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刻卜勒太空望遠鏡已經恢復深空操作模式

畫家筆下的刻卜勒太空望遠鏡
美國太空總署刻卜勒(Kepler)太空望遠鏡控制中心香港時間今日晚上宣佈,刻卜勒望遠鏡已經恢復正常,現在以深空模式操作。

在上星期四(4月7日)在定期的聯繫工作時,刻卜勒太空望遠鏡控制中心發現望遠鏡已經進入緊急模式。數據顯示望遠鏡在4月5日,已經以緊急模式操作,工程人員現正在調查原因,估計可能是數早前曾經出問題的一隻反應輪,不受控制,將望遠鏡擺向其它位置,令操作系統切換至最低限度可操作的緊急模式。

刻卜勒太空望遠鏡是美國太空總署設計來發現環繞著其他恆星之類地行星的太空望遠鏡。使用美國太空總署發展的太空光度計,花三年半的時間,在繞行太陽的軌道上,觀測十萬顆恆星的光度,檢測是否有行星凌日的現象。為了尊崇德國天文學家刻卜勒,這個任務被稱為刻卜勒任務。

2013年5月15日,刻卜勒太空望遠鏡由於反應輪故障,無法設定望遠鏡方向,因此被迫停止其搜尋系外行星任務。 同年8月15日,美國太空總署宣佈放棄兩個故障的反應輪,以替代計畫使用剩下兩個正常的反應輪重新開始工作。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刻卜勒太空望遠鏡」台灣譯作: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中國大陸譯作:開普勒太空望遠鏡

超新星能達到多亮

畫家筆下的超新星爆炸形成粉塵
超新星是恆星終結生命最壯烈的告別。爆發機制也各有不同,進而也有各種不同類型的超新星。最新的觀測顯示了許多超亮超新星,當我們用現有的模型去解釋它們時,卻令我們舉步維艱。一個特殊的例子就是去年發現的超新星 ASASSN-15lh,它的峰值光度達到約每秒2*10的三十五次方千焦耳(kJ),接近太陽光度的十兆倍。

那麼超新星最亮可以達到多少呢?為此加州大學的圖古多爾·蘇克博爾德(Tuguldur Suklbold)斯坦·伍斯利(Stan Woosley)探索了核心塌縮超新星的多種模型,計算出超新星最大的光度介於每秒5*10的三十次方千焦耳到每秒2*10的三十六次方千焦耳,總輻射光度達到3*10的四十次方千焦耳到4*10的四十二次方千焦耳,達到這個上限的超新星光度是太陽的五兆倍。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美國天文學會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3月30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通訊》

焦耳(Joule,符號 J)是國際單位,能量相等於施加一牛頓的作用力於任意物件,使之移動一米距離;也等於在地心引力影響下將一個重102克的蘋果抬高一米。或是一瓦特的功率作一秒所釋放的能量。

一千焦耳等於10,000,000,000爾格(erg)

飛龍號貨運太空船抵達國際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加拿大機械臂爪住飛龍號太空船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飛龍號」無人駕駛貨運太空船經過超過一天的航程,抵達國際太空站。貨運太空船為達國際太空站帶來3.2公噸貨物,包括太空人的食物、用品、生物及科學實驗使用的設備和摺疊起的畢格羅可充氣​​活動模塊(Bigelow Expandable Activity Module,簡稱 BEAM)。

「飛龍號」太空船停泊在國際太空站直至5月11日,屆時會將太空站一些硏究完成的實驗品和部分器材運返地球。而畢格羅可充氣​​活動模塊會在下星期六和國際太空站接駁,在五月底充氣,進行為期兩年的試驗。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0&v=lEYQ4oBxGtA

日本天文學家在遙遠恆星的拱星盤發現水冰

圖片顯示光譜提取區域的位置
日本久留米大學本田光彥(Mitsuhiko Honda)組成的天文學家團隊使用位於智利南雙子望遠鏡,安裝的近紅外日冕成像儀(Near-Infrared Coronagraphic Imager,簡稱 NICI)發現圍繞恆星HD 100546拱星盤含有水冰。

HD 100546距離地球約320光年,有一億歲。它在0.2至4個天文單位,然後在13至幾百個天文單位的距離,有一個相當平坦的原行星盤,相信是已經進化到一定程度。哈勃太空望遠鏡顯示,這個原行星盤具有一些複雜的螺旋圖案,但是原行星盤的性質和來源仍然不明朗。

天文學家提取圍繞原行星盤的不同區域的散射光的光譜,建立光譜數據模型。 近紅外日冕成像儀幫助他們觀察原行星盤的散射光譜中的3.1微米的吸收線,這些吸收線是水冰晶粒存在的證據。

【圖、文: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全文刊登在3月31日出版的《arXiv》預印本

刻卜勒太空望遠鏡上星期突然進入緊急模式

畫家筆下的刻卜勒太空望遠鏡
美國太空總署刻卜勒(Kepler)太空望遠鏡控制中心上星期四(4月7日)在定期的聯繫工作時,發現望遠鏡已經進入緊急模式。數據顯示當時望遠鏡已經在三十六小時前,就已經以緊急模式操作,工程人員現正在調查原因,設法令望遠鏡回復正常運行狀態。

緊急模式是探測器的最低限度可操作模式,因此刻卜勒工程團隊須首先透過美國太空總署的深空通訊系統與距離地球一億二千萬公里的刻卜勒太空望遠鏡取得聯絡,而無線電訊號來回需要十三分鐘。

美國太空總署會隨時提供關於刻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最新消息。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刻卜勒太空望遠鏡」台灣譯作: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中國大陸譯作:開普勒太空望遠鏡

俄羅斯東方發射場四月底將進行首次運載火箭發射

東方發射場鳥瞰圖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宣佈,仍然在建設中的東方發射場,計劃於4月27日進行首次運載火箭發射。此次發射將使用「聯盟2.1A」運載火箭將「AIST-2D」衛星、「羅蒙諾索夫」科研衛星及「SamSat-218」微型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目前,發射場正在對發射系統和航天設備進行最後的測試,計劃於4月23日進行火箭吊裝工作。

為保證首次發射成功,3月底東方發射場進行了大量試驗工作,以檢驗發射系統的可靠性。俄航天國家集團公司計劃為此次發射投保18億盧布(港幣2億元,新台幣8.7億元,人民幣1.7億元),投保招標工作將於4月22日完成。

東方發射場是俄羅斯第一個民用航天發射場,位於俄羅斯阿穆爾州(Amur)齊奧爾科夫斯基市(Tsiolkovsky),2012年開工,原先計劃在2015年11月30日完成建設,並在年內進行首次運載火箭發射。由於工程進度問題,首次發射推遲至2016年進行。東方發射場第一階段建設工作將於2016年底完成,之後將進行載人航天發射準備工作。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獵鷹九號火箭今早最終成功降落海面回收

獵鷹九號火箭成功降落海上回收台
歷經四次失敗後,太空探索科技公司今日香港時間早上4時43分,在范登堡空軍基地利用獵鷹九號火箭,將天龍號無人駕駛貨運太空船發射升空,運送補給物資前往國際太空站。接著成功把火箭降落在太平洋中一艘由平底駁船改裝的火箭回收降落台。

去年12月,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成功在陸地回收獵鷹九號火箭。之前曾經多次嘗試回收降落,都未能成功。由於陸地回收火箭需要向有關部門申請許可證,時間和費用都難以控制;海上流動回收降落台沒有上述限制,可以選擇最節省燃料的位置和時間,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

【圖: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飛龍號貨運太空船今早携同一個可充氣活動艙前往國際太空站

屆時國際太空站加拿大機械臂將會爪住飛龍號太空船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飛龍號」無人駕駛貨運太空船今早香港時間4時23分,升空前往國際太空站。貨運太空船為達國際太空站帶來3.2公噸貨物,包括太空人的食物、用品、生物及科學實驗使用的設備和摺疊起的畢格羅可充氣​​活動模塊(Bigelow Expandable Activity Module,簡稱 BEAM)。

畢格羅可充氣​​活動模塊由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畢格羅航天公司生產。模塊由柔軟、可折疊而且能夠適應太空嚴苛環境的纖維構成。模塊將會在軌道上充氣,為太空人提供可擴張而且安全的額外空間休息和工作。

「飛龍號」預計在星期日抵達國際太空站,將會在太空停留兩年。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印度下月一次發射二十二顆衛星將創亞洲紀錄

印度極軌衛星運載火箭發射情況
印度計劃於5月中旬使用無輔助火箭推動的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olar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 Core Alone,簡稱 PSLV-CA),以一箭多星的方式發射二十二顆衛星。如果發射成功,將超越中國去年9月20日長征六號一箭二十星,創造亞洲國家發射一箭多星的新紀錄。

一箭多星是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將數顆人造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技術,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中國和印度等有一箭多星的技術。國際上利用一箭多星技術的競爭激烈,2014年6月,俄羅斯第聶伯運載火箭(Dnepr rocket)成功將三十七顆衛星同時送入地球軌道,創造了世界紀錄,。

發展一箭多星技術,是因細小和微型衛星單獨發射的成本高,使用一箭多星可降低每顆衛星的發射成本,同時對發展彈道飛彈分層式多彈頭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圖:印度太空研究組織;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上海天文台揭秘銀河系核球的X型結構

三個模型側向的等密度面輪廓
我們所居住的銀河系如何演化成它現在的樣子,它未來的命運又將怎樣,是目前天文學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銀河系是一個由中心核球、銀盤及暗物質暈構成的大質量旋渦星系。旋渦星系的核球與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緊密相關,理解銀河系的核球對於構建整個銀河系演化的圖景至關重要。

近幾年來,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星系宇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沈俊太領導的星系動力學團組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銀河系核球方面原創性的研究工​​作。他們構建了高精度的銀河系多體數值模擬模型,對銀河系的核球結構做出了嶄新的全面認識,提出了銀河系核球是個「偽核球」,基於模擬對觀測上看到的X型結構進行了軌道分析,並檢驗出X型結構可能是核球中三維花生狀結構的視覺效應。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