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朱諾號太空船昨日進入安全模式未能進行第二次探測木星活動

畫家筆下的朱諾號近距離探索木星
美國太空總署木星探測太空船朱諾號(Juno)昨日香港時間13時47分進入安全模式,初步顯示是軟件性能監視器引起朱諾號的機載電腦重新啟動,令太空船轉換到安全模式。目前已經成功重新啟動,並且恢復高速數據傳送。在朱諾號進行飛行軟件診斷期間,所有儀器都會關閉,故此未能啟動第二次木星(perijove 2)近距離飛行計劃,收集科學數據。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國家天文台通過數值模擬為FAST脈衝星觀測提供目標源

可能探測到脈衝星的球狀星團
9 月25 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FAST )正式竣工,開始進行脈衝星的測試觀測。

目前,試觀測使用超寬帶接收機和漂移掃描觀測模式,超寬帶接受機頻帶覆蓋範圍大,高低頻比達到六比一,可極大提升望遠鏡脈衝星觀測靈敏度。針對使用超寬帶接收機和漂移掃描觀測的特點,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套用於脈衝星觀測數據模擬的程序,通過使用脈衝星搜尋標準流程處理模擬數據,並結合球狀星團脈衝星產生率經驗公式對FAST天區內四十個有恆星碰撞率的球狀星團進行了脈衝星探測率的詳細估算。

模擬結果如圖所示,FAST 覆蓋天區(-14 ° < FAST sky < 66 °)內約有十個球狀星團,只要通過較少的漂移掃描次數(十次以內)就可以期待發現新的脈衝星,其中NGC 7078 被模型預計為是FAST 脈衝星探測率最高的球狀星團。此外,NGC 6517 ,NGC 6402 和NGC 6254 是位於Arecibo 覆蓋天區(-1 ° < A sky < 38 °)之外,FAST 脈衝星探測率較高的球狀星團。此項工作為FAST 早期科學階段進行脈衝星漂移掃描觀測提供了理想的優先觀測目標源。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和天體物理學研究》

太陽系邊緣發現新天體有助尋找第九大行星

畫家筆下的L91新天體
天文學家確認了一顆由位於夏威夷的加法夏(加拿大、法國和美國夏威夷合資)望遠鏡發現,臨時編號L91的新天體。它距離太陽不少於50個天文單位,軌道呈現強烈拉伸的橢圓形,距離最遠的時候,可能達到1,430個天文單位。

天文學家目前沒有這顆天體的大小與質量數據,但計算顯示,L91可能正處於從奧爾特雲(Oort cloud)向古柏帶(Kuiper belt)遷移的過程,它環繞太陽一周需要二萬多年。

加州理工學院行星天文學家康士坦·白提根(Konstantin Batygin)副教授認為,奇特的L91軌道可能是受到一顆未被發現的巨大天體拉扯,而這顆巨大的天體很有可能就是天文學家正在尋覓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圖:歐洲南方天文台;文:節譯自美國科學促進會網頁】

歐洲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太空船今日進入環繞火星軌道

畫家筆下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太空船進入火星軌道
歐洲太空總署和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合作的的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Exobiology on Mars,簡稱 ExoMars)太空船今日進入環繞火星軌道。它的夏帕雷利登陸器(Schiaparelli EDM lander) 香港時間明日登陸火星。

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是宇宙生物學調查火星過去居住環境的專案計劃,為在本世紀20年代的火星樣本取回任務專案計劃鋪路和展示新技術。使用兩艘火箭發射幾個太空船去火星,搜尋過去或現在火星生命的生物特徵(biosignature)。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Trace Gas Orbiter,TGO)和一個測試用固定在火星表面,不動的夏帕雷利登陸器。TGO引導夏帕雷利登陸器登陸火星後,繼續進行火星上甲烷和其它氣體的來源映射。TGO攜帶着四種特別的儀器,也將作為通訊的中繼衛星。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EDM是Entry, Descent and Landing Demonstrator Module(進入、下降和登陸演示模塊的簡寫)

三位太空人今日下午乘搭聯盟號太空船往國際太空站

聯盟號MS-02太空船的三名太空人
聯盟號FG運載火箭今日下午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火箭攜帶7.22噸重的聯盟號MS-02太空船,連重三名太空人,前往國際太空站,預計香港時間10月21日抵達,停泊在國際太空站俄羅斯黎明(Rassvet)微型研究艙 。

三位太空人分別是美國的仙·金巴勒(Shane Kimbrough),俄羅斯的安德烈·鮑裡先科(Andrei Borisenko)和謝爾蓋·雷日科夫(Sergey Ryzhikov)

【圖:俄羅斯航天局;文:節譯自俄羅斯太空網頁】

天文學家模擬熱木系外行星的晝夜天氣

熱木行星不同溫度和不同雲量的組合
天文學家最近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的刻卜勒(Kepler)太空望遠鏡和電腦模擬技術,為遙遠的氣態熱木系外行星進行天氣預報。這些行星的大氣情況可能會像這樣:晚上多雲,日間陽光明媚,溫度可以高達攝氏1,300度。

雖然這些神秘的天體距離我們太遙遠,我們看不到它們的大氣層雲。 但使用電腦建立模型技術,研究發現這些雲層可能聚集的地方以及它們可能產生的線索。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兩名太空人順利進入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

兩位太空人順利進入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
神舟十一號太空船今早凌晨3時30分成功與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進行自動交會對接,兩名太空人景海鵬和陳冬已經順利進入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稍後將會展開一系列的太空科學實驗。兩人將會在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停留大約三十日。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歐洲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太空船昨日順利進入環繞火星軌道

歐洲太空總署控制中心收到TGO進入火星軌道訊號
歐洲太空總署和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合作的的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Exobiology on Mars,簡稱 ExoMars)太空船昨日順利進入環繞火星軌道。歐洲太空總署今日香港時間凌晨0時34分收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Trace Gas Orbiter,TGO)成功進入預期軌道的確認訊號。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新研究發現月球有二百多個新隕石坑

2013年3月17日LRO拍攝隕石撞擊月面照片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艾默生·施派爾(Emerson Speyerer)及其同事此次是利用美國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簡稱 LRO)的攝像系統進行研究發現二百多個新的隕石坑,數量比當前模型預測的多出三分之一,它們的形成速度遠超過人類想像。該研究還量化了月球隕石坑的影響,有助於進一步認識隕石坑的成坑過程和速度,後者對於斷定月球甚至其他類地天體上的岩石單元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以往的研究中,有對已有隕石坑和月球樣本的分析,這些成果為認識隕石坑成坑過程和過去歷史上的成坑速度提供了信息,但是科學家對當前成坑速度的認識依然很少。

該團隊同時還發現了與新撞擊坑相關的、廣闊的反射區,並認為這些反射區是存在新的撞擊過程的證據,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朝月球表面噴射。他們估計,在這種二次成坑過程中,月球風化層(月球表面疏鬆的固體物質層)最上面兩厘米的形成速度,比此前預期的要快一百倍以上。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自然》期刊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