中,而是永久地散失在了太空裡。

【圖、文:節錄自星空天文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星期五將有不明物體撞擊地球

2015年10月9日觀測到的WT1190F
本星期五(11月13日)香港時間14時19分,一個編號WT1190F,帶外殼的中空物體將會進入地球大氣層,燃燒和墜落在斯里蘭卡南端100公里處。科學家判斷其大小僅1至2米,所以不會造成危害,但是無法判斷物體的來源。

歐洲太空總署認為,這個物體每三週繞地球一圈,其運行軌跡非常「怪異」,不是圓形軌道。發言人表示,「物體的質量不足以造成危害,但是墜入大氣層的景象仍會很壯觀,會令天空出現幾秒鐘的閃光。」

科學家發現這個物體有個特點,它的密度僅為水的一成。太低的密度不可能是太空岩石,似乎是一個帶外殼的中空的人造物體,可能是火箭其中一級的殘餘物。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新視野號發現冥王星上有冰火山

兩個冰火山的立體地形圖
美國太空總署今日公佈,從新視野號拍攝的冥王星照片中,發現兩處疑似火山的地形,可能是冰火山(cryovolcano)。

發現的兩個冰火山,一個是賴特火山(Wright Mons),另一個為皮卡德火山(Picard Mons),兩個冰火山的名稱都是臨時的名字,未經國際天文聯會核准。冰火山的直徑有幾十公里,高約三公里至六公里。火山頂處的低窪地區是火山口,噴出可以形成半冷凍狀態的水、氮、氨和甲烷等物質。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日本將制定一套新的生命支持系統用於國際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使用期限延長至2024年的計劃公佈後,日本方面正考慮向國際太空站提供新型淨化裝置,以使來自該國的太空人能繼續前往那裡參與科研工作。由於只有出資國才能向國際太空站派遣太空人,日本方面打算通過提供這一新型淨化裝置來抵消出資款項,從而保證日本能持續向國際太空站派遣太空人。

國際太空站目前使用的淨化裝置是基於美國和俄羅斯相關技術而開發的,空氣和水需要兩個不同的裝置分別淨化,而 ​​去除二氧化碳和雜質的濾網也需要定期更換。雖然國際太空站也有循環利用太空人尿液的裝置,但半數以上的飲用水仍依賴地面補給。

日本方面的設想,新裝置將是能同時處理空氣和水的一體化裝置。同時,其體積將減少至原來的四分之一,用電量也將減半。此外,日本方面還計劃研發新的技術,以減少這一裝置的後期維護工作。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科學家排除恆星光度變化異常是外星文明引致

KIC 8462852恆星和它的伴星
天文學家分析美國太空總署的刻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回傳的數據,發現一顆距離地球約1,480光年,位於於天鵝座與天琴座之間,編號KIC8462852的恆星,它的外圍產生極不尋常的光波動,亮度會非週期性的驟降至20%水平,更有一大群不明物質圍繞。

美國耶魯大學女博士後研究人員塔貝薩·博耶贊(Tabetha Boyajian)指稱這種情況非常罕見,而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天文學家賈森·賴特(Jason Wright)更大膽認為,有可能是外星文明捕獲恆星能量輸出所建造的巨型建築。

根據地外智慧生物搜尋(SETI)機構的科學家分析,指出在KIC 8462852內部發現的光變曲線可能不是超級文明的軌道建築,但我們無法解釋那個是什麼東西。目前艾倫射電望遠鏡陣(Allen Telescope Array)正在監聽KIC 8462852恆星系統,1 GHz至10 GHz的頻率,目前還沒有新的發現。

【圖、文:節譯自地外智慧生物搜尋機構新聞公佈】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