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從X射線角度看星空美景

全天X射線分佈圖
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xtraterrestrial Physics)天文學家利用德國倫琴衛星(Röntgensatellit,簡稱 ROSAT)進行X射線巡天觀測,得到肉眼看不見的美麗太空景象,讓人有特別的感受。發佈的X射線巡天觀測圖像是1990年代所拍攝的X射線巡天圖象的更新版,較原先的版本多一百倍的X射線源數據。

倫琴衛星上兩個超級靈敏的位置靈敏比例計數器(Position Sensitive Proportional Counters),能夠統計和分析X射線的可靠性,辨認出各種發出X射線的星體、星團、星系、星系團來源。

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計劃在2017年,發射由德國製造的延伸倫琴X射線測量太空望遠鏡(eROSITA V-Ray survey telescope)。新衛星的位置測量精確度較現在服役的倫琴衛星高,靈敏度高三十倍,預計可以測量十萬個星系團(galaxy cluster),每個星系團內有過千個大小不同的星系。

【圖、文:節譯自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新聞公佈】

世界首位1975天鵝座新星發現者榮獲小行星命名殊榮

1975天鵝座新星爆發前(左)後(右)照片
根據本月23日出版的第98719-99356號《小行星通告》,第17546號小行星命名為 Osadakentaro 長田健太郎,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1975天鵝座新星(Nova Cygni 1975)的天文愛好者,當時他是山口縣高中的一名學生。

這顆小行星由円館金、渡辺和郎兩人於1993年9月19日發現,臨時編號1993SB2

【圖:互聯網;文:林景明節譯自小行星通告】

1975年天鵝座新星是在1975年出現在天鵝座的一顆肉眼可見的明亮新星,8月29日發現,翌日光度增至2.0等,然後在三天內降低三等,在四十五天內總共降低七等。它是二十世紀變光最快、光度變化最大的新星,且是二十世紀第二亮的新星,只有1942船尾座新星比它更光亮。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新視野號拍攝冥王星凍結湖泊的照片

冥王星上凍結了的湖泊
美國太空總署今日發佈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時拍攝一個似乎是液態氮氣冷凍的湖泊。這個湖泊位於冥王星北部山脈,一個非正式命名為史波尼克(Sputnik)高原。圖像的解像度是130米,湖面最闊大約30公里。

科學家認為,冥王星近120度傾斜自轉軸,根據冥王星對太陽的位置,隨著時間變化,可以讓冥王星上有些地區距離太陽更近或者更遠,産生極端溫度變化。在遠古時代,冥王星的大氣壓力比現在火星上的大氣壓力更大,溫度達到攝氏零下190多度,冷凍的氮氣可能融化,形成河流和湖泊,在岩石的表面沖擦出凹槽,並在平坦的地區聚集,造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地形。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歷史上第三顆最近地球彗星的雷達圖像

P/2016 BA14泛星彗星雷達影像
根據計算,P/2016 BA14(PanSTARRS)泛星彗星在香港時間2016年3月22日晚上23時31分最接近地球,這時,彗星距離地球只有0.02366個天文單位(相當於340至350萬公里,或者大約是月地距離的九倍),這是所有已知彗星之中,離地球第三顆最近的彗星!

美國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天文學家在這顆彗星最接近地球前後三日,使用位於加州莫哈韋(Mojave)沙漠的金石(Goldstone)太陽系雷達追蹤這顆彗。從飛掠雷達圖像顯示,這顆彗星的直徑約一公里,有點像個李子。從彗星的大小和觀測到的光度,彗星表面的反光率只有3%,估計彗核是由暗黑的物質組成。

這顆彗星是在2016年1月22日由泛星巡天計畫(Pan-STARRS survey)發現的,發現當時僅有19至20等,發現者還以為是顆小行星,因此依小行星編號方式給予2016 BA14的暫訂編號。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板垣公一發現大熊座超新星

由清田誠一拍攝的大熊座超新星確認照片
日本山形縣板垣公一於世界時本月21日16時53分在大熊座的星系NGC 3184中發現一顆17.2等的超新星候選體,該天體曆元2000.0春分點位置如下:

赤經10時18分19.31秒
赤緯+41度25分39.3秒

夏威夷天文台進行光譜觀測,確認這是一顆II型超新星,獲得編號SN 2016bkv。這是板垣公一今年以來發現的第三顆超新星,到目前為止,他總共發現117顆超新星。

NGC 3184這個星系有紀錄以來,出現過四顆超新星,其中1999年12月由串田麗樹發現了一顆編號1999gi 超新星,2010年6月板垣公一亦發現了編號2010dn 的超新星。

【圖、文:節譯自日本天文藝術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土星環和部分衛星可能較地球上的恐龍更年輕

土星環和部分土星衛星
美國搜尋地外智慧生命研究所(SETI Institute)的一項研究發現,土星一些衛星和土星環,是較近世代的產物,它們可能在九千萬至一億年前才出現。

科學家根據最新的數據資料,利用電腦去模擬土星過去進化的過程,發現接近土星的細小衛星,是土星歷史後期才出現的物體。科學家以往一直以為土星環好像土星一樣古老,有四十億年以上的年齡。在2012年一組法國天文學家發現,由於潮汐作用,令到這些細小的土星衛星快速移至較外的軌道。研究指,土衛五(Rhea)、靠近土星的小衛星和土星環只有一億歳,其它較大的衛星(例如:土衛六)就和土星一起出現,年齡超過四十億年。

【圖、文:節譯自搜尋地外智慧生命研究所網頁】

羅塞塔號太空船再度近距離觀察彗星

近距離拍攝彗星的照片
隨著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遠離太陽,不再受到彗核噴射出來的麈埃粒子的危害。歐洲太空總署的羅塞塔號太空船可以再度進行近距離觀察彗星的表面情況。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太空船更改接近圓形的飛行軌道,改為俯衝式,以便太空船可以更接彗星表面,以便比較彗星過近日點前和過近日點後的分別。

歐洲太空總署昨日發佈了羅塞塔太空船在3月19日,距離彗星表面12公里拍攝的彗核照片。照片顯示大約1.1公里的影像,解像度是每個像素一米。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科學家在德國找到新鮮隕石標本

搜集的隕石様本
在3月6日,一塊重量約600公斤、直徑70厘米的流星體闖入了德國、奧地利、捷克三國邊境地區上方的大氣層,流星體的入射角度與地面呈70度夾角,在距離地面約86公里的高度開始燃燒、發光,距離地面約14公里的高度開始進入黑暗飛行階段,整個燃燒飛行的長度約72公里,歷時5.5 秒鐘。

由於歐洲大陸主要國家已建立全天區火流星監測網多年,總部設在捷克,跟踪、捕捉火流星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此次火流星從開始燃燒發光就已經被位於捷克、德國、奧地利的多台設備記錄了下來,捷克境內的監測設備甚至分辨出了火流星的光譜數據,還反向推算出了流星體與地球軌道交匯之前的運行軌跡。

根據火流星監測網提供的完整數據,三國科學家在3月10日精準地計算出了隕石雨理論上的散落區域,隕石主體的飛行方向大致上自南向北,途徑奧地利,最終降落在德國境內的小城施圖本貝格(Stubenberg)東側。由德國和奧地利科學家組成的獵隕隊伍在3月12日出發,並於當日午後順利地找到了一塊隕石標本。截至目前,科學家們共尋獲隕石標本45克,捷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經過分析將隕石分類確定為普通球粒LL6型(含角礫結構)。

【圖、文:節錄自隕石愛好者網站;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新理論幫助解釋和預測類太陽恆星活動

NGC 1743 星團的恆星有十五億歳
以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物理與天文學教授艾里克·布萊克曼(Eric Blackman)為首的天文學家團隊,基於天體物理理論獲得的類太陽恆星活動數據,提出了一個新理論,提升了一個了解類太陽恆星如何演化的新概念框架。這個框架幫助解釋恆星的旋轉,X射線輻射,恆星風的密度隨時間而變化等等。

理論用我們的太陽作為校準點,準確地敘述了太陽的過去和預測它未來的行為。但布萊克曼補充說,宇宙中有許多質量和半徑類似太陽的恆星,這個模型是預測這些恆星演化的一個很好基礎。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2月26日出版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Ia型超新星伴星

2012cg 超新星
一組由奧斯汀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霍威·馬里翁(Howie Marion)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檢測到來自一顆爆炸恆星的伴星的閃光。這是天文學家首次目睹爆炸恆星對其伴星引致的效應,這為雙星系統一員成為Ia型超新星提供了很好的佐證。這項研究顯示了某些白矮星壯烈犧牲的環境,也幫助我們更好地去了解宇宙膨脹的歷史。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麥當奴天文台新聞公佈】研究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報》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