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美國太空總署研發神奇自動修復材料

損毀的地方(左)和修補(右)的情況
美國太空總署正資助研發一種神奇自動修復物料,當它受到破損後,可於兩秒內極速修復,猶如新的一樣。雖然物料的效用仍需作更多測試驗證,但美國太空總署希望它能應用於太空探索上,方便維修受損的太空船及太空站。

由美國太空總署發放的片段可見,研究員向一幅由兩塊固態聚合物組成的牆壁發射子彈,不消數秒破洞就消失,就如完好無缺一樣。原來,研究員在牆壁中間的夾層,注入一種名為三丁基硼烷(tributylborane)的液態物料。當子彈穿過牆身並形成破洞時,三丁基硼烷與氧氣產生化學反應,立即形成固體填塞物,令破洞黏合起來。  

美國太空總署表示,資助這項研究不但是希望可於日後,在太空修復破損的太空船,更是為了保護太空人的安全。國際太空站受到太空垃圾威脅,它們的運行速度比子彈還要快,因此配備這物料可令站內太空人感到更安全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國際太空站昨日調高軌道大約一公里

國際太空站外望地球
國際太空站昨日(9月6日),借助進步M-26M運載火箭的引擎,將軌道調高950米,配合國際太空站工作。

進步M-26M運載火箭引擎昨日開啟運行1,727秒,完成國際太空站調整工作。

【圖、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中國科學家利用立體模擬嫦娥二號穿越月球微磁層

模擬嫦娥二號穿越月球微磁層示意圖
月球作為一個既沒有全球性磁場又沒有明顯大氣層的星體 , 一直以來都認為太陽風是直接作用在月球向陽面且被完全吸收。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觀測與模擬結果顯示,太陽風與月表的相互作用由於月表局地磁異常的存在而出現一些例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形成月表微磁層( Lunar Mini Magnetrosphere,簡稱 LMM )。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謝良海助理研究員、李磊研究員等人,利用月球全球立體霍爾磁流體力學( Hall magneto hydro dynamic,簡稱 Hall MHD)模擬程序,分析了月表微磁層的特性。結果表明,太陽風離子能夠直接穿透磁層頂,降低了濃度的損耗,使得磁層頂與弓激波合為一體,與此同時,電子卻被擋在邊界層之外。這樣就產生了不對稱,一邊是等離子體堆積,另一邊則是磁場堆積。微磁層的大小決定於天頂角和磁聲馬赫數,而霍爾效應決定於壓力平衡距離與粒子慣性長度的比率,比率變小,弓激波甚至能消失。

全球 Hall MHD 數值模擬的結果顯示,嫦娥二號衛星在2010年10月11日穿越過了月球澄海(Mare Serenitatis) 磁異常區和雨海(Mare Imbrium) 磁異常區上空兩個分離的微磁層。這與嫦娥二號太陽風離子探測器當時的探測結果基本吻合。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地球物理期刊》

上海天文台在過渡脈衝星雙星的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過渡脈衝雙星對應位置存在伽馬射線源可能性
過渡脈衝雙星系統的發現純屬來自偶然的觀測結果,實不為過。對於2009 年發現的第一個系統J1023+0038 ,首先是發現它是個毫秒脈衝星雙星,隨後對檔案數據的分析才認識到它在2001 年前後曾經有吸積盤存在於系統中,但在2002 年後吸積盤消失。而2013 年6 月天文學家發現它的吸積盤又從無切換至有。這樣的雙星系統揭示了其用演化最後階段複雜而有趣的變化特性,幫助我們認識到雙星演化及毫秒脈衝星生成的具體過程。

上海天文台王仲翔研究員團組展開了對第二個過渡期的脈衝星雙星系統XSS J12270-4859 的細緻研究。他們關注的是,在這個系統的吸積盤從有切換至無之後,它在伽馬射線波段上的表現。他們發現該源在盤消失之後,伽馬射線波段的輻射更暗,具有與X 射線波段相同的周期性調製特徵;據此推測該特徵很可能源於伴星的遮擋效應。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美國太空總署本週後期再發佈新視野號新一批冥王星照片

畫家筆下的新視野號太空船
美國太空總署確認新視野號太空船7月14日飛掠冥王星及它的衛星過程中,採集的各種詳細數據,由於太空船只能以每秒125 byte的速度傳送數據,順利的話,一小時才能傳送439 kB 數據,每張照片都需要超過幾小時才能完成。所以飛掠時的其它照片要到2016年11月底前完全傳送回到地面控制中心。

為什麼傳送速度這麼慢呢?原因是新視野號從構思到建成需時近十年,再加上發射到飛掠冥王星要差不多十年,而太空船需要小型化、低成本及多功能,而且要克服超長距離太空通訊的困難,所以數據傳送不能與今時今日的互聯網傳輸比較。

【圖、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美國太空總署硏究可以在微引力下翻滾的機械人

畫家構思的小刺猬彈跳機械人
鍳於菲萊登陸器在降落「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時,在低引力情況下彈跳到崖邊被困。美國太空總署計劃製造一種稱為小刺猬(Hedgehog)的機械人,在低引力的小行星和彗星表面進行探索。

小刺猬是一個專為克服小天體低引力挑戰的機械人,由美國太空總署位於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研發。小刺猬與我們常見的機械人不同,它會跳和有個滾筒表面,而不是用車輪走動。它的形狀好像一個立方體,無論在那一邊著陸,都可以操作。

小刺猬的基本概念是,動通過旋轉和制動內部飛輪與尖峰多維數據集移,它的保護機械人的身體從地形,並作為足,而跳躍和翻滾。尖峰內可以安裝一些好像探熱針或其它不同的儀器,採集機械人跌落星體驗表面位置的各種數據。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m.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bDmoqjNQAu8

國際太空站上九位來自五個國家的太空人

九位太空人
國際太空站今次迎接三位太人,令太空站自從2013年以來,再度有九位太空人同時進駐工作。九位太空人分別來自美國(兩位)、俄羅斯(四位)、日本、丹麥和哈薩克斯坦五個國家。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波音太空船命名為「星輪」定於2017年首航

畫家筆下的「星輪」太空船
美國波音公司昨日在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太空船組裝廠舉行開幕典禮,並且宣佈將原本叫做CST-100的載人太空船命名為「星輪」Starliner。

「星輪」太空船會在由美國太空總署前太空穿梭機維修中心改建的裝配廠房生產,按照計劃,載人的商用太空船將會在2017年首次飛行,運送太空人前往國際太空站。

【圖、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公佈】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星輪」太空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j9aea5TKgI

日本計劃2019年實現無人登月計劃

日本計劃探索南極周邊水源存在可能性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正在進行小型月球登陸實驗機的研究開發工作,預計將於2019年實現無人登陸月球計劃,同時計劃在2020年初,利用無人駕駛太空船,對月球表面進行科學探測及資源利用可能性調查。圍繞月球南北極周邊水源存在可能性,實現月球南極探測目標。

日本是首個成功登陸小行星以及採集樣本返回地球的國家,在小行星探索中領先全球,但是在月球探測中雖然是第三個國家派遣太空船探測月球,但相對中國嫦娥探月計劃,卻相對落後。只有月亮女神(輝夜姫)太空船在2007年進行詳細月球表面測繪。日本政府為此決定將宇宙開發,作為推動本國的科技發展。

【圖、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公佈】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