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現象及活動

天文觀星樂 – 最BIG木星大家庭


今個春天,又是觀看木星的好時機。木星不單是太陽系最BIG行星,更擁有最多衛星及多項太陽系之最紀錄。是次活動將帶領大家認識這個巨無霸行星系統,更有機會利用天文望遠鏡一窺氣體巨星的真面目。

時間:2017.04.28(六) 19:00 ~ 21:30
地點:荃灣荃錦公路101號 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
對象:5歲以上公眾人士
名額:60

免費活動,參加者必須報名,2017.04.28(六) 12:00截止,先到先得

#114

此活動由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主辦。

半自動簡化遠紅外線赫歇爾外差單點光譜儀


SEMINAR:- Semi-Automatic Reduction of Herschel/HIFI Single-Point Spectra

The Herschel-Heterodyne Instrument for the Far-infrared (HIFI) on board the 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 provides high resolution spectra that reveal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any circumstellar/interstellar environments. In particular, for the case of evolved stars such as the asymptotic giant branch (AGB) stars, many molecular line features (e.g. NH3, H2O, CO) originated from the circumstellar envelopes can be observed with unprecedented details. The team in the Nicolaus Copernicus Astronomical Centr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Space Astronomy Centre, has started a project to build a database providing all reduced HIFI spectra of evolved stars observed in the Single-Point mode, together with information such as lin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pectral parameters. In this talk, I shall report o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project, which involves developing a semi-automatic reduction procedure for handling the large amount of spectra.

時間:2017.04.28(五) 15:00
地點:香港大學 莊月明物理樓522室
講者:Dr. Bosco H. K. Yung (Nicolaus Copernicus Astronomical Centre, Poland)
語言:英語

免費會議,歡迎參加

#109

此活動由香港大學物理系主辦。

美國天文學家蘇梅克誕辰


尤金·摩爾·舒梅克(Eugene Merle Shoemaker,或別名吉恩·舒梅克,Gene Shoemaker,1928年4月28日-1997年7月18日)是行星科學此一領域的奠基者。出生在美國洛杉磯。他最有名的成就是和其妻卡洛琳·舒梅克(Carolyn Shoemaker)和大衛·李維(David H. Levy)共同發現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Shoemaker-Levy 9)。

1960年他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班時研究巴林傑隕石坑。他為了瞭解該隕石坑形成機制,特地到內華達州核武試爆場留下的坑洞進行調查。他發現了一個由衝擊石英噴發物造成的環。1961年時他在亞利桑納州的旗杆市成立美國地質調查局轄下的太空地質學研究計劃(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並出任首任主席。他對於探測月球的遊騎兵計劃有極大貢獻;且該計劃所拍攝的照片顯示月球上有各種不同大小的撞擊坑。他同時也協助訓練美國太空人;而他也是阿波羅計劃太空人的候選者,並可能原本是登陸月球的第一位地質學家,但因為被診斷出愛迪生氏病而未能如願。因此他改負責在巴林傑隕石坑和落日火山口訓練太空人。

1969年他到了加州理工學院以後開始研究阿波羅型小行星等近地小行星。這時他開始主張地質的突然變化是因為彗星、小行星等外來天體撞擊,且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在地質時代中相當常見。在這之前就連月球上的撞擊坑也大多被認為是死火山。

1984年他獲得表彰對撞擊坑研究的巴林傑獎以及美國天文學會的傑拉德·柯伊伯獎,1992年他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93年他與其妻卡洛琳·舒梅克(Carolyn Shoemaker)和大衛·利維(David H. Levy)在帕洛馬山天文台使用18吋施密特攝星儀發現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Shoemaker-Levy 9)。這顆彗星讓人類能首次觀測彗星撞擊行星。1994年7月這顆彗星撞擊木星造成許多巨大的痕跡;在撞擊前大多數科學家多認為對木星並無巨大影響。

蘇梅克晚年致力於在世界各地探險以發現過去被忽略的撞擊遺跡。1997年7月18日他在澳洲進行研究時在愛麗絲泉西北的塔納米路(Tanami Road)因為車禍身亡。1998年7月31日他的部分骨灰被放上了月球探勘者,裝在由行星科學家卡洛琳·波爾科設計的容器中。月球探勘者於1999年7月31日撞上月球結束任務,他是至今唯一葬在月球的人。

【資料:維基百科 ;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美籍天文學家博克誕辰


巴特·揚·博克(荷蘭語:Bart Jan Bok,1906年4月28日-1983年8月5日)是一位美籍荷蘭天文學家。博克生於荷蘭,但他的童年是在荷屬東印度度過的。後來他進入萊頓大學和格羅寧根大學就讀。1929年他和另一位資深天文學家普莉西拉·費爾菲爾德·博克結婚。之後兩人在天文上密切合作。兩人育有二子喬伊絲和約翰。1929年到1957年他在哈佛大學任職。之後他在澳大利亞斯壯羅山天文台擔任台長九年,之後再回到美國擔任斯圖爾德天文台台長。1938年他取得美國國籍。

1975年博克與其他人共同發表聲明《反對星象學》(Objections to Astrology,The Humanist, 1975)。該聲明中總共有186位天文學家和其他領域科學家參與,其中9位是諾貝爾獎得主。該聲明在 The Humanist 上出版。他還主導成立了懷疑調查委員會(The Committee for Skeptical Inquiry),並且是創會會士。

博克在天文界中以期親切和幽默感而聞名。小行星1983在他生前就以他的姓氏命名。在命名典禮上他感謝國際天文聯會「給他一小塊退休後可居住的土地」。他參與或帶領了數個觀測日食的旅行團,包含1981年7月在西伯利亞布拉茨克附近的日食觀測。在這一次前往蘇聯的觀測中他帶領一個次團前往布拉堪天文台和台長維克托·安巴楚勉見面。
博克最後一次觀測日食的旅行是到他幼時居住的印尼爪哇島遊歷,並於1983年6月經過了沙拉迪加附近。日食前一晚他和與他關係密切的印尼人交談,並提及「如果你希望瞭解印尼,吃印尼食物和聽甘美蘭音樂」。他也表示他如何和其他人分享多年來他對天文學的熱愛。
他曾獲得1977年的布魯斯獎。

月球上有博克環形山,小行星1983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資料:維基百科 ;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科技大師講座:我的學術之旅 – 從電機工程到太空科學


From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o Space Science –My Journey in Academia 
 
時間:2017.04.26(三) 16:30
地點:澳門科技大學N101座會議廳
講者:劉兆漢 院士 (美國工程院院士、太陽地球物理學專家)
語言:英語

免費講座,歡迎公眾參加,參加者需要報名

#

此活動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


20時16分

美國天文學家彭齊亞斯誕辰


阿諾·彭齊亞斯(德語:Arno Penzias,1933年4月26日-),德國出生的美國射電天文學家,猶太人,1964年與羅伯特·威爾遜一起發現了微波背景輻射,並因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齊亞斯1933年出生於德國的慕尼克,後隨全家移居美國。是1939年二戰爆發前最後一批逃離納粹德國的難民。到達美國後就讀於紐約市立學院,1954年畢業於物理系,畢業後在陸軍通訊兵團服役。兩年後,彭齊亞斯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就讀,1958年獲得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博士學位。而後任職於新澤西州霍姆代爾附近克勞福德山的貝爾電話公司。1964年,彭齊亞斯和同在貝爾電話公司工作的威爾遜使用一具為早期通訊衛星設計的天線,接收到了來自天空的均勻、且不隨時間變化的訊號。1965年,他們二人在《天體物理學報》上發表了題為《在4080兆赫上額外天線溫度的測量》的論文,宣佈了這個發現。隨後,普林斯頓大學的狄克等人在同一雜誌上解釋道,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有力證據。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也因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資料:維基百科 ;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