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實驗顯示土衛六湖泊可能會噴發大量的氮氣泡

今年二月卡西尼拍攝土衛六北方湖泊和海洋
美國太空總署資助的一項研究顯示,土衛六(Titan)的碳氫化合物湖泊和海洋會偶然爆發出大量的氣泡。

美國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模擬了土衛六的寒冷表面條件,發現大量的氮可以溶解在極冷的液體甲烷之中,形成降雨,聚集後成為河流,湖泊和海域。實驗證明,溫度、空氣壓力或組成的輕微變化可能導致氮氣迅速從溶液中分離出來,如打開一瓶碳酸蘇打時產生的嘶嘶聲。

美國太空總署的卡西尼號太空船發現,土衛六的湖和海洋構成因地而異,一些水庫的乙烷濃度比甲烷濃。 實驗顯示,當甲烷液體與富含乙烷的液體混合時,例如:來自大雨或者從甲烷河流出的甲烷混合到含乙烷的湖泊中時,氮氣不能留在溶液當中。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德國天體物理學家發現早期宇宙暗物質不足

早期(左)和現今(右)宇宙中旋轉盤星系的示意圖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空物理學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Physik)黎客·贊圖(Reinhard Genzel)博士的研究團隊分析了歐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遠鏡取得的六個遙遠,生產巨大恆星數量星系的高質量光譜,發現在一百億年前星系形成的高峰期,產星星系的外盤可能主要為恆星和氣體主導,而非暗物質。而對遙遠星系自轉曲線的最新測量結果似乎與早期星系形成的模擬結果不一致。

在星系內,恆星和氣體(重子成分)被認為與暗物質(非重子)混合在一起,暗物質佔據總質量的主要部分。重子物質和非重子物質的佔比可通過測量星系的自轉計算得出。在本區域宇宙,暗物質主導星系(例如:銀河系)的外盤,導致這些星系的自轉曲線相對扁平。僅憑恆星和氣體的質量計算,自轉速度應在星系外層急劇下降。

贊圖博士研究團隊發現星系外盤的自轉速度隨著半徑的增加而下降,這表明這裡的暗物質不如本區域宇宙多。研究人員認為,本區域星系和遙遠星系的組成成分差異可能是因為遙遠星系富含氣體且緻密,隨著氣體的快速累積而增長,氣體比暗物質更容易落入星系盤中。

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馬克·吏雲賓(Mark Swinbank)指出,這些發現提高了人們對早期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認識。贊圖博士的研究結果或可以解釋在遙遠的宇宙中觀測到的塊狀不規則產星星系如何轉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與眾不同的螺旋星系。

【圖、文:節譯自歐洲南方天文台網頁及中國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自然》雜誌。

卡西尼偵測到土衛二南極下的溫暖海洋

土衛二南極附近的虎紋狀地區
美國太空總署卡西尼號太空船發現,土衛二(Enceladus)南極的虎紋地區冰封地殼下,有水蒸氣和噴射冰粒的痕跡。而噴射出的物質含有豐富的鹽分,顯示土衛二地表下存在一片海洋,並與土衛二的石質內核發生化學反應。情況與木衛二的地下海相似。

卡西尼號多次飛掠土衛二得到的數據,使到科學家對這顆土星衛星的內部結構和地下水儲量獲得進一步了解。研究顯示,土衛二的冰殼平均深度為十八至二十二公里,南極冰殼的厚度少於五公里。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少人報讀香港大學明年取消天文學主修課程

香港大學理學院的天文台
香港大學理學院將於2018/2019學年起,取消天文學和數學/物理學兩個主修科目,原因是很少人選修這些科目。在過去五年,天文學每年畢業生人數只有1、6、3、5及4人畢業。理學院院長Matthew Evans教授指出,學院有責任將教學資源更有效分配。他表示即使天文學不列為主修科目,學生日後仍然可副修這一科,或選修一部份科目。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少人報讀香港大學明年取消天文學主修課程

香港大學理學院的天文台
香港大學理學院將於2018/2019學年起,取消天文學和數學/物理學兩個主修科目,原因是很少人選修這些科目。在過去五年,天文學每年畢業生人數只有1、6、3、5及4人畢業。理學院院長Matthew Evans教授指出,學院有責任將教學資源更有效分配。他表示即使天文學不列為主修科目,學生日後仍然可副修這一科,或選修一部份科目。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兩名香港人獲得小行星命名

歐陽崇勳校長
2017年3月12日出版的《小行星通告》新增了七顆以華人命名及一顆以中國比方命名的小行星。

其中兩顆以香港人命名的小行星,它們分別是:

編號 28963 Tamyiu,譚耀小行星,由楊光宇先生在2001年3月29日發現,臨時編號為2001 FY121。譚耀 (1928 – ),一位專業的駕駛教練,啟發了數千人追隨他學習太極及其中的哲學。

編號 39300 Auyeungsungfan,歐陽崇勳小行星,由楊光宇先生在2001年4月30日發現,臨時編號為2001 HM38。歐陽崇勳 (1959 – ) 是一位堅定和熱情的教育家,相信知識的力量。 從事歷史教育工作超過三十四年,任職校長二十年,任內他表現出極大的誠信。

【圖:互聯網;文:節譯自國際天文學聯會小行星通告;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近百天文同好參加香港天文學會高解像行星拍攝流程工作坊

吳華鎮先生介紹高解像行星拍攝流程
香港天文學會邀請得國際知名,拍攝高分辨率行星照片的專家,菲律賓華裔天文愛好者吳華鎮(Christopher Go)先生昨日晚上六時至九時,在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主持高解像行星拍攝流程工作坊,有近百位香港天文同好參加,氣氛熱烈。

主持人吳偉堅會後表示,年底會在香港舉行一次行星拍攝和觀測論壇(Planetary Imaging and Observation Forum),屆時國際知名行星拍攝大師 Damian Peach、吳華鎮及小行星專家楊光宇會長將會是主要的主講人。

【圖:吳偉堅】

兩名香港人獲得小行星命名

歐陽崇勳校長
2017年3月12日出版的《小行星通告》新增了七顆以華人命名及一顆以中國比方命名的小行星。

其中兩顆以香港人命名的小行星,它們分別是:

編號 28963 Tamyiu,譚耀小行星,由楊光宇先生在2001年3月29日發現,臨時編號為2001 FY121。譚耀 (1928 – ),一位專業的駕駛教練,啟發了數千人追隨他學習太極及其中的哲學。

編號 39300 Auyeungsungfan,歐陽崇勳小行星,由楊光宇先生在2001年4月30日發現,臨時編號為2001 HM38。歐陽崇勳 (1959 – ) 是一位堅定和熱情的教育家,相信知識的力量。 從事歷史教育工作超過三十四年,任職校長二十年,任內他表現出極大的誠信。

【圖:互聯網;文:節譯自國際天文學聯會小行星通告;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近百天文同好參加香港天文學會高解像行星拍攝流程工作坊

吳華鎮先生介紹高解像行星拍攝流程
香港天文學會邀請得國際知名,拍攝高分辨率行星照片的專家,菲律賓華裔天文愛好者吳華鎮(Christopher Go)先生昨日晚上六時至九時,在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主持高解像行星拍攝流程工作坊,有近百位香港天文同好參加,氣氛熱烈。

主持人吳偉堅會後表示,年底會在香港舉行一次行星拍攝和觀測論壇(Planetary Imaging and Observation Forum),屆時國際知名行星拍攝大師 Damian Peach、吳華鎮及小行星專家楊光宇會長將會是主要的主講人。

【圖:吳偉堅】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獲得小行星命名

劉曉波先生
2017年3月12日出版的《小行星通告》新增了八顆以華人命名的小行星。其中編號248262 Liuxiabo 小行星是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命名。

劉曉波小行星,由義大利博爾博納(Vallemare di Borbona)天文台在2005年4月4日發現,臨時編號為2005 GR128。

劉皢波 (1955 – ) 因為他的在中國大陸進行長期和非暴力的人權鬥爭而獲得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

【圖:互聯網;文:節譯自國際天文學聯會小行星通告;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