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能量光譜儀邁入新的里程碑
暗能量光譜儀是一個旨在改善我們對暗能量在宇宙膨脹歷史中,其扮演角色認知的特殊設備。它會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量度超過30萬個星系舆類星體的紅移,近日美國能源署宣佈重大决策,批準授權該項目的科學範籌,進度,資金等方面的資料申请。
在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倡導下,兩百位物理學家舆天文學家組成的暗能量光譜儀團隊,將利用該設備獲取的紅移數據,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跨越更深空間與時間尺度的立體宇宙地圖,該圖將通過普通星系羣和暗物質在大尺度上的分佈以及單個星系的獨特運動,來揭示暗能量與引力在宇宙的時間長河中對塑造宇宙所發揮的作用。
【圖:互聯網;文: 林景明節譯自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新聞公佈】
射電望遠鏡或能補獲隐藏於銀河系中心的恆星
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是個神秘的地方,它不儘距離我們有數千光年之遥,而且還笼罩著大量塵埃,遮蔽大多數恆星的光芒。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伊詹·金斯伯格(Idan Ginsburg)等人提出新的方式來清除隐匿於那裏的塵埃雾霾,他們建議在射電波段找尋超音速恆星。
當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強大引力影響了星系的中心,其週邊的恆星經過該區域時很容易靠近黑洞,從而獲得很高的速度,當其速度達到每秒數千公里時,足以產生能量巨大的衝擊波。
研究人員建議從對S2這顆恆星的探測中找尋這種影響,它是一顆熱而明亮的恆星,雖然被塵埃彌漫但在紅外波段是可見的,它將於2017年年底或2018年初接近銀河系中心,射電天文學家可以探測到它並希望在無線電波段找尋它的衝擊波。
如果成功的話,研究人員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找尋其他更小更暗的隐匿於銀河系中心塵埃中的恆星。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 林景明節譯自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本月22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長征六號創新紀錄前日成功發射一箭二十顆衛星
9月20日早上7時01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全新研製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二十顆衛星發射升空。所有衛星都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破中國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也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應用進入新紀元。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中國發佈英文版中國航天標準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在京簽訂標準化戰略合作議定書,並共同發布中國航天標準體系和首批中國航天標準(英文版)。
中國航天標準體系由航天管理,產品保證,工程技術,運行服務、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等四個方面的標準組成,系統完整、結構合理、科學先進、協調開放,涵蓋了中國航天活動全過程、各領域,吸收了自主創新的最新成果,將有力支撐航天領域的政府間合作、產品聯合研製、對外發射服務、整星及設備出口、衛星地面設施建設及空間數據應用等工作。
體系的發佈對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支撐中國航天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歐洲太空總署為羅塞塔太空船升級追蹤控制站
歐洲太空總署的羅塞塔號太空船目前仍然位於「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 Comet Churymov-Gerasimenko)附近,為了進一步加強與羅塞塔號的聯繫,歐洲太空總署開始升級部署的歐洲之外的追蹤控制站。
隸屬於歐洲太空總署的馬拉格追蹤控制站位於阿根廷,配備了直徑35米天線,用於支持羅塞塔任務。三台分別位於澳洲的新諾爾恰(New Norcia)、西班牙的塞夫雷羅斯(Cebreros)以及阿根廷的馬拉格(Malargüe),碟形天線採用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追蹤技術,可聯絡上到數億公里外的探測太空船的訊號,將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傳達給太空船,同時接收傳統會地球的數據。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天文學家對雙子座分子雲譜線觀測研究取得進展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者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觀測站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對雙子座分子雲進行了CO(J=1-0)分子譜線的觀測。根據該分子雲的部分區域的通道積分圖推斷分子雲核候選體的較大速度差值由像碰撞、紊亂磁場一樣的隨機過程觸發。從線寬的分析則得到了非熱致寬在 該分子雲中佔據主導地位的結論。至於恆星形成,位力質量和LTE質量的關係則揭示:該分子雲內的核候選體更有可能是非束縛的,因而不大可能有恆星形成活動;而譜指數0.97則因為與引力束縛型和壓力束縛型的核的譜指數不同而可能成為高銀緯分子雲的一個重要特徵。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文學報》
香港天文學會位於雲南的寬視場望遠鏡開始安裝
香港天文學會與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合作,共同籌建的0.45米,焦距比f/2.8的寬視場望遠鏡,日前成功安放在雲南高美古一個新建的4米圓頂之內。稍後楊光宇會長及吳偉堅外務副會長進行系統設定及測試。
遙控的寬視場巡天望遠鏡主要用於探測系外行星和太陽系小行星;恆星磁場活動的觀測研究;恆星與行星的相互作用觀測研究;凌食系外行星系統和太陽系小行星的測光巡天發現;系外行星精確物理參數和公轉軌道面取向的測定;太陽系小行星的三維形狀重構和自轉軸空間指向測定;恆星色球和冕區活動現象的高色散分光研究;恆星光球黑子結構的多普勒成像研究;恆星表面磁場結構的塞曼多普勒成像研究;宿主恆星和其行星磁場相互作用的探測等。
【圖:吳偉堅】
快舟一號衛星服役十七個月後結束使命
快舟一號試驗衛星由於燃料已經耗盡,已於近日隕落,墜入南極洲上空大氣層,結束使命。該試驗衛星設計壽命是六個月,目前已在軌穩定運行二十三個月。
快舟一號試驗衛星在2013年9月25日,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研製的固體小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用戶單位是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該試驗衛星首次採用一車一箭車載機動發射,是世界上首個星箭一體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柵格翼舵面等新特點。
隨著衛星技術與應用的不斷發展,微小衛星技術已成為國際航天高技術競爭的主要熱點之一,小衛星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研製週期短、發射方式快速靈活等優點,是民用航天領域的一類重要衛星。
快舟一號試驗衛星主要用於各類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信息支持,為地質、減災、水利、農林等遙感應用行業提供了大量高清晰影像。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星系中成對超大質量黑洞數量或比先前預測得更罕見
巨型星系的核心中蕴藏著數百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當兩個這樣的星系發生碰撞時,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加入相互繞旋的軌道旋律中,並最終成為完美的組合。科學家希翼從這種能量強大的事件中找尋到長期不懈追求的引力波,但依然沒有直接探測到。
星系合倂時,會導緻黑洞的旋轉軸及噴流軸線發生位移。然而美國國立射電天文台的莫爾頓·羅伯茨(Morton Roberts)與他的同事對卡爾央斯基甚大陣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一種稱做X型射電星系(X-shaped radio galaxies),在他們選取的樣本中,結合最新的圖像,發現其中有11個是合倂的星系,它們的射電噴流方向已經發生改變,而其它星系噴流方向的改變,他們認為來自其他原因。
根據這個研究,天文學家認為星系當中相互繞轉的超大質量黑洞數量比原先預測得更加罕見。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美國國立射電天文台網頁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天體物理雜誌通報》與《天體物理學報副刊》
天文學家確認新型中等質量黑洞
幾乎所有的黑洞有兩種尺寸分佈:一種是質量達數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级黑洞,另一種是星系核心當中達數百萬甚至數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天文學認為在這兩個極 端之中,存在中等質量的黑洞,但很難獲得其存在的證據,迄今也有半數的候選體被科學家所描述。
一個由馬里蘭大學舆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領導的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五千倍太陽質量中等黑洞存在的證據,這一結果增加了潛在中等質量黑洞候選者的數量,也進一步說明確實存在這種天體。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馬里蘭大學新聞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