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可作全天流星監察的4K全景相機

4K全天監察相機
菲林生產商柯達(Kodak)公司推出新款4K全景相機,採用超廣角鏡頭,1,200 萬像素 CMOS 感光元件,F2.8光圈。除了可以用每秒拍攝五十張2,880 x 2,880解像度影片外,同時亦支援縮時攝影、連續拍攝模式及720p高速拍攝模式。

這部相機的設計除了可以360度全景之外,亦提供360度環型、圓頂式、前後180度及235度圓球模式。可供天文愛好用於長期固定的流星觀測、流星雨觀測或者做全天雲量監察相機。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郭守敬望遠鏡天體光譜巡天三年數量領先全球

郭守敬望遠鏡正式巡天的天區覆蓋圖
郭守敬望遠鏡(原名: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rge Sky Area Multi- Object Fiber Spectroscopy Telescope,簡稱 LAMOST),自2012年9月開始,至2015年6月2日結束, 三年的觀測任務中,共觀測了2,669個天區,對外釋放了569萬餘條光譜數據,其中還包括314萬恆星光譜參數星表。 相比世界上所有已知光譜巡天項目,郭守敬望遠鏡獲取的光譜總數遙遙領先,得到光譜之王的寶座。

得益於郭守敬望遠鏡,天文學家在這大量的光譜數據中尋找到了很多有價值的美麗貝殼,並利用大樣本數據的優勢開創了更多天文認知的新局面;比如:發現了貧金屬星的新成員,發現一顆距地球最近的超高速星,發現銀河系盤星的數據子結構,發現太陽領域速度分佈的新結構,精確測量了太陽的本徵速度,精確測量紅巨星的表面重力等。

大量的研究成果彰顯了郭守敬望遠鏡數據在天文探索中的價值和意義,為認知神秘的銀河系乃至真個宇宙邁出了一大步。隨著郭守敬望遠鏡光譜巡天的覆蓋範圍繼續開展,更多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將會陸續有來。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計劃發射嫦娥四號探測月球背面

嫦娥四號展覽模型
昨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月球與深空探測國際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探月總體部副主任鄒永廖表示,中國正計劃將嫦娥三號後備探測太空船,嫦娥四號發射到月球背面登陸。過去一年多的時間,相關部門組織對嫦娥四號任務進行討論,認為月球背面電磁頻譜環境非常乾淨,是天文學家夢寐以求開展低頻射電研究的場所,如果能在月球背面放一個低頻射電的頻譜儀,故此計劃利用嫦娥三號後備探測太空船,發射到月球背面着陸,一旦成功,將是國際上首次放置科學儀,在月球背面進行射電觀測。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太空垃圾未來半個世紀可能會威脅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

環繞地球的太空垃圾
俄羅斯航天局中央工程研究所研究院(中央研究所機械工業)的負責人表示,地球周圍太空中的碎片垃圾,在未來五十年內,會顯著妨礙太空進一步發展,並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雖然俄羅斯航天局和俄羅斯科學院的技術設備能夠探測和跟踪低地球軌道上大於十厘米的物體,但是為了防止與太空中小於十厘米的碎片、微流星體碰撞,俄羅斯未來必須採用特殊防護結構的太空船。

【圖、文:節譯自俄羅斯互聯網新聞報導】

歐洲太空人昨日測試從國際太空站遙控地面機械人

太空人在國際太空站上遙控地面的機械人運作
歐洲太空總署太空人安德烈亞斯·莫根森(Andreas Mogensen),昨日成功在距離地面四百公里飛行的國際太空站,遙遠控制一個地面上的機械人,將一個金屬棒放進一個細小的孔洞內,並且進行各種動作。試驗的目的是為未來太空人,在太空進行遙控在其它星球上的機械人進行探測,或者採礦活動。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youtu.be/fFLwpfifIao

天文學家觀測到已知最遙遠的星系

由太空望遠鏡拍攝的EGSY8p7 星系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退休天文學家李察·魏理仕(Richard Ellis)博士從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斯匹哲(Spitzer)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編號EGS8p7星系,利用夏威夷凱克(Keck)天文台的多目標紅外探索光譜儀(Multi-Object Spectrometer For Infra-Red Exploration,簡稱 MOSFIRE),確定這個星系的紅移值達到8.68。紅移值是天體距離的指標,根據哈勃定律,天體距離越遠就有越大的紅移。按照理論,EGS8p7星系距離地球132億年,亦即是星系在宇宙大爆炸後6億年開始形成。

【圖、文:節譯自加州理工學院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通訊》

李察·魏理仕現時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教授

天文愛好者尋找黑洞可以媲美專家

噴射流向後灣曲顯示在窄角度射電星系
一項由澳洲國立大學朱莉·班菲爾德(Julie Banfield)博士和西澳洲大學華裔女天文學家黃艾薇(Ivy Wong 譯音)博士聯合研究顯示,經過培訓的天文愛好者能夠好像職業天文學家一樣,可以從星系的照片及射電和紅外線數據,找到巨大噴射流,成功找到隱藏的大質量黑洞。

科學家透過一項名為射電星系動物園(Radio Galaxy Zoo)的公眾參與科學研究計劃,開發網上教程,教志願者的天文愛好者如何通過有無線電波發射出大量能量的對象,找尋黑洞的存在。

項目會給予參加的志願者天文愛好者拍攝目標星系兩個無線電和紅外線光譜,並要求比較拍攝的星系照片和射電源是否匹配。

【圖、文:節譯自西澳洲大學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昨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莫斯科在經濟成果展中展出暴風雪號穿梭機

暴風雪號穿梭機1988年發射情況
上週末莫斯科ENEA展覽中心,展出前蘇聯的暴風雪號穿梭機(11F35 K1)。展品原本是用於測試穿梭機在空氣動力特性,所以裡面是空的,沒有任何控制或技術系統。

暴風雪號穿梭機是前蘇聯的太空穿梭機計劃中,唯一的一架真正建造完畢及發射的穿梭機。在該計劃於1993年終止前,它只在1988年執行過一次太空飛行任務。

暴風雪號穿梭機的設計和美國的穿梭機類似,降落後也由一架運輸機從降落地點運回發射場。執行此任務的是特別為運載暴風雪號專門設計的安-225運輸機,它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飛機。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新疆天文台在脈衝星訊號識別方面取得進展

小波尺度的特徵分類結果
中科院新疆天文台副研究員單昊基於小波系數(wavelet coefficient )的脈衝星特徵,使用模糊C-mean聚類方法、歐幾里得(Euclidean)和費雪(Fisher)判別準則、最小風險貝葉斯(Bayesian)決策等,對401顆頻率範圍為1.408 – 1.642GHz 的射電脈衝星觀測訊號進行了分類和識別。這為天文脈衝星識別重要科學問題提出了一套新方法,對於離線訊號處理具有重要意義,其理論、方法和數學工具在國際上也較為先進和實用。

從某個脈衝星輻射出的脈衝星訊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可與其他任何星的訊號區分。一個合理、完備的描述可以充分刻畫一個脈衝星訊號的獨特性,並且可以用於脈衝星識別任務來決定某訊號所屬星體的名字。單昊利用基於小波系數的脈衝星特徵,首次引入脈衝星訊號的描述和識別領域,初步完成了脈衝星訊號識別的研究工作。

小波特徵使得聚類的訊號特徵樣本點之間的類內距離相對較小,類間距離相對較大,即特徵幾乎分佈在一條近似的直線上。單昊通過對連續500次識別實驗進行誤差分析,結果表明小波特徵在脈衝星識別方面可以達到較為理想的結果。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 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文學和計算》期刊

引力波探路者衛星組裝完全畢今日運送前往發射場

引力波探路者衛星正在運送途中
歐洲太空總署的引力波探路者(LISA pathfinder)衛星組裝完全畢,今日開始運送前往歐洲在法屬圭亞(French Guiana)那庫魯(Kourou)的火箭發射場,預備今年稍後由織女星(Vega)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全名是:太空激光干涉天線,簡稱 LISA)衛星是一顆由美國太空總署和歐洲太空總署合作的引力波探測計劃的人造衛星,是人類第一座太空引力波天文台。LISA也是美國太空總署的「超越愛因斯坦」(Beyond Einstein program)項目的一部分。「超越愛因斯坦」是一組實驗上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理論的計劃,其中包含兩個太空天文台(HTXS,X射線天文台和LISA引力波天文台)和數個以宇宙學相關觀測為目的的探測器。LISA將利用激光干涉的方法精確測量訊號相位,從而對於來自宇宙間遙遠的引力波源的低頻且微弱的引力波進行探測。這將對引力波天文學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廣義相對論的一些實驗觀測以及早期宇宙的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研究有重要意義。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及維基百科】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歐洲太空總署有關引力波探路者衛星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CZqtYT2SY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