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遠鏡干涉儀拍攝海山二內肆虐的恆星風

海山二擁有天文學家意想不到的結構
一組由位於波恩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Radio Astronomy),以格爾德·魏格特(Gerd Weigelt)博士為首的天文學家團隊,利用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遠鏡干涉儀拍攝著名的海山二( Eta Carinae )。他們在這個恆星系統中發現全新和意想不到的結構,中間充滿極高速的恆星風。這些發現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巨大恆星系統的演化。

海山二這個巨大的雙星系統由兩顆巨大的恆星互相圍繞運行,並且非常活躍,它們產生恆星風,速度高達每小時一千萬公里。 恆星風在兩顆星之間碰撞的區域形成非常急的湍流,至今仍然無法分析和研究。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歐洲南方天文台網頁】 研究全文刊登在10月19日出版的《天文與天體物理學》期刊

板垣公一發現人馬座新星

人馬座新星發現照片
日本山形縣板垣公一在本月20.383日(世界時)拍攝人馬座附近的CCD圖像中發現一顆10.7等新天體,該天體曆元2000.0春分點位置為:

赤經18時10分28.29秒
赤緯-27度29分59.0秒

千葉縣清田誠一郎確認他的發現,群馬縣小鳩正在20.391日拍攝的圖像顯示該天體為10.5等。西澳洲大學保羅·盧卡斯(Paul Lucas)在20.4日對其進行分光光譜觀測,確認這是一顆經典新星。

【圖:板垣公一;文:林景明節譯自日本天文藝術網頁】

天文學家發現最古老的行星成形盤

畫家構思的常系統的
一隊由業餘天文愛好者和專業天文學家,包括卡內基科學院(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喬納森·加涅(Jonathan Gagné )在內,組成的聯合小組,發現了一處不尋常的系外行星獵場。他們發現了一個不尋常的恆星——環繞這顆恆星的是最古老的行星盤。所謂行星盤,是一種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原始盤狀結構。一般具有行星盤的都是較年輕的恆星,新的行星就誕生於盤內物質碰撞結合的過程中。

由奧克拉荷馬(Oklahoma)大學硏究生史提芬·蕭化保(Steven Silverberg)帶領的團隊宣佈,它們在一個最近確認的紅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仍然熾熱的行星盤,這種行星盤一般出現在年輕恆星系統內的結構,現時出現在類似這樣的紅矮星周圍是很罕見,而這顆名為 AWI0005x3s 的紅矮星似乎很早就已經擁有這個行星盤。 蕭化保指出,絕大多數類似這樣的行星盤早在三千萬年前就已經消散殆盡了。

【圖:行星盤偵測計劃;文:中文節譯自卡內基科學院10月21日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快報》

行星盤偵測計劃(Disk Detective)是美國太空總署領導和資助和宇宙動物園(Zooniverse)的合作項目 。是美國太空總署最大的公民科學項目。它針對搜尋有大量宇宙塵埃包圍恆星中的星盤,星盤中通常會有行星形成。

刻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過百顆小行星

刻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其中兩顆小行星的變光曲線
以前,刻卜勒(Kepler)太空望遠鏡用幾乎垂直於黃道和行星平面的方向看去太陽系。 這樣的安排,它可以全年觀測同一個位置,因為太陽和大部分的太陽系,都在它的視野之外。 但自從刻卜勒延展任務開始,它改為與行星平面平行地觀測,以便更好地平衡太陽的輻射壓力。 新的策略有兩個重要的後果:第一是刻卜勒太空望遠鏡每三個月必須改變它的方位,以避免受到太陽直接的照射,第二是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出乎意料地,已經成為外行星狩獵望遠鏡的目標。

對於大多數使用刻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天文學家來說,拍攝過程中夾雜行星和小行星,在圖處理過程中要清除它們的光度變化,是一件討厭的事情。 然而,來自匈牙利康居(Konkoly)和巨達(Gothard)兩個天文台的研究人員在這些移動的光斑中,找到了研究機會。 他們在硏究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他們在研究一一些主小行星帶和特洛伊(Trojan)天體的光度變化。 他們使用了一套基於FITSH的天文圖像處理軟件包開發的特殊流程,精確測量圖像中的移動目標。

大多數的目標小行星可以連續觀測一天到四天,時間聽起來雖然不算很長,但明顯長於用地面望遠鏡可以實現的單夜觀測。 事實上,研究人員希望利用刻卜勒太空望遠鏡,可以更準確地確定小行星的自轉週期,消除數據中白天間隙引起的不確定性。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刻卜勒太空望遠鏡拍攝過程中夾雜行星和小行星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VMLYA8JYD8

2028年有罕有尋找南門二伴星系外行星

南門二伴星未來在天空移動路線
半人馬座的主星南門二是顆三合星,它其中一顆叫南門二A (半人馬座α星A)是南門二雙星系統中的主星,稍比太陽大和亮。這顆類太陽主序星與太陽一樣,都是黃色。南門二A光谱分類為G2 V,透過確定相互軌道參數,天文學家得出它的質量比太陽大10%,而半徑則大於太陽約23%。南門二A自轉周期為二十二天,比太陽的自轉周期(二十五天)稍短。

根據智利國家科學研究院,由法國天文學家皮亞·可威拿(Pierre Kervella)為首的硏究小組預測,這顆星將於2028年進入一個非常罕見的重力透鏡效應,屆時它將提供一個理想的機會,尋找南門二A周圍存在行星的證據,令天文學家有機會發現新的系外行星。

【圖、文:節譯自歐洲南方天文台網頁】

活躍星系核中的熱點

大量物質由天鵝座A星系核中的活躍熱點噴射出來
活躍星系的核心藏有一個巨大的黑洞,在呑噬附近物質的過程中,星系核心經常噴射出快速移動,帶電粒子的雙極噴射流。這些噴射流特別是無線電波長下,顯現明亮的輻射。 活躍的星系顯示出明顯不同的性質,在無線電波長中的明亮星系,可以在特定的波長,發射出高達一兆個太陽光的亮度,照射到太空之中。

出現超強噴射現象源於黑洞的熾熱環境,因為在強磁場環境之中,以接近光速移動的電子發出無線電波。定向的粒子噴射流最終與環境介質碰撞,並將它們的大量動能量轉換成衝擊波。噴射流中的終止點是個非常高溫的熱點,明亮且結構緊密。熱點可以使噴射流逆向流向黑洞,從而產生額外的湍流和隨機移動。熱點的特徵溫度,揭露了它們物理過程的性質。大多數已知的有源無線電星系都存在熱點,它們的特質都符合終止點出現衝擊波和反向噴射流。但是一些非常明亮的無線電星系卻不符合這種特性,強大的天鵝座A雙無線電星系,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天文學家對於它的成因仍然有很大的爭議。

【圖:美國國立射電天文台;文:節譯自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網頁】 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歐洲太空總署找到夏帕雷利登陸器撞毀的原因

夏帕雷利登陸器原定降落火星表面的位置
歐洲太空總署和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合作的的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Exobiology on Mars,簡稱 ExoMars)夏帕雷利登陸器(Schiaparelli EDM lander)在10月19日撞落火星表面爆炸解體。

歐洲太空總署工程師懷疑登陸器的帶領及導航軟件(guidance and navigation software)是失敗的罪魁禍首,指令推進系統過早停止,導致登陸器在距離火星表面二至四公里高度,連同未用完的燃料,以時速三百公里的速度自由下降撞擊地面,並且爆炸。

令人驚訝的是,雷達高度計數據,加速度計和其它傳感器提供了一致和預期的數據,讓歐洲太空總署的專家可以從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Trace Gas Orbiter,簡稱 TGO)得到的有限數據,重組夏帕雷利登陸器撞落火星表面爆炸解體事件。

調查人員現時集中在主飛行控制電腦操作程式上,據歐洲太空總署飛行主任保羅·費里(Paolo Ferri)表示,要找到真正的罪魁禍首,需要兩到三週的時間。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EDM是Entry, Descent and Landing Demonstrator Module(進入、下降和登陸演示模塊的簡寫)

天鵝座太空船今晚扺達國際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機械臂成功捕捉天鵝座貨運太空船
美國軌道ATK公司天鵝座太空船攜帶2.3公噸的設備、研究器材及補給物資,今日晚上抵達國際太空站。香港時間6時28分成功利加拿大機械臂成功捕捉太空船,停泊在國際太空站。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ATK = Alliant Techsystems

天宮二號今早釋放伴隨衛星用來觀察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的伴隨衛星
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今早香港時間7時31分釋放一顆伴隨衛星,這顆衛星是用來從外面觀察天宮二號的工作情況。

天宮二號伴隨衛星由中國科學院研製,9月15日隨天宮二號發射升空。衛星重約四十七公斤,具備高效能軌道控制、靈活姿態指向、智能任務序列處理的新一代先進微型衛星。

伴隨衛星擁有兩部相機,其中一部是我們平時用的可見光數碼相機,達到二千五百萬像素;另一部是紅外線相機,能夠拍攝物體表面的熱量分佈情況,用來觀察天宮二號是否有溫度異常的情況發生。到本月底,伴隨衛星將通過多次軌道控制,再次靠近天宮二號和神舟太空船匯合,進行觀測,之後它將與天宮二號開展近距離編隊飛行試驗。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朱諾號繞木星飛行時發生故障

朱諾號環繞木星飛行軌道圖
美國太空總署朱諾號(Juno)木星探測器原定於美國時間10月19日啟動主發動機為太空船加速,現在因為主發動機上的兩個氦氣止回閥沒有按照預期運作。閥門本應該在幾秒鐘內就打開,但卻花了好幾分鐘,位於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朱諾號控制中心希望徹底弄清楚出現甚麼問題,因為探測器需要在最接近木星時主發動機要點火加速,以達到適當的加速度和軌跡,但是問題令朱諾號錯過加速的時刻,所以團隊只能等到12月11日,當朱諾號以當前的速度飛過一個完整的軌道後,再完成這一個動作。

朱諾號2011年升空,今年7月5日成功進入木星軌道。 8月27日,朱諾號抵達近木點,距木星最近時約四千二百公里,以接近時速二十一萬公里的速度飛掠木星雲層上空,飛掠過程六個小時,從木星的北極到南極收集了大量數據。這些信息傳回地球就耗時一天半,首批採集的數據已獲得一些新發現。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