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伯恩大學王思元教授獲年輕天文學者講座獎
瑞士伯恩大學王思元(Kevin Heng)教授獲2015年年輕天文學者講座獎,表揚他在天文學領域的卓越表現。
王思元教授是新加坡華人,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獲得科羅拉多大學天體物理博士學位,目前為伯恩大學(University of Bern)教授,任職於該校太空和適居性中心(Center for Space and Habitability),擅長行星大氣硏究。
【圖、文:節錄自國立中央大學新聞公佈】
合肥十歲男孩發現兩億光年外疑似超新星
合肥市安慶路第三小學一位五年級學生廖家銘,昨日在家中,通過新疆南山縣星明天文台的望遠鏡,發現鹿豹座PGC 16301星系有一顆疑似超新星,如果證實確實是超新星,十歲的廖家銘,將成為全球發現超新星年紀最小的人之一。
廖家銘今年8月初加入了星明天文台「公衆超新星搜尋」項目,這是由星明天文台和中國虛擬天文台(China Virtual Observatory)合作,開展的面向普通大衆的宇宙新天體搜尋項目之一。全國各地數以百計的業餘天文愛好者,在這裏每天對着電腦中的黑白天區圖片找不同的地方,以便發現宇宙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前的某次超新星爆炸。廖家銘雖然加入計劃才一個多月,但已經在該搜尋項目排名第一,共對比了7,701張圖片。
星明天文台創始人、中國首顆新星發現者高興老師很快意識到,這極有可能是公衆超新星搜尋項目上馬後,發現的第一顆超新星。這個發現已經上報國際天文聯會,由其它天文台核對驗證。
經過測算,這顆疑似超新星,位置處於赤經4時54分44秒,赤緯+69度43分7.5秒,位於鹿豹座PGC 16301星系。距離地球距離為2.2億光年。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天文學家聯合發現NGC 4013是星系合併過程誕生的旋渦星系
旋渦星系通常認為由原初氣體的塌縮形成,而星系的並合過程則會導致具有顯著的、經典核球成分的星系形成。然而,近日由五位來自中國和法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數值模擬研究結果顯示:幾乎無核球成分旋渦星系NGC 4013則是形成於發生在27到46億年前的一次猛烈的星系碰撞合併過程。如此近距離的合併事件,令NGC 4013成為研究星係從宇宙早期的合併事件演化到當前寧靜的銀河系的重要連接。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8月6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星系變形揭露宇宙秘史
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等機構的天文學家史蒂夫·伊萊斯(Steve Eales)等人,首度提供星系會變形(metamorphosis)的直接證據,即星系的結構在其一生中,會隨時間而逐漸改變。這些天文學家希望能經由這樣的型態學研究來進一步瞭解宇宙究竟是如何演變成現今所見的景象與特性。
這些天文學家先利用赫歇爾望遠鏡的ATLAS和GAMA計劃約一萬個星系的巡天觀測資料,將這約上萬個星系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為扁平且有規律自轉的盤狀星系(disc-shaped galaxies),如我們的銀河系就是屬於這一種;另一類為龐大的橢圓狀星系(spherical-shaped galaxies或oval-shaped galaxies),內含一大堆混亂無序的恆星。
之後藉由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和赫歇爾望遠鏡(Herschel)深入觀測宇宙大爆炸誕生後不久就形成的星系,這些天文學家發現大霹靂後形成的所有恆星中,有83%最初是位在盤狀星系裡。但是到了現今宇宙,只有約49%的恆星是位在盤狀星系內,其餘的都在橢圓狀星系中。這意味著有大量盤狀星系轉變成橢圓狀星系,或用一般天文術語說,所有過去位在螺旋星系中的恆星,現今有很大比例已轉變成死寂而巨大的橢圓星系的一部份,所以這種型態轉變是星系演化歷史的常態事件。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
美國太空總署發佈冥衛二新一批照片
美國太空總署確發佈新一批新視野號太空船7月14日飛掠冥王星及它的衛星過程中,拍攝的冥衛二(Nix)的照片。照片在距離冥衛二165,000公里外拍攝,解像度3公里。
天文學家估計冥衛二長42公里,闊36公里,外形好像一個橄欖球,表面有一個大型的隕石坑。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冥衛二自轉模擬影片
俄羅斯太空人破紀錄成為在太空停留最久的太空人
俄羅斯聯盟號TMA-18M載人太空船搭載三位太空人今日上午香港時間8時51分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大草原安全著陸。
三位太空人是俄羅斯的根納季·帕達爾卡(Gennady Padalka),歐洲太空總署的丹麥太空人安德烈亞斯·莫根森(Andreas Mogensen)和哈薩克斯坦首位太空人艾登·安比杜夫(Aidyn Aimbetov)。帕達爾卡順利完成第五次太空任務,總共在太空中停留879天,超過俄羅斯太空人謝爾蓋·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的803日9小時41分鐘,創下世界紀錄,成為在太空中停留時間最長的太空人。
【圖、文:節譯自俄羅斯航天局網頁】
聯盟號載人太空船脫離太空站今早返回地球
俄羅斯聯盟號TMA-18M載人太空船,今日早午香港時間5時29分站脫離國際太空站。搭載三位太空人返回地球,預計今日上午香港時間8時02分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著陸。
三位太空人是俄羅斯的根納季·帕達爾卡(Gennady Padalka),歐洲太空總署的丹麥太空人安德烈亞斯·莫根森(Andreas Mogensen)和哈薩克斯坦首位太空人艾登·安比杜夫(Aidyn Aimbetov)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太空科技公司重型火箭計劃明年春季首次發射
美國太空科技(SpaceX)公司負透露,該公司將於2016年春季首次發射獵鷹重型火箭。
獵鷹重型火箭基本上由捆綁在一起的三個獵鷹9號火箭組成。獵鷹重型火箭將是世界上現役的運載能力最高的火箭,低軌道運載能力為53公噸。獵鷹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僅次於美國太空總署執行載人登月任務的土星五號火箭。獵鷹重型火箭的發射期兩度延期。最初計劃於2013年首次發射獵鷹重型火箭,後來被推遲到今年,但是,2015年6月28日,獵鷹9號火箭發射失敗後,獵鷹重型火箭的發射被再次推遲。
明年春季的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將是演示性質的,同年9月份,獵鷹重型火箭將在第二次發射中為美國空軍發射37顆軍事衛星。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計劃興建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計劃在四川省興建一座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以研究高海拔宇宙線的起源。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臻表示,新建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耗資超過10億人民幣(港幣12億;新台幣51億),是人類歷史上耗資第二大的宇宙線觀測裝置,僅次於南極中微子天文台。它擁有世界最靈敏的高能伽馬射線探測器。
宇宙射線是來自外太空的高能帶電粒子,以接近光速運行、從各個方向撞擊地球。對宇宙射線起源的研究也和超新星爆發、黑洞等宇宙現象有關。
高海拔有利觀測宇宙射線。此觀測站預計建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海子山上,平均海拔4,410米,距離稻城亞丁機場十公里。
這個觀測站的有效觀測面積將達到一百萬平方米,觀測到的宇宙射線能量範圍從1垓(10^20)電子伏特到1秭(10^24)電子伏特。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更新】歐洲成功發射多兩顆伽利略導航衛星
歐洲太空總署今日香港時間上午10時08分,在法屬圭亞那,由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兩顆新的伽利略導航衛星。四小時後,衛星已經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今次是歐洲太空總署發射第九和第十顆導航衛星。伽利略計劃在地球外形成三條衛星循環軌道,每一條循環軌道將會有十顆衛星組成,共計由三十顆衛星建立導航網路。
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是歐盟委員會所推動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藉此獨立提供所有使用者更加精準的定位服務。雖然是建立在歐洲網路上,不過在第十四顆衛星成功進入軌道後,只要使用者所持的裝置搭載相容的晶片,就能接收訊號。預計在2020年能夠將全部三十顆衛星送上太空。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衛星發射情況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