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中國成功發射中星1C通訊廣播衛星

中星通訊廣播衛星今日凌晨發射情況
0時46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1C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20次飛行。

中星1C衛星是一顆通訊廣播衛星,可為全國廣播電台、電視台、無線發射台和有線電視網等機構提供廣播電視及寬頻多媒體等傳輸業務,將為中國通訊廣播事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圖、文:節錄自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阿爾瑪捕獲隱匿於暗物質中的怪異嬰兒星系

怪異星系
一個由梅畑豪紀(日本學術振興會的博士後),田村陽一(東京大學)助教,河野孝太郎(東京大學)教授等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阿塔卡瑪毫米波/亞毫米波射電陣列對寶瓶座SSA22天區做廣泛的觀測,捕獲一羣怪異的嬰兒星系,它們距離地球有115億光年。研究團隊發現這些星系似乎位於暗物質長絲交界處,支持了暗物質集中區域形成怪異星系的模型。這些發現不僅令全面了解暗物質分佈與怪異星系的關係邁出重要的一步,也有助於了解這些怪異星系的形成以及如何演化形成橢圓星系。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每日科學網頁】研究全文發表於本月4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通訊》

美國太空總署發佈卡西尼號飛掠土星細小衛星的高清照片

從左至右順時針:士衛十一、十六和十五
美國太空總署最近發佈卡西尼號太空船12月6日飛掠土星的三顆細小衛星的高清照片。這三顆衛星分別是士衛十一(Epimetheus)、土衛十五(Atlas)和土衛十六(Prometheus)。

土衛十一大約116公里直徑;土衛十五呈長條狀,直徑大約30公里;土衛十六直徑大約86公里。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天文學家發現年輕富鋰巨星

半人馬座2013新星
一組來自阿根廷科爾多瓦天文台(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of Cordoba)的天文學家團隊,宣佈發現一顆年輕,含有豐富鋰元素,編號為KIC 9821622的巨大恆星。天文學家利用北雙子望遠鏡的格瑞斯光譜儀(Gemini Remote Access to CFHT ESPaDOnS Spectrograph,簡稱GRACES)獲得的高分辨率數據,可以確定這顆恆星23種元素的豐度,同時亦能揭示它的質量,半徑和年齡。

根據觀測結果,KIC9821622是一顆富含鋰元素,中等質量巨星(約1.64個太陽質量),位於赫羅圖上鄰近光度凸出的紅巨星分支,距離地球約5,300光年。這類含有豐富鋰元素的恆星是非常罕見,據估計觀測的巨星中僅有1%到2%的巨星擁有與KIC9821622至少相同的元素。

這顆恆星是在2015年7月格瑞斯光譜儀測試天空時,首個觀測的科學目標。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全文將發表於本月出版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ESPaDOnS,全名是 Echelle SpectroPolarimetric Device for the Observation of Stars,恆星觀測階梯光柵分光偏光設備,安裝於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CFHT,Canada-France-Hawaii Telescope)上。

研究團隊發現神秘快速射電爆發的詳細記錄

畫家構思的快速射電爆發到達地球
快速射電爆(Fast Radio Bursts,簡稱FRBs)是一種短暫而輝煌的宇宙無線電爆發,自從近十年前報道以來,已經令天文學家困惑不已。雖然它們似乎來自遙遠的宇宙,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更多事件揭示更多關於快速射電爆何地如何產生的詳盡細節。

一組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天文系松井清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研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綠堤望遠鏡存檔的超過650小時的數據,發現了最詳細的持續記錄的快速射電爆。他們的研究顯示這些射電爆起源於高度磁化的空間,或與最近的超新星事件抑或活躍產星星雲內部有一些關聯。

【圖:北京天文館;文:林景明節譯自卡內基梅隆大學新聞公報】研究全文發表於本月2日出版的《自然》期刊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BDxiRpPeFc

重力波探測衛星昨晚啟動引擎完成軌道調整

重力波探測衛星進入拉格朗日點的運行軌道
歐洲太空總署的重力波探測衛星(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pathfinder,激光干涉儀太空天線探路者,簡稱 LISA pathfinder)衛星昨晚進行第四次發動引擎,調節飛行軌道,進入預定的拉格朗日點(Lagrangian point)。

LISA 探路者衛星是歐洲太空總署嘗試引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提出,至今唯一仍未能夠驗證的重力波理論。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LISA 探路者衛星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qqFjNcTbo

海底熱液系統矽質脈裡的絲狀鐵氧化細菌化石

奇格布拉克組矽質脈的海底熱液系統棲息模式
極端環境裡的微生物有助於認識早期地球生命演化。地質歷史時期多種環境裡時有報導形態獨特、易於識別的絲狀微結構。這些絲狀體通常被認為與微生物(如鐵氧化細菌、古菌、真菌或其它未知生物)有成因聯繫。至今為止,由於熱液脈形式產出的微生物鮮有報導,因此人們對其生存條件、礦化過程等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所油氣資源研究室博士後周錫強在其合作導師陳代釗研究員的指導下,發現了塔里木盆地阿克蘇地區早寒武世發育海底低溫富矽熱液系統。該熱液系統由海底面之下的富矽熱液通道(上埃迪卡拉統奇格布拉克組岩溶白雲巖裡的矽質脈)和海底面之上的矽質沉積(上覆下寒武統玉爾吐斯組層狀矽質岩)構成。矽質脈主要填充各類矽質礦物(非晶質矽、玉髓、矽質球粒、微晶至粗晶石英)和少量非晶質Fe- (氫)氧化物、黃鐵礦和重晶石等,類似於古今海底低溫富矽熱液噴流系統。

此外,他們在奇格布拉克組矽質脈裡發現大量鐵質絲狀微結構,為研究極端環境裡的微生物提供了寶貴的機遇。這些絲狀體被針鐵礦和赤鐵礦所礦化,並被各種矽質充填物包埋。顯微鏡下,它們具有生物成因絲狀體的典型形態和結構(彎曲、管鞘狀、鏈狀和席狀)特徵,可類比古今海底熱液噴流系統相關的微好氧鐵氧化細菌(FeOB ) 。對此,他們重建了其生存過程:海底下的流體通道裡低溫熱液與海水相互混合,形成富Fe (II )、微氧流體環境,為FeOB 的生存創造了條件,隨後在富矽熱液活動強盛時期被快速矽化、包埋而保存。

值得注意的是,奇格布拉克組矽質脈裡的FeOB 發育於陸架環境的海底熱液系統,不同於傳統的海底熱液噴流區棲息環境(如洋脊擴張中心等),因此可能代表了一重要的地質生境。該研究可為探索地球及其它星球嗜極生物的生物標誌物、棲息地多樣性以及早期生物圈演化提供有益的借鑒。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生物學》

天鵝座太空船昨日早上運送物資前往國際太空站

天鵝座太空船發射情況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計劃昨日(12月7日)香港時間5時44分發射火箭,將天鵝座貨運太空船射上太空,運送3.5公噸重的物資前往國際太空站,預計兩日後抵達太空站。

這是美國經歷接連兩次爆炸事故後,第一次恢復發射商業貨運太空船運送物資到國際太空站。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新視野號近距離拍攝另外一顆古柏帶天體照片

古柏帶小行星 1994 JR1
美國太空總署新視野號太空船11月2日,利用它的長距離探測攝影機(Long Range Reconnaissance Imager,簡稱 LORRI)拍攝到遙遠古柏帶(Kuiper belt)另外一顆神秘的天體。這顆小行星編號1994 JR1,它距離太陽53億公里,初步估計它是直徑大約150公里,是一顆遠古的天體。美國太空總署表示,如果當局批准新視野號太空船可以對古柏帶的天體執行額外勘測任務,未來幾年將發現大量類似的星體。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長距離探測相機是為太空船在航行中提供精確的位置。相機從觀察特定的星體,比較有關資料,得出太空船在某一點精細準確的位置及相位,從而指令太空船作出相應的調整。

水星弱磁場能否阻擋太陽風的入侵

近水星太空磁層頂位置的三維分佈
在太陽系內禀偶極磁場行星中,水星的磁場最弱,僅為地​​球的~1%。水星軌道處強太陽風驅動和弱行星磁場相互作用形成太陽系中尺度最小且動力學特徵最活躍的行星磁層空間。其磁層大小僅為地球的~5%,一般被稱作迷你磁層。迷你磁層能否像地球磁層一樣足以阻擋太陽風的入侵?太陽風粒子入侵轟擊水星的直接後果是在水星表面發生離子濺射、電荷交換等物理化學反應過程,從而改變風化層的物理化學特性、外逸層環境乃至整個行星空間環境的變化。經過長達四十年的科學爭論,這一重要的行星空間科學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當前,不同學者從理論上進行分析計算得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果。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鍾俊博士及合作者利用信使號衛星對水星磁層進行長達三年的觀測,建立了水星磁層頂三維不對稱模型。該經驗模型表明,水星弱磁場並不能像地球一樣有效屏蔽太陽風粒子的直接轟擊。太陽風粒子可在 ​​水星南半球中緯弱磁場區域直接轟擊水星表面;在一些極端太陽風事件中,這一作用區甚至可以擴大至北半球中緯強磁場區域。該結果表明水星空間環境是由太陽風-磁層-水星以及太陽風-水星兩種作用方式共同決定的。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地球物理期刊》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