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中國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發現最小質量的極低質量白矮星前身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袁海龍、白仲瑞、張昊彤等人和雲南天文台李振威、陳雪飛等人利用郭守敬望遠鏡低分辨率光譜,結合蓋亞(Gaia)衛星數據以及帕洛瑪山天文台(Palomar Observatory)的海爾(Hale)望遠鏡光譜數據以及卡塔琳娜(Catalina)和茲威基瞬變設施(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簡稱 ZTF)多波段測光數據,發現一個包含極低質量白矮星前身星的雙星系統,其伴星是一顆不可見的緻密天體。

這顆極低質量白矮星的前身星質量大約只有0.09倍太陽質量,低於此類天…

中國天文學家揭開主小行星帶冰質天體表面土壤的物理特性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課題組基於來自太空望遠鏡和地面多波段紅外觀測數據及熱物理模型,合作研究團隊揭露主小行星帶冰質天體表面土壤的物理特性,對理解這些天體的形成與演化過程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太陽系中絕大多數小行星分佈在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們可能蘊藏着地球生命和水體起源的重要線索。 此外,在土星和海王星之間,還分佈著一定數量的半人馬天體,在海王星軌道以外則存在著大量的古柏帶(Kuiper belt)天體,它們的組分中含有大量的水冰和固態甲烷等物質。

704號小行星,因泰臘美那星(…

太陽系中的水可能來自星際介質

水在宇宙中的演化過程,像是從源頭演化到終結。我們了解水的終結,比如行星和彗星上的水,卻一直無法追溯其源頭。一直以來,科學家能將行星與彗星相關聯,或將原恆星與星際介質相關聯,卻無法將原恆星與彗星聯繫起來。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的天文學家約翰·杜兵(John Tobin)博士團隊研究一種稍微重一點的水,其中一個氫原子被氘取代氫的一種重同位素,在一顆原恆星的星周盤中檢測出了水的存在,這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星際介質中的水與太陽系中的水之間的關聯。

獵戶座V883原恆星位於距離地球1,305光年…

地球生命終結者可能在火星與木星之間

關於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的滅絕,眾說紛紜,其中小行星撞擊說廣為熟知。對人類而言,小行星撞擊地球同樣是致命威脅。 而近日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威脅可能出現在在火星和木星之間。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的研究人員開展一項實驗,發現如果火星和木星之間存在一顆類地行星,那麼它能夠將地球推出太陽系,並摧毀上面的生命。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天體物理學家史提芬·凱恩(Stephen Kane)解釋,這項實驗目的在解決行星科…

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罕見的超新星前兆

沃夫–瑞葉星(Wolf-Rayet star,簡稱WR星)是大質量恆星演化成超新星前的罕見前奏。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一顆WR 124恆星前未有過的細節,這顆恆星位於人馬座,距離地球一萬五千光年。

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獨特光環包圍著這顆恆星,在韋伯太空望遠鏡探測到的紅外光中發出光芒,天文學家試著在WR 124星上尋找新的發現。宇宙塵埃正在這些恆星周圍的星雲中形成,這些塵埃由現代宇宙的重元素組成,包括地球上的生命。

大質量恆星在它們的生命週期中快速發展,並不是所有的恆星在成為超新星之前…

中國天文學家在銀河系超軟X射線源研究方面獲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臧蕾和錢聲幫研究員等人對銀河系超軟X射線源研究取得最新成果。 該工作基於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簡稱 TESS)和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數據庫的測光數據,確認超軟X射線源半人馬座WX的軌道周期在長期持續減小,顯示半人馬座WX的軌道演化是由次星磁星風或磁盤風驅使。兩者單獨或共同作用引起的角動量損失驅使雙星系統的物質從次星轉移到白矮星主星,當白矮星質量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Chandras…

天文學家在早期宇宙中發現孤獨星系

3C 297星系距離我們約92億光年,位於室女座,它擁有一個類星體、活躍星系核,還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在星系中心吸入氣體並發出強大的物質噴流,以上環境顯示3C 297具有星系團的主要特徵,這些巨大的結構通常包含數百甚至數千個星系,但這個星系卻是孤立的。即我們預計至少會看到十幾個與銀河系大小差不多的星系,但只看到了一個,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和雙子星天文台(Gemini Observatory)一起得出的結果可能會突破天文學家對星系在早期宇宙中生長速度的…

太陽黑子活動超過預期數量已與上次極大期相近甚至超過

隨著太陽活動日漸活躍,太陽黑子數也有明顯增加。根據美國太空總署和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簡稱 NOAA)公佈最新2月份太陽黑子數顯示,原先的黑子數預測值僅只有66、實際觀測值卻超過110!這顯示近期太陽活躍程度超乎預期,而太陽表面出現的大量黑子,使用妥善合格的器材觀察也能輕易看見,非常令人期待!

太陽黑子的活躍周期為11年,我們現在身處太陽活動的第25周期從2019年底開始,預期將在2025年中達到極大…

包括香港在內的公民科學家網絡為行星防禦做出貢獻

美國地外智慧生物搜尋研究所(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Institute,簡稱 SETI)以博士後研究員阿里爾·格雷科夫斯基(Ariel Graykowski)為首的八位天文學家,連同包括香港在內的公民科學家硏究團隊,通過準確記錄有意義的觀測結果,為保護地球做出決定性的貢獻,這些結果支持美國太空總署雙小行星改道測試(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簡稱 DART)任務。

美國太空總署首個行星防禦…

雙衛一與太空船相撞後失去一千公噸重量

去年9月,美國太空總署局的雙小行星改道測試(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簡稱 DART)太空船撞向一顆小行星的衛星,有意改變它在太空中的軌道,這是對行星防禦的首次測試。現在科學家對碰撞後果進行了解行,顯示動對改變小行星軌道有多成功。

雙小行星改道測試太空船的大小相當於高爾夫球車,撞擊了一顆相當於金字塔大小的小行星衛星,雙衛一(Dimorphos)。撞擊使這顆小衛星的公轉軌道縮小,雙衛一現在環繞雙生星(65803 Didymos)完成一次公轉周期比撞擊前快了33…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