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中國成功發射高分九號衛星

高分九號衛星發射情況
中國昨日(9月14日)中午12時42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九號衛星送入太空。

高分九號衛星是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科 ​​技重大專項安排的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應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天文學家發現有著暴動內心的罕見星系團

編號SpARCS1049+56星系團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Tracy Webb等人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巨大星系團的中心區正在大量誕生新恆星。這個現象相當罕見,因為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大質量星系團核心處的龐大星系,能藉著從其他星系偷來的氣體為食而快速成長。

星系團是星系被重力束縛而聚集在一起的團體。我們的銀河系屬於本星系群(Local Group)一這個比較小的星系團體,而本星系群又屬於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Laniakea supercluster,或又稱為Local Supercluster本超星系團)的一員。星系團中心的星系通常是由化石級的恆星所組成,這些恆星因年老而偏紅,甚至已經死亡,所以星系團中心通常呈現死寂荒漠狀態。

然而,天文學家卻發現在編號SpARCS1049+56的星系團中心的最亮屬團星系(brightest cluster galaxy,BCG)似乎逆勢操作,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製造新恆星,每年產出800顆新恆星,與我們銀河系每年2顆新恆星的速率相較之下,便可知道這樣的產出率有多高。SpARCS1049+56星系團距離約98億光年,至少擁有27個星系,總質量相當於400兆倍太陽質量。

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在星系團中心處發現星系濕合併。天文學家先前曾利用哈伯發現另一個近一點的星系團有濕合併事件,但新恆星形成速率不若SpARCS1049+56星系團的中心星系那般活躍。其他星系團則確定是透過乾合併(dry merger),或是用虹吸方式從外圍吸取氣體至中心等而方式來增長質量。例如:鳳凰座星系團(Phoenix Cluster)這個異常巨大的星系團就是透過啜吸而將氣體導入中心的方式成長的。(註:乾合併是兩個缺乏氣體的星系合併事件,僅混合了它們的現有恆星,並不引發新恆星誕生。)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成功發射通訊技術試驗衛星一號

通訊技術試驗衛星發射情況
上星期六(9月12日)23時42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訊技術試驗衛星一號送入太空。此次發射的衛星是中國通訊技術試驗系列衛星的首顆星,主要用於開展Ka頻段寬帶通訊技術試驗。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8次飛行。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歐洲太空總署發佈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新照片

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另一個角度的照片
歐洲太空總署發佈羅塞塔號太空船,利用廣角導航相機(wider angle navigation camera,簡稱 WANC),在8月12日拍攝的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照片。彗星在這個角度看起來好像就像在天空中燃燒的煤渣。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中國成功破解衛星影像無控定位難題

自由網平差後接邊山地影像不接邊對比圖
中國在衛星影像無控制定位方向上的關鍵技術再獲突破,在無控制點聯合平差中,由於平差基準的缺失,容易引起最小二乘差不能收斂等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制定出了採用統一的多源衛星遙感影像成像幾何模型,建立起相對位置固定、絕對位置浮動的圖形參考系,實現了無控制點的遙感影像定位的解決方案。這一方案有效解決了大測區單衛星傳感器覆蓋不全、過分依賴參考影像、無法獲取滿足數量高精度控制點和影像拼接差等問題,提高了影像(景)間的相對定位精度。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年青巨型氣態行星近距離掠過母星

 畫家筆下的青巨型氣態行星
一組由法國天文學家讓·弗郎索瓦·多納蒂(Jean Francois Donati)博士領導,包括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研究人員在內的國際團隊,發現類似木星這樣的巨型氣態行星。雖然可能形成時代久遠,但卻可以迅速移動自己的軌道,近距離接觸年幼的母星,這個發現有助於幫助天文學家了解類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聖安德鲁斯大學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本月7日出版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遙遠伽馬射線暴的衝擊

去年伽馬射線爆發星系位置的光學圖像
伽馬射線暴是一種高能量的光學閃爍現象,每天隨機出現在天空的任何方位。它是已知宇宙中最矚目的事件,其光度比整個星系的光度還亮幾百萬倍。天文學家希望破譯它的性質,在宇宙學距離及時間上令它為我們打開一個瞭望年輕宇宙的窗口。

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拉法埃拉·馬古提(Raffaella Margutti)與她的同事利用數個地基望遠鏡跟踪2014年6月消逝的伽馬射線暴,在120天後檢測到它的蛛絲馬跡,緊隨三天後又發現它的餘輝。她們得出結論這輿大質量恆星爆炸有關,但它釋放的一些能量顯然是外部火球衝擊微量伽馬射線暴導緻的。這結果與超新星模型的預測一緻,也再一步說明工作時重疊物理過程的複雑性輿觀測多個波段的重要性。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香港太空館兩個展覽廳下月翻新

香港太空館
太空館將於下月5日起關閉館內「太空科學展覽廳」及「天文展覽廳」,以便進行翻新工程及更換展品,預計於明年年底開放給市民參觀。受工程影響,太空館全館包括何鴻燊天象廳及演講廳,亦將於11月1日至明年3月1日關閉。

將重新裝修的「太空科學展覽廳」將改名為「宇宙展覽廳」,「天文展覽廳」將改名為「太空探索展覽廳」主題將環繞太空探索和太空科技的發展,內容包括「宇宙飄浮」、「發射火箭」及「太空人訓練」。兩個展覽廳合共1,600平方米,所有現存的展品將會更換,並安裝約一 百套新設計的展品。當中約7成屬互動展品,為觀眾帶來模擬穿越時空的新體驗。

展廳關閉期間,太空館將於大堂舉辦短期展覽及趣味天文示範等活動,並會繼續舉辦外展教育和觀星等活動。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嫦娥三號發現月球表面的水遠少於想像

本期論壇以月球上的天文觀測為議題
中國國家天文台王競研究員在9月9日下午舉行的2015中國銀河論壇(Galaxy Forum China 2015)上,介紹了嫦娥三號近紫外月基天文望遠鏡的一些新近研究成果。研究發現,月球表面外逸層中的水比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此前的結果低了兩個數量級,刷新了月球外逸層中水含量上限紀錄。

弄清楚月球上的水含量究竟有多少,不僅有助於研究月球的形成和演化過程,還關係到月球能源,以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廣受科學界以及公眾的關注。然而月球上的水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流動的水,而是和岩石耦合在一起形成了非常穩定的化學吸附的水。只有當遭遇到高溫、紫外線或是太陽風的時候,這些水才有可能從月球的岩石中釋放出來,停留在月球表面極度稀薄的外逸層中。

由於月球外逸層太過稀薄,所以對於其中的水含量,人類至今沒有掌握到精確的數據。王競介紹,嫦娥三號月基光學望遠鏡獲得了月球外逸層中水(羥基)密度的上限值不高於每立方厘米10的四次方。

這一結果比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獲得的上限值低了兩個數量級,也否定了印度和美國聯合研製月船1號(Chandrayann I)探測的結果,與濺射理論的預期大致相符。

【圖:國際月球天文觀測協會;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行星與空間科學》

2015中國銀河論壇(Galaxy Forum China 2015)由國際月球天文觀測協會(International Lunar Observatory Association)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聯合主辦,本期論壇以月球上的天文觀測為議題,由科學家向公眾介紹中國及世界的月球天文觀測項目以及未來的發展。

世界上最大的上海天文館動工預計2018年開幕

上海天文館設計圖
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建設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今月初獲上海市發改委批復,標誌着經過三年多的籌備工作完成,上海天文館建設工程啟動,預計2018年開幕啟用。

上海天文館項目選址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南匯新城,臨港大道和環湖西三路交界處,東南緊臨春漣河,總規劃用地面積5.86公頃。上海天文館距離地鐵16號線滴水湖站近約800米處,交通便利。

上海天文館建築面積3.8萬平方米,是上海一座大型科普場館。上海天文館在去年曾面向全球徵集設計方案,最終由美國一家建築事務所的「三球」方案入選。設計反映了中國對未來宇宙探索仍抱有的雄心壯志,而圓洞天窗、倒轉穹頂和天象廳球體共同組成了新天文館的主體部分,寓意著月球、地球和太陽的「三球」。上海天文館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館。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