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中國成功發射通訊技術試驗衛星一號

通訊技術試驗衛星發射情況
上星期六(9月12日)23時42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訊技術試驗衛星一號送入太空。此次發射的衛星是中國通訊技術試驗系列衛星的首顆星,主要用於開展Ka頻段寬帶通訊技術試驗。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8次飛行。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瑞典發現全球罕見的雙隕坑

畫家筆下連續兩次隕石撞擊
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研究學者Erik Sturkell等人在瑞典中部的耶姆特蘭省(Jämtland)厄斯特松德(Östersund)以南約20公里處,發現一對同時於4億5800萬年前被隕石撞擊而形成的雙隕坑,不過兩個隕坑大小差很多,其中一個非常巨大,直徑達7.5公里,另一個距離前者約16公里遠,直徑僅700公尺,是大隕坑的1/10而已。

根據學者研究,這對隕坑並不是4億5800萬年前那時唯一撞擊地球的隕石撞擊事件。Sturkell表示:再約4億7000萬年前,有兩個在主小行星帶中的大型小行星互撞,許多撞擊碎片被拋入新軌道,最後墜入地球;耶姆特蘭的雙隕坑就是這樣來的。

從鑽探作業獲得的訊息證明兩個隕坑中出現相同的層序(sequence),而隕坑層序上的沈積物有著相同的年齡。換句話說:這確定是同時撞擊的結果。像這樣的雙撞擊事件相當罕見,耶姆特蘭雙隕坑是地表隕坑中第一個被確認的雙撞擊事件。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成功發射高分九號衛星

高分九號衛星發射情況
中國昨日(9月14日)中午12時42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九號衛星送入太空。

高分九號衛星是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科 ​​技重大專項安排的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應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歐洲太空總署發佈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新照片

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另一個角度的照片
歐洲太空總署發佈羅塞塔號太空船,利用廣角導航相機(wider angle navigation camera,簡稱 WANC),在8月12日拍攝的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照片。彗星在這個角度看起來好像就像在天空中燃燒的煤渣。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中國成功破解衛星影像無控定位難題

自由網平差後接邊山地影像不接邊對比圖
中國在衛星影像無控制定位方向上的關鍵技術再獲突破,在無控制點聯合平差中,由於平差基準的缺失,容易引起最小二乘差不能收斂等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制定出了採用統一的多源衛星遙感影像成像幾何模型,建立起相對位置固定、絕對位置浮動的圖形參考系,實現了無控制點的遙感影像定位的解決方案。這一方案有效解決了大測區單衛星傳感器覆蓋不全、過分依賴參考影像、無法獲取滿足數量高精度控制點和影像拼接差等問題,提高了影像(景)間的相對定位精度。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年青巨型氣態行星近距離掠過母星

 畫家筆下的青巨型氣態行星
一組由法國天文學家讓·弗郎索瓦·多納蒂(Jean Francois Donati)博士領導,包括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研究人員在內的國際團隊,發現類似木星這樣的巨型氣態行星。雖然可能形成時代久遠,但卻可以迅速移動自己的軌道,近距離接觸年幼的母星,這個發現有助於幫助天文學家了解類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聖安德鲁斯大學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本月7日出版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遙遠伽馬射線暴的衝擊

去年伽馬射線爆發星系位置的光學圖像
伽馬射線暴是一種高能量的光學閃爍現象,每天隨機出現在天空的任何方位。它是已知宇宙中最矚目的事件,其光度比整個星系的光度還亮幾百萬倍。天文學家希望破譯它的性質,在宇宙學距離及時間上令它為我們打開一個瞭望年輕宇宙的窗口。

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拉法埃拉·馬古提(Raffaella Margutti)與她的同事利用數個地基望遠鏡跟踪2014年6月消逝的伽馬射線暴,在120天後檢測到它的蛛絲馬跡,緊隨三天後又發現它的餘輝。她們得出結論這輿大質量恆星爆炸有關,但它釋放的一些能量顯然是外部火球衝擊微量伽馬射線暴導緻的。這結果與超新星模型的預測一緻,也再一步說明工作時重疊物理過程的複雑性輿觀測多個波段的重要性。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香港太空館兩個展覽廳下月翻新

香港太空館
太空館將於下月5日起關閉館內「太空科學展覽廳」及「天文展覽廳」,以便進行翻新工程及更換展品,預計於明年年底開放給市民參觀。受工程影響,太空館全館包括何鴻燊天象廳及演講廳,亦將於11月1日至明年3月1日關閉。

將重新裝修的「太空科學展覽廳」將改名為「宇宙展覽廳」,「天文展覽廳」將改名為「太空探索展覽廳」主題將環繞太空探索和太空科技的發展,內容包括「宇宙飄浮」、「發射火箭」及「太空人訓練」。兩個展覽廳合共1,600平方米,所有現存的展品將會更換,並安裝約一 百套新設計的展品。當中約7成屬互動展品,為觀眾帶來模擬穿越時空的新體驗。

展廳關閉期間,太空館將於大堂舉辦短期展覽及趣味天文示範等活動,並會繼續舉辦外展教育和觀星等活動。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合肥十歲男孩發現兩億光年外疑似超新星

合肥市小學五年級學生廖家銘
合肥市安慶路第三小學一位五年級學生廖家銘,昨日在家中,通過新疆南山縣星明天文台的望遠鏡,發現鹿豹座PGC 16301星系有一顆疑似超新星,如果證實確實是超新星,十歲的廖家銘,將成為全球發現超新星年紀最小的人之一。

廖家銘今年8月初加入了星明天文台「公衆超新星搜尋」項目,這是由星明天文台和中國虛擬天文台(China Virtual Observatory)合作,開展的面向普通大衆的宇宙新天體搜尋項目之一。全國各地數以百計的業餘天文愛好者,在這裏每天對着電腦中的黑白天區圖片找不同的地方,以便發現宇宙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前的某次超新星爆炸。廖家銘雖然加入計劃才一個多月,但已經在該搜尋項目排名第一,共對比了7,701張圖片。

星明天文台創始人、中國首顆新星發現者高興老師很快意識到,這極有可能是公衆超新星搜尋項目上馬後,發現的第一顆超新星。這個發現已經上報國際天文聯會,由其它天文台核對驗證。

經過測算,這顆疑似超新星,位置處於赤經4時54分44秒,赤緯+69度43分7.5秒,位於鹿豹座PGC 16301星系。距離地球距離為2.2億光年。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馬斯克提議利用核彈令火星升溫變成人類宜居行星

畫家構思在火星核爆令它升溫
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總裁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上星期四(9月10日)指出,火星是顆具有可改變性的行星,只要設法令到底它的表面溫度升高,就能變得像地球一樣。

火星表面平均溫度只有攝氏零下62度,最低更是會達到零下176度。他提出大胆想法,表示如果向火星的南、北兩極投擲多枚核子彈,連串核爆能在短時間內釋放大量熱能輻射,便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火星表面溫度,從而創造類似地球的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他相信有朝一日,他能夠飛到火星視察。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