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現象及活動

今日木衛現象


木衛現象預報的時間同時適用於所有東八時區 (UT+8)的地方,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只列出可見現象

日 時 分 木衛 現象
22 04 17.1 3 影入

食始 = Eclipse Disappearance
食終 = Eclipse Reappearance
掩始 = Occultation Disappearance
掩終 = Occultation Reappearance
凌入 = Transit Ingress
凌出 = Transit Egress
影入 = Shadow Ingress
影出 = Shadow Egress

今次天象更詳細資料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

http://forum.hkas.org.hk/thread-9203-1-1.html

冬至


12時48分冬至,太陽黄經270度。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晝長夜短。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原本由「冬至」為一年開始,將一個太陽年分為二十四份,大約每十五日為一個氣節,稱為平氣法。但是由於地球的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太陽在黃道運行速度不是固定的。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頒行「時憲曆」廢除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用來確定節氣的平氣方法,正式採用西洋曆法以太陽在黃道上位置,每十五度為標準的定氣法,並按照西洋黃道十二宮,將「春分」點定為0度。

民間有冬(指:冬至)大過年(指:農曆新年)之說,是源於古代農民是按照二十四節氣由「冬至」為一年開始而來的。

美國天文學家雷伯誕辰


格羅特·雷伯(Grote Reber,1911年 12月 22日-2002年 12月 20日),美國天文學家,也是無線電天文學先驅之一。他以儀器重做了卡爾·央斯基早期的工作和一些簡單的研究,也進行了首次的無線電頻率巡天。

格羅特·雷伯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杜佩奇郡惠頓(位於芝加哥附近)。他在1933年畢業於阿默理工學院(後來的伊利諾理工學院),並獲得無線電工程的學位。格羅特·雷伯後來成為一位業餘無線電通訊員,並從 1933年至 1947年間任職於許多無線電製造公司。他在 1933年得知卡爾·央斯基的研究,並決定進入這個領域來研究,並試圖進入當時央斯基所在的貝爾實驗室。然而當時剛好面臨經濟大恐慌的高峰,所以無法獲得職位。於是格羅特·雷伯決定在惠頓的後院建立私人的無線電望遠鏡,它的設計被認為比央斯基的設計更加先進,包括 9米的抛物面的金屬鏡,將無線電訊號聚集在距離鏡面 8米的接收器上。雷伯無線電望遠鏡後來於 1937年完工。格羅特·雷伯第一次使用 3300百萬赫茲的頻率來實驗,不過從未接收到任何來自外太空的訊號。後來他在 1938年成功的使用 160百萬赫茲確認了央斯基的發現。他於 1941年完成無線電頻率的巡天地圖,並公開他重要的研究成果,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間成為無線電天文學的先驅之一。

後來他將無線電望遠鏡賣給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並由維吉尼亞州綠岸的美國國家無線電天文台所使用。格羅特·雷伯也重建央斯基原本的無線電望遠鏡。 格羅特·雷伯在1950 年代再度積極進行無線電天文學的研究,不過當時已經有許多先進的研究設備出現。相較於他首次進入這個領域的時期有著巨大的改變。因為頻率低於 30 百萬赫茲的訊號會被地球的電離層所反射,所以他決定搬到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因為這裡冬天的長夜電離層不受太陽照射而去電離化,無線電望遠鏡能接收到低頻率的訊號,故研究環境較佳。他在這裡建造新的無線電望遠鏡,並在 1960 年以這座無線望遠鏡進行南半球的無線電巡天。他並不相信大霹靂(大爆炸)理論,他相信紅位移是由於天體重複吸收與重複放射訊號或是光與低密度黑暗物質的干擾所導致的。格羅特·雷伯也發表文章《Endless, Boundless, Stable Universe》來說明他的穩定宇宙想法。他在 2002 年逝世於塔斯馬尼亞的荷巴特,剛好在 91 歲生日前 2天。他後來葬在塔斯馬尼亞的包威爾公墓,紀念碑也分散在世界上許多其他的無線電天文台中

小行星 6886 以格羅特·雷伯的名稱來命名。

【資料:維基百科;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美國天文學家雷伯誕辰


格羅特·雷伯(Grote Reber,1911年12月22日-2002年12月20日),美國天文學家,也是無線電天文學先驅之一。他以儀器重做了卡爾·央斯基早期的工作和一些簡單的研究,也進行了首次的無線電頻率巡天。格羅特·雷伯在惠頓的後院建立私人的無線電望遠鏡,它的設計被認為比央斯基的設計更加先進,包括9米的拋物面的金屬鏡,將無線電訊號聚集在距離鏡面8米的接收器上。雷伯無線電望遠鏡後來於1937年完工。

格羅特·雷伯第一次使用3300百萬赫茲的頻率來實驗,不過從未接收到任何來自外太空的訊號。後來他在1938年成功的使用160百萬赫茲確認了央斯基的發現。他於1941年完成無線電頻率的巡天地圖,並公開他重要的研究成果,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間成為無線電天文學的先驅之一。

後來他將無線電望遠鏡賣給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並由維珍尼亞州綠岸的美國國家無線電天文台所使用。格羅特·雷伯也重建央斯基原本的無線電望遠鏡。 格羅特·雷伯在1950年代再度積極進行無線電天文學的研究,不過當時已經有許多先進的研究設備出現。相較於他首次進入這個領域的時期有着巨大的改變。因為頻率低於30百萬赫茲的訊號會被地球的電離層所反射,所以他決定搬到澳洲的塔斯曼尼亞,因為這裏冬天的長夜電離層不受太陽照射而去電離化,無線電望遠鏡能接收到低頻率的訊號,故研究環境較佳。他在這裏建造新的無線電望遠鏡,並在1960年以這座無線望遠鏡進行南半球的無線電巡天。

【資料:維基百科】

今日木衛現象


木衛現象預報的時間同時適用於所有東八時區 (UT+8)的地方,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只列出可見現象

日 時 分 木衛 現象
21 02 38.0 2 影入
21 05 07.4 2 凌入
21 05 26.8 2 影出

食始 = Eclipse Disappearance
食終 = Eclipse Reappearance
掩始 = Occultation Disappearance
掩終 = Occultation Reappearance
凌入 = Transit Ingress
凌出 = Transit Egress
影入 = Shadow Ingress
影出 = Shadow Egress

今次天象更詳細資料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

http://forum.hkas.org.hk/thread-9203-1-1.html

全域軌跡優化競賽 – 空間軌道設計的十年挑戰


Seminar: The Global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Competition: 10 Years of Challenge in Space Orbit Design
The Global Trajectory Competition (GTOC) was inaugurated in 2005 by the Advanced Concepts Team of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The GTOC is an event taking place every one-two years over one month during which aerospace engineers and mathematicians in the world challenge themselves to solve a very difficult problem of interplanetary trajectory design. The problem is released by the winning team of the previous edition, which is usually an atypical global optimization problem over a large design space with many local optima.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r constraints are unusual that no canned methods or existing software can likely fully solve the problem. This talk gives a summary of the past GTOC problems and the relevance to other mathematical problems (e.g.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Emphasis will be put on two editions: GTOC6 which a joint team of ESA/HKUST team ranked 2nd in 2012 and GTOC8 which the speaker’s team ESA/ISAS recently won the competition in September 2015.
 
時間:2015.12.21(一) 15:00 ~ 16:00
地點:香港科技大學 陳冠貞論壇 LT-H
講者:Dr. Chit Hong Yam (任哲航 博士,Institute of Space and Astronautical Science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語言:英語

歡迎公眾參加

【訊息由張詠倫提供】

此活動由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主辦。

月掩天困增七

2015年12月21日(星期一)1時05分,月掩白羊座5.5等恆星天困增七,掩始現象,恆星由月球暗面消失。

掩星時月球仰角 78度,地平方位 157 度,月齡十 一。

有關今次天象更詳細資料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

http://forum.hkas.org.hk/thread-9215-1-1.html

東平洲環島遊(公開報名)


位處香港東北部大鵬灣的平洲是本港最東面的海島,而為免跟大嶼山東面的坪洲混淆,故常稱為東平洲。島如其名,地勢平坦,最高點只有48米,面積約1.1平方公里,形如一彎新月,沿岸盡是奇岩怪石,是本港著名的觀石勝地。東平洲屬於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一員,最大特色是貌似「千層糕」的頁岩,這些由沉積下來的沙石經過幾千萬年的地殼變動、風化、海蝕,發展成今日一層層的水成岩,形成了更樓石、龍落水等奇特景點。東平洲沿岸水域是指定受保護海岸公園,珊瑚群落的覆蓋率及品種的多樣性是全港最好之一。
秋去冬來,雖然寒意漸濃,但星空卻因冬季星座的登場而熱鬧起來。令人有無限想像的冬季星座,令你著迷的深空天體,神秘的木星。大家熟悉的獵戶座、金牛座、雙子座以及明亮奪目的天狼星將早早掛於一月的夜空,冬季銀河中的珠寶──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壯麗的英仙座雙星團、「應節」的聖誕樹星團、形狀趣怪的貓頭鷹星團、詭異的墨西哥跳豆星團……等等數之不盡的深空天體,在等著各同好細意鑑賞!
無論你是初學者或是有觀星經驗的朋友,我們都歡迎你參加!

日期:2016年1月16至17日(星期六至日) (農曆初七至初八)
地點:東平洲
費用:會員$320;會員親友$370;非會員$420
費用包括:雙程來回船費、BBQ自助晚餐、消夜糖水、早餐及宿費
名額:50人
集合時間:2016年1月16日下午2時45分(敬請準時,逾時船已開)
集合地點:港鐵大學站 7-11 便利店門口或下午3時15分馬料水碼頭
由馬料水碼頭乘坐下午3時30分班次往東平洲(只有此班船)
翠華船務公司(http://www.traway.com.hk)
離營時間:2016年1月17日下午5時15分離開東平洲 (馬料水碼頭解散約7時)

報名日期:
2015年12月7日至2015年12月16日(會員優先報名)
2015年12月17日 至2016年1月6日(公開報名)

報名方法:
1.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 或
2. 請把中英文姓名、性別及聯絡電話,電郵至[url=mailto:enroll%2B0116camp@hkas.org.hk]enroll+0116camp@hkas.org.hk[/url] 或
報名後要收到工作人員 電話/電郵 回覆,才正式確認報名。
如在報名後三天仍未收到通知,請主動以電郵方式向本會工作人員查詢。

繳費方法:報名確認後,請在一星期內將營費存入香港天文學會匯豐銀行帳戶,帳號561-809385-838,再在入數紙寫上「20160116camp、姓名及聯絡電話」 ,傳真至27152345;或將入數紙轉化成數碼照片並電郵至[url=mailto:enroll%2B0116camp@hkas.org.hk]enroll+0116camp@hkas.org.hk[/url] ;另外,活動當日請帶備入數紙正本以便工作人員核對。

備註:
請攜帶星圖﹑紅光電筒﹑地蓆﹑個人物品及
留意當日天氣攜帶晴雨具及足夠保暖衣服。

此活動由香港天文學會主辦。

http://goo.gl/forms/Ys0FsxQJBG

第二屆基礎天文班理論堂(3)


第二屆基礎天文班, 讓觀星初學者可以有系統地學習天文知識,以及培訓有志成為本會觀星導賞義工的會員。

內容:
1. 認識四季星座
2. 認識日、月及地球運動
3. 認識基礎曆法
4. 認識行星及一般天文現象
5. 認識天文儀器
6. 認識深空天體

理論堂 (每節2小時)
上課日期: (星期一) 2015年12月7、14、21,2016年1月4、11、18、25日,
上課時間:19:30至21:30
上課地點:香港天文學會會址(九龍觀塘創業街36號華基中心610 室)

實習堂 (每節4小時)
上課日期:(星期六) 2015年12月19日(初九),2016年1月9日(三十)
上課時間:19:30至22:00
上課地點:另行通知

筆試考核堂 (2小時)
考試日期: (星期三) 2016年2月1日 (年廿三)
考試時間:19:30至21:30
考試地點:香港天文學會會址(九龍觀塘創業街36號華基中心610 室)

導師:林曉怡小姐

此活動由香港天文學會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