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現象及活動

美籍華裔天文學家黃授書誕辰


黃授書 (Su-Shu Huang ,1915年4月26日-1977年9月15日),美籍華裔天體物理學家。1947年公派美國留學,師從奧托·斯特魯維(Otto Struve),是地外行星探索的先驅。他畢業於芝加哥大學,開始職業生涯時,他致力於兩個電子的系統中,連續吸收係數的研究,但最終他的研究聚焦與轉向了恒星大氣層、輻射轉換、和聯星與多星系統。在隨後的幾年,開始涵蓋太陽系外行星的生命和系統必備條件的主題,於1959年在太平洋天文學會的一次會議中創造了適居帶這個名詞,指稱在恆星周圍能夠讓行星表面的水維持液態的區域。

黃授書的祖籍為中國,在移民美國之前,於1943年至1947年在清華大學攻讀,獲得天文學碩士的學位,1949年時取得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後來在研究機構教授了兩年天文學的課程,黃授書成為芝加哥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天文學家。在1959年,他移居至馬里蘭州之前,獲得了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一個職位。在戈達德的同時,從1960年至1961年他兼職於普林斯敦大學的高級研究所,在1963年至1964年是美國天主教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在1964年,黃成為西北大學的物理和天文教授,迄1965年之前,他始終任職于戈達德。

他起初從事兩顆電子系統的研究,稍後研究恆星大氣層、輻射層、和聯星或多星系統的動力學。後來,他的研究轉向恆星物理,勾勒出能支援外星生命的星體,並導致他創造出適居帶一詞。最終,他研究行星適居性,並在1960年的論文中論述適居行星的尺度。黃授書探索外星生命的文章也刊登在最受歡迎的期刊,像是美國科學家和科學美國人。

在他的晚年,曾於1974年和1977年兩度回到中國。在他最後一次的旅途中,於9月15日因心肌梗塞逝世於北京。在他過世後兩年的1979年,紫金山天文台將新發現的主帶小行星命名為(3014) 黃授書(Huangsushu)以表揚他的成就。

【資料:維基百科 ;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科技大師講座:我的學術之旅 – 從電機工程到太空科學


From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o Space Science –My Journey in Academia 
 
時間:2017.04.26(三) 16:30
地點:澳門科技大學N101座會議廳
講者:劉兆漢 院士 (美國工程院院士、太陽地球物理學專家)
語言:英語

免費講座,歡迎公眾參加,參加者需要報名

#

此活動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


20時16分

美國天文學家彭齊亞斯誕辰


阿諾·彭齊亞斯(德語:Arno Penzias,1933年4月26日-),德國出生的美國射電天文學家,猶太人,1964年與羅伯特·威爾遜一起發現了微波背景輻射,並因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齊亞斯1933年出生於德國的慕尼克,後隨全家移居美國。是1939年二戰爆發前最後一批逃離納粹德國的難民。到達美國後就讀於紐約市立學院,1954年畢業於物理系,畢業後在陸軍通訊兵團服役。兩年後,彭齊亞斯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就讀,1958年獲得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博士學位。而後任職於新澤西州霍姆代爾附近克勞福德山的貝爾電話公司。1964年,彭齊亞斯和同在貝爾電話公司工作的威爾遜使用一具為早期通訊衛星設計的天線,接收到了來自天空的均勻、且不隨時間變化的訊號。1965年,他們二人在《天體物理學報》上發表了題為《在4080兆赫上額外天線溫度的測量》的論文,宣佈了這個發現。隨後,普林斯頓大學的狄克等人在同一雜誌上解釋道,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有力證據。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也因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資料:維基百科 ;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天象廳講座系列:活在天文中


古時「天文」一詞是指天象,那時老百姓多以農耕或出海捕魚為業,自然要懂四季的行星和星座等天象為作業指引。古人怎樣計算曆法和時間呢?是次講座將會為大家逐一講解。

時間:2017.04.25(二) 19:00 ~ 20:00
地點:香港太空館 何鴻燊天象廳
講者:黃詩雯 (香港太空館助理館長)

免費活動,觀迎公眾參加,先到先得

此活動由香港太空館主辦。

2016-17年度天文課程 (中學天文課程)


中學天文課程

日期:
2017.04:05(三),07(五),10(一),11(二),25(二)
2017.05:12(五),16(二),22(一),23(二),25(四),31(三)
2017.06:01(四),02(五),05(一),08(四),12(一),15(四),19(一),27(二)
時段:19:00 ~ 21:30

地點:荃灣荃錦公路101號 嗇色園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

◎高中天文課程
對象: 中四至中六級物理科學生
◎日間/晚間天文活動
對象:中一至中六學生

名額:每節45

免費課程,惟不包括交通費,2016.10.03(一) 09:00起,參加者必須報名,2016.10.13(四) 13:00截止,抽籤選拔

【訊息由張詠倫提供】

此活動由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主辦。

射電干涉儀中的可見度函數


深入講解干涉儀的工作原理和觀測方法。適合對射電望遠鏡有興趣的朋友

時間:2017.04.25(二) 19:00 ~ 20:15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 R501
講者:梁振聲 博士

此活動由香港天文學會 理論天文組主辦。

法國天文學家佛科留斯誕辰


熱拉爾·亨利·德·佛科留斯(或翻譯為伏古拉爾,法語:Gérard Henri de Vaucouleurs,1918年4月25日-1995年10月7日)是一位法國天文學家。

佛科留斯生於法國巴黎,早年是一位業餘天文學家,1939年在巴黎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之後重新學習天文學。佛科留斯能說流利的英語。1949到1951年間他在英國工作,1951到1957年間則是在澳洲斯壯羅山天文台 ;之後1957到1958年是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羅威爾天文台 ,1958到1960年間是在哈佛大學天文台 。1960年他被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丁分校雇用,之後到退休都任職當地。

他的研究主要是在星系方面,並且是 Third Reference Catalogue of Bright Galaxies 的其中一位作者。他的研究尤其是專注于重新分析愛德文·哈勃和艾倫·桑德奇的星系圖以及重新以多種不同的指標計算星系距離,例如光度、環星系直徑、最亮的星團等,也就是他稱為「分散風險的方法」。他在美國天文物理學界間引起了風波,1970年代他在美國各地到處演講,鼓吹他計算的哈伯常數值是100。

佛科留斯修改後的哈伯序列是一種哈伯序列廣泛使用的變異。佛科留斯於1988年獲得美國天文學會亨利·諾利斯·羅素講座,同年獲得法國天文學會皮埃爾·讓森獎。

【資料:維基百科 ;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