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流浪行星可能被踢出恆星鄰居之外

圍繞年輕恆星的系外行星和彗星塵埃
加州伯克利大學兼職教授保羅·卡拉斯(Paul Kalas)等人利用雙子望遠鏡和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一顆一千三百萬歲年輕恆星HD 106906行星盤的圖像,發現其外圍的行星HD 106906b非常遠離母恆星,這個距離是冥王星到太陽距離的十六倍。這表明它可能被踢出接近母恆星的出生地,而這種事件可能發生在太陽系早期歷史階段中。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11月20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俄羅斯軍事衛星未能與推進器分離明日脫離軌道墜毀

火箭發射升空情況
俄羅斯上星期六(12月5日)在普列謝茨克火箭發射場,利用聯盟-2.1B號火箭發射升空的兩顆軍事衛星,其中一顆衛星未能與火箭推進器分離,軍方決定明日(12月8日)香港時間9時19分將衛星從軌道脫離,進入地球大氣層而後讓衛星墜落海洋。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日本破曉號金星氣候衞星今早成功點火進入金星軌道

畫家筆下的破曉號金星氣候衞星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破曉號(Akatsuki;又稱為 Venus Climate Orbiter,金星氣候衞星)今日香港時間7時31分,探測器上的輔助推進裝置經過20分鐘點火,進入541公里高度的軌道上。目前破曉號的狀態正常,軌道姿態控制發動機點火後的計算和測量預計需要兩天左右,才可以證實是否正確進入預定軌道。破曉號由於2010年主推進器的故障,導致探測器沒有進入金星軌道。

破曉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行星探測計劃的第三顆衛星,也是日本第一顆金星探測衞星,同時還是世界第一個非地球的行星氣象衞星。計劃的主要目的在於探索金星大氣的「超自轉」現象。

【圖、文:節譯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新聞公佈】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3Q3m45h-Gs

鳩邦博發現牧夫座超新星

超新星發現照片
日本東京都的鳩邦博在世界時11月16.8167日發現牧夫座的星系NGC 5772出現一顆17.0等的超新星,獲得編號SN 2015bb。該天體曆元2000.0春分點位置如下:

赤經14時51分37.83秒
赤緯+40度38分51.4秒

東広島天文台1.5米卡納塔(かなた = 遙遠)紅外線望遠鏡經分光光譜觀測,確實其前身星為I-b/c型超新星。2002年發現的超新星SN 2002ee也出現在這個星系。

這是鳩邦博今年3月份以來發現的第二顆超新星,截止到11月30日,他總共發現了四顆超新星。

【圖:鳩邦博;文:林景明節譯自日本天文藝術網頁】

第四版刻卜勒行星系統模擬旋轉世界

第四版刻卜勒行星系統模擬應用程式截圖
在過去的幾年中,美國太空總署刻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 )的科學團隊把所有刻卜勒計劃發現的多行星系統可視化,製成了一套類似太陽系儀(orrery)的系外行星系儀。

然而,由刻卜勒計劃製作的恆星系統模擬器是將發現的行星系統進行可視化的動畫效果。現時的最新第四版本是由華盛頓大學天文研究生伊桑·古斯(Ethan Kruse)創造,它顯示直至2015年11月24日為止,已經確認685顆恆星,它們合共有1,705顆系外行星的多行星系統。動畫亦包括我們的太陽系行星作為參考。

【圖:伊桑·古斯;文:節譯自華盛頓大學網頁】

太陽系儀(Orrery)是一種機械設備,以日心說的模式來表現太陽系中行星和月亮的相對位置和移動。通常都由一個巨大的發條裝置驅動,一個放在中間的球代表太陽,每個支架後面各有一個代表行星的球。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DnDeBa0KFc

法國天文學家研究月亮傾斜原因

地月系統的示意圖
月亮的形成一般被認為是由一個行星大小的物體和早期的地球碰撞所噴射出的碎片形成的。但相關撞擊模型預測,月亮的傾斜角應該只有現在五度的十分之一左右。

天文學家意識到月球傾斜問題的差異已經很久,法國尼斯天文台(Observatoire de Nice) 天文學家哥尼·保華潘(Kaveh Pahlevan)和亞歷山羅·莫比丹尼(Alessandro Morbidelli)進行了一系列模擬實驗,為解開這一謎題了解地月系統在月球形成初期的物理限制。研究者表示,在地球形成後的數千萬年,地月系統通過引力作用達到了月球軌道激發的理想狀態​​,也就是說通過和幾個行星體的相互作用,月球軌道逐漸傾斜了。

【圖:維基百科;文:節錄自科學網;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自然》期刊

研究發現過半數刻卜勒巨大的系外行星是誤報

畫家筆下的巨大氣態系外行星
葡萄牙天體物理及太空科學研究院(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e Ciências do Espaço)一隊以亞歷山大·聖達尼(Alexandre Santerne)為首的國際研究小組,經過五年的時間,利用法國上普羅旺斯天文台(Observatory of Haute-Provence)的恆星內部及系外行星現象觀察光譜儀(Spectrographe pour l’Observation des Phénomènes des Intérieurs stellaires et des Exoplanètes,簡稱 SOPHIE)研究由美國太空總署刻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觀測的候選系外行星,發現有52.3%的巨大氣態系外行星,實際是雙星或者多重恆星系統中的掩食伴星,而非系外行星,而這些掩食雙星系統中有2.3%是褐矮星。

【圖、文:節譯自葡萄牙天體物理及太空科學研究院網頁;新聞訊息由楊光宇提示】

事件視界望遠鏡揭露了銀河系中心黑洞的磁場

黑洞將下落的物質轉化為強烈的輻射噴流
絕大多數人認為黑洞是宇宙中巨大的真空吸塵器,將太靠近它的任何物質吸入體內。但是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更像宇宙的發電機,將下落的物質轉化為強烈的輻射。如果黑洞在旋轉,它可以產生強大的噴流,亮度超過週邊所有的恆星。噴流波及數千光年,也能塑造整個星系。這些黑洞發電機由磁場供能。來自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米高·莊臣(Michael Johnson)等人利用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首次檢測到銀河系中心黑洞的磁場,它剛好位於黑洞事件視界之外。

【圖: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文:林景明節譯自每日科學網頁】研究全文發表於12月4日出版的《科學》期刊

新視野號拍攝冥王星和冥衛一在星體外質心旋轉動畫

冥王星與冥衛一環繞兩星質心的運動情況
冥王星與冥衛一系統的質心在中心星體外,一些天文學家據此將冥王星與冥衛一系統稱為雙矮行星,同時冥王星與冥衛一相互潮汐鎖定。

美國馬里蘭州桂冠市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Johns Hopkins Applied Physics Lab )科學小組成員從已經飛掠冥王星新視野號太空船,每週七天不斷流入的數據之上,提煉冥王星和它的衛星,隨著時間變化,自轉和在軌道上移動的數據。將圖像組合在一起,做成一組動畫,令我們能夠對冥衛一和冥王星自轉,它們的自轉軸和彼此運行軌道的密切關係,更加了解。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8r1GmeDuiE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