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現象及活動

中學天文及環境教育考察課程 – 天文及地理


天文及地理

日期:(可供填選)
●2016.12.16(五) ~ 2016.12.17(六)
●2017.01.06(五) ~ 2017.01.07(六)
●2017.02.17(五) ~ 2017.02.18(六)
●2017.02.24(五) ~ 2017.02.25(六)
●2017.03.03(五) ~ 2017.03.04(六)
●2017.03.10(五) ~ 2017.03.11(六)
地點:長洲 明愛賽馬會明暉營 及 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
對象:中一至中六學生 (每校須有教師帶領)
名額:45

收費課程,2015.09.13 13:00 起,參加者必須報名,最多可填選三個課程日期志願,2015.09.15 17:00 截止,先到先得

【訊息由張詠倫提供】

此活動由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主辦。

迎新日


The 19th century poet Alfred Lord Tennyson once described, in his poem Locksley Hall, the rising Pleiades:"Many a night I saw the Pleiades, rising thro' the mellow shade, Glitter like a swarm of fireflies tangled in a silver braid."

In the clear and unpolluted night skies of antiquity, the Pleiades star cluster was an object of wonder and the subject of legend in almost every culture on the planet. The time up today, we still gravitate towards the ethereal beauty of the legend. Please come and join us, chase after the ethereal beauty and have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under the ineffable starry night.

◎迎新日
時間:
●2016.12.16(五) 18:00 ~ 21:00
●2016.12.18(日) 13:00 ~ 17:00

◎觀星營
日期:2016.12.23(五) ~ 2016.12.24(六)
地點:長洲明輝路6號 救世軍白普理營

對象:中三至中六學生

收費活動,參加者必須報名,2016.12.10截止

【活動訊息由張詠倫提供】

此活動由香港聯校天文協會主辦。

美國天文學家巴納德誕辰


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Edward Emerson Barnard,1857年 12月 16日-1923年 2月 6日),美國天文學家。他于田納西州納許維爾出生,有一名兄弟。父親魯本·巴納德(Reuben Barnard)在他出生前去世,由母親伊莉莎白·珍·巴納德(Elizabeth Jane Barnard)獨力撫養。由於家境貧困,巴納德沒有受過什麼正統教育。他的首樣興趣是攝影。就在 9歲那年,他成了一位攝影師的助手。後來他對天文學產生興趣。在 1876年,他購買了一台 5英吋口徑的折射望遠鏡,並於 1881年發現他的第一顆彗星(但他未能公佈這個發現)。同年,他發現了個人的第二顆彗星。在接下來的一年,他發現了個人第三顆彗星。當時他仍在照相館工作,並於 1881年迎娶了在英國出生的蘿達·卡爾佛特(Rhoda Calvert)。在 19世紀的 80年代,有一位商人贈予每顆新彗星的發現者 200美元的獎金。那時巴納德共發現了 8顆,這筆錢讓他能蓋一所房子與妻子生活。

當巴納德的名字為納許維爾的業餘天文愛好者所認識之後,他們為他籌集了一筆獎學金,使他能到范德堡大學升學。巴納德 30歲時大學畢業,並受聘於利克天文台(Lick Observatory)。在 1892年,他觀測一顆新星時發現它有氣體釋出,他認為這是星體的爆發。同年,他發現了木衛五。這是繼伽利略於 1609年發現四顆木衛之後首次,也是最後一次以目視方式發現木衛。其它的木衛皆以攝影方式發現。在 1895年,他獲芝加哥大學聘為天文學教授,因此有機會使用葉凱士天文台(Yerkes Observatory)的 40英寸折射望遠鏡。那段時期他的主要工作是拍攝銀河。他與馬克斯·沃夫合作,發現銀河的一些黑暗區域其實是由氣體與塵埃遮擋了背景的星光而形成的。1916年,巴納德發現一顆擁有巨大自行的恒星。該恒星後來被稱為巴納德星。它是除南門二以外最接近太陽的恒星。1923年 2月 6日,巴納德于威斯康辛州威廉灣(William Bay)逝世,終年65歲,遺體下葬于納許維爾。在他死後 4年,他出色的天文照片被結集出版成Photographic Atlas of Selected Regions of the Milky Way一書。小行星 819,月球、火星上均有一個撞擊坑以其名字命名。

【資料:維基百科;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開普勒找到了外星人嗎?


SEMINAR:- Has Kepler Found Aliens? 
 
The Kepler spacecraft has revolutionized the search for exo-planets, and provided aster seismology data for thousands of stars. But it probably gathered more publicity from observations of one single star. This star does not look like anything predicted – with one exception: it looks very much like predictions made for the signature of alien megastructures around a star. In this talk the speaker reviews the Kepler data for this star, and look at possible explanations.  
 
時間:2016.12.16(五) 16:00 
地點:香港大學 莊月明物理樓522室 
講者:Prof. John Lattanzio (Monash University) 
語言:英語 

免費會議,歡迎參加

【訊息由張詠倫提供】

此活動由香港大學物理學系主辦。

首度應用重力透鏡稱超大質量黑洞


SEMINAR of RPg Student:- First Application of Gravitational Lensing to Weigh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Our limited ability to determine the masses of central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SMBHs) constrain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growth over cosmic times. Direct and hence the most reliable measurements using stellar and gas dynamics are limited to distances up to the Virgo cluster. Here, we employ gravitational lensing to directly determin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ass of a SMBH at z=0.54, located in the BCG of the cluster MACS1149. One of the background galaxies multiply-lensed by this cluster is that of a highly magnified spiral galaxy at z=1.49. In the lensed image closest to the BCG, a feature in this galaxy is lensed across the critical curve of a central point mass. We deduce a mass for this SMBH of ~5×10^9Msolar, offset from the centre of the BCG by 3.8±0.8kpc . The mass of this SMBH is in rough accord with the l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ses of central SMBHs and their host galaxies. The offset of the SMBH from the centre of the BCG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rocket effect” due to the coalescence of two SMBHs about ~3×10^7yrs ago, imparting a kick with a velocity of 300km/s on the resulting SMBH. Our work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using gravitational lensing to study SMBHs at intermediate redshifts, especially when even deeper lensing images at higher angular resolutions become available. 
 
時間:2016.12.15(四) 14:15 
地點:香港大學 莊月明物理樓518室 
講者:Ms. Cuncheng CHEN (香港大學) 
語言:英語 

免費會議,歡迎參加

【訊息由張詠倫提供】

此活動由香港大學物理學系主辦。

雙子座流星雨極大


相關流星群:雙子座流星雨 (GEM)

出現日期:12月7日至12月17日
極大日期(香港時間):
12月14日(星期三)3時07分
月閃高峰期:早2.6小時

天頂每時出現率 ZHR:120 顆
速度:每秒 35公里(中速)
亮度指標:2.6(中等)

輻射點 (曆元 2000):
赤經 7.5時/112.3°赤緯 32.5°

有關今次天象更詳細資料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

http://forum.hkas.org.hk/thread-9510-1-1.html

今日是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升空7週年


今日是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衞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簡稱 WISE)於2009年12月14日發射升空。

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衞星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紅外線太空望遠鏡,已搭載口徑40公分的紅外線望遠鏡,以3至25微米的波長,六個月的時間進行巡天。WISE的紅外線偵測器比之前的紅外線巡天太空望遠鏡,如IRAS、AKARI、COBE靈敏一千倍以上。WISE一天可以發現數十顆小行星

【資料:維基百科】

54年前今日首顆太空船水手二號成功掠過金星


水手二號太空船是美國發射的第二個水手系列太空船,太空船成功地掠過金星從而成為人類第一個成功接近其它行星的太空探測器。水手二號的結構與水手一號基本一致,攜帶了六台科學儀器。包括一台工作在13.5毫米和19毫米的雙通道微波雷達,一台工作在8至9微米和10至10.8微米波段的紅外雷達,一台磁力計,一個電離室,一個粒子探測器以及一台宇宙塵埃檢測儀。在經歷了108天、2億9千萬公里的飛行之後,水手二號在12月14日接近金星並拍攝下了紅外及微波波段的圖像。

【資料:維基百科】

丹麥天文學家第谷誕辰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年12月14日-1601年10月24日),丹麥貴族,天文學家兼占星術士和煉金術士。他最著名的助手是刻卜勒。

1559年4月19日,第谷在哥本哈根大學讀書,對天文學引起興趣。1560年8月21日的日食特別引起了第谷的注意,於是他開始在一些教授的幫助下研究天文學。

1577年一顆巨大彗星在丹麥上空,第谷首次將彗星視為獨立天體進行了觀測。第谷通過對彗星視動研究認為,彗星軌道不可能是完美圓周形,必然是被拉長的,且由視差判斷該彗星與地球距離比地月距離更遠。這是對亞里士多德天空完美無缺輪的沉重打擊,後者曾堅持認為運動不定的彗星不能與其他天體的永恆性、規律性相一致,堅持彗星是一種大氣現象。 1583年第谷出版《論彗星》一書,提出一種介於地心說與日心說之間的理論,認為地球作為靜止的中心,太陽圍繞地球作圓周運動,而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圍繞太陽作圓周運動。 刻卜勒多次嘗試令第谷接受日心說,但不成功。第谷相信他的第谷系統,中國明朝使用了主要依據第谷的觀測結果而編制的時憲曆。由於相同的原因,他認為1572年出現的超新星不近地球。其論據為若地球一直在移動,天上的恆星應該會轉換位置,但第谷觀測不到這點。

1572年11月11日,第谷觀察到一顆非常明亮的星星突然出現了在仙后座。因為自古人們就認為月球軌道以外的天體永不改變(亞里士多德學派世界觀中的基礎公理是天體不變),其他觀察者都認為該現象是因為大氣層中有點東西。可是第谷發現該物件的視差夜夜不變,便提出另一個說法,該物件距離地球頗遠。第谷認為近距離的物件應會轉移其位置。他出版了De Stella Nova(《新星》,1573年),決定了「nova」這個字作為「新」星的名字。(後來發現這顆星乃是超新星,現在稱為第谷超新星。)這個發現令第谷決定朝向天文發展。

【資料:維基百科】

觀星節目巡禮2017 – 天文初探黃昏營 (抽籤選拔)


由太空館職員及專業天文導師帶領,參觀天文公園,觀賞古今各類天象儀器。之後返回坐落度假村的遙控天文台,進行一系列星空探索活動,讓大家一起感受宇宙奧秘。

時間:2017.01.07(六) 16:00 ~ 22:30
地點:西貢天文公園及麥理浩夫人度假村
名額:45
對象:6歲或以上

收費活動,2016.11.25起,參加者必須報名,2016.12.05截止,2016.12.14抽籤選拔

【活動訊息由張詠倫提供】

此活動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