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十二名男子頭低腳高體驗無重力狀態

頭低腳高體驗無重力狀態實驗
歐洲太空總署局與德國太空中心正合作進行一項無重力實驗,實驗要求十二名健康的男子,以頭低腳高的方式,整天躺在床上。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要為無重力狀態會導致肌肉與骨骼快速萎縮這件事,尋找解決辦法。

人的肌肉在不需要再對抗地心引力的狀況下會退化,骨密度也會降低,在實驗中,科學家讓受試者以傾斜六度的角度,躺在床上,模擬無重力狀態對下肢的作用。

兩個月下來,受試者的腿骨和臀骨密度,降低了2%到4%之間,肌肉萎縮速度更快,最嚴重的肌肉密度流失掉25%。研究人員還要觀察血液循環、身體平衡、視覺以及神經系統在過程中造成的影響。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大熊星座震撼畫面

PGC 37639和PGC 101374星系
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了大熊星座讓人震撼的美麗畫面,在圖中,上面和下面的兩個星系分別為PGC 37639和PGC 101374星系。雖然看起來好像有一股明亮的藍色氣流把兩個星系連接起來,但事實上他們是相互獨立的。

如果在拍攝時採用另外的光學技巧,那麼圖像中就不只有兩個星雲,而且會至少出現四個,這也是望遠鏡的奇妙之處。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壓力表故障ExoMars火星探索計劃要推遲

畫家構思的ExoMars火星計劃
歐洲太空總署ExoMars火星探索計劃,因為採購的壓力表存在缺陷,導致火星探測器的研製計劃被延遲。

歐洲太空總署表示,壓力表的問題直接導致 ​​發射推遲至3月進行,於是其它發射任務的日期也將重新修訂。這一切的目的在於防止火星探測器升空後在軌出現問題,推遲時間後也讓受影響的計劃有足夠的時間修復現有的傳感器,或者重新訂購一批新的傳感器。ExoMars火星計劃預計在2016年由俄羅斯質子火箭發射,按計劃需在10月抵達火星軌道。

歐洲太空總署的機械人探索協調辦公室負責人羅爾夫-德格魯特認為,ExoMars火星探測器使用了可能存在問題的傳感器,總部位於紐約的穆格公司為問題傳感器的生產商,該公司還沒有立即對此事件發表評論。但穆格公司認為,所謂的潛在故障傳感器在軌故障率為零,還沒有使用的壓力傳感器近500個,涉及任務包括ExoMars火星、歐洲的伽利略定位導航衛星、EarthCare地球觀測任務以及天鵝座貨運飛船等。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今早成功將四顆微型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前情況
今日上午9時41分,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將四顆微型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十一號火箭是中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它的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在固體運載火箭領域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搭載發射了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浦江一號衛星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型衛星工程中心研製的上科大二號衛星等四顆微型衛星,主要用於開展航天新技術、新體制、新產品等太空試驗。

這是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的首次飛行,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11次飛行。

【圖:電視畫面截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在地球數值模擬裝置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地球數值模擬裝置系統發佈儀式現場
中國科學院在9月23日發佈地球數值模擬裝置。系統用於氣候與環境演變機理、預估未來潛在全球變化情景,是一個氣候變遷硏究的重要工具。

中國科學院地球系統模式(CAS-ESM)1.0版本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建成,主要包括八個子系統模式:大氣環流模式、陸表過程模式、大洋環流模式、海冰模式、植被動力學模式、氣溶膠和大氣化學模式、海洋生物地球化學模式和陸表生物地球化學模式,各個分量模式通過耦合器CPL7相互或全部耦合起來。地球系統模式1.0版本的建成,使解決涉及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多個不同圈層的地球系統環境問題(如全球變化等)成為可能。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香港攝影家得英國皇家天文台今年度最佳天文攝影人物和空間組冠軍

人物和空間組冠軍作品:大東山星流跡
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評選出2015年度最佳天文攝影作品,本年度的 Insight 天文攝影師大賽收到了來自全球59個國家的2,700件參賽作品。其中法國呂克占麥(Luc Jamet)今年三月在位於北極圈內,挪威屬地斯瓦巴群島(Svalbard)的朗伊爾城(Longyearbyen)拍攝的日全食得天空景觀組冠軍及總冠軍。而香港攝影家黃集謙由一幅「大東山星流跡」得人物和空間組冠軍。

其他組別冠軍分別是:

極光組冠軍:澳洲 Jamen Percy;
月球組冠軍:匈牙利 András Papp;
行星、彗星和小行星組冠軍:希臘 Lefteris Velissaratos;
星系組冠軍:荷蘭 Michael van Doorn;
太陽組冠軍:意大利 Paolo Porcellana;
人物和空間組冠軍:香港 黃集謙;
恆星和星雲組冠軍:阿根廷 Ignacio Diaz Bobillo;

【圖、文:節譯自皇家天文台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雙子座望遠鏡首次直接拍到系外行星運行的畫面

老人增四的行星系統
美國雙子座天文台和多倫多大學近日發佈了一段動畫。畫面中展示人類首次直接拍到的一顆運動中的系外行星。

這顆行星編號為繪架座的老人增四(β Pictoris),距地球約63光年,位於南半球的繪架座天區。科研人員在2013年11月到2015年4月期間,用位於智利的雙子座南方望遠鏡和雙子座行星成像儀拍到影像變化的照片。

老人增四的公轉週期大約是22年,因此大概要到2035年,我們才能拍到它繞行母星一周的過程。

【圖、文:節譯自美國雙子座天文台和多倫多大學聯合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5hadBG1Io

炙熱稠密的物質包裹已知最強磁場的O型星

NGC 1624-2恆星磁場大小與太陽系比較
一組以佛羅里達理工學院(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FIT)的助理教授維羅尼卡·佩蒂特(Veronique Petit)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觀測發現,一顆稱為NGC 1624-2的O型星具有強大的磁場,其週圍充滿極端恆星風與密集的等離子體,吞噬了可以逃逸到宇宙空間的X射線。

NGC1624-2 的恆星風速度是太陽風的三到五倍,而且也比太陽風緻密至少十萬倍。這些猛烈的恆星風與磁場相互作用,補獲大量的粒子,從而令該恆星產生巨大的極光,以及炙熱而稠密的等離子體。

這顆恆星表面的磁場強度是太陽表面磁場強度的兩萬倍,如果它位於太陽系的中心,其外圍炙熱而稠密的等離子體環將幾乎延伸到金星的軌道上。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林景明節譯自佛羅里達理工學院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本月23日出版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美國太空總署發佈更多高清冥王星照片

冥王星蛇紋狀地貎
美國太空總署確發佈更多新視野號太空船7月14日飛掠冥王星及它的衛星過程中,採集的冥王星照片。照片顯示冥王星上冰丘地帶的清晰蛇紋狀和龍鱗狀地貌

冰丘地帶的山脊近景地質,看起來更像是樹皮或者龍鱗。實際是如何形成還要一段時間去搞清楚究竟是什麼。其中一種解釋是由冥王星內部構造的壓力和冰川昇華共同引起的獨特面貌。

冥王星在我們面前展示太陽系的多樣性,它的複雜地貌遠超其它看到的太陽系行星。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本屆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與本會理論組分享心得

訪問後與伯魯奇教授(中間)合照
香港天文學會理論組一行四人於昨天到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訪問了本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威亷伯魯奇(Willam Borucki)教授,席間,伯魯奇教授向我們分享了如何利用太空望遠鏡尋找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系统的經驗及屢敗屢戰的科研精神,令我們深深感受到作為天文學家那種永不言敗的毅力。

【圖:余甘楓;文:梁振聲】這次訪問詳細內容將於下期學會會訊刊登。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