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科學家最新發現宇宙初期或者是液態

大型強子對撞機對撞模擬產生微小等離子態液滴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包括: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朱莉亞·威霍斯加(Julia Velkovska)教授,黃勝利(Shengli Huang 譯音)副教授和脫神冠(Shenguan Tuo 譯音)博士後硏員團隊研究發現,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原始湯很可能呈液態,而不是之前天體物理學家推測的高熱氣體團。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製造出微小液滴,實驗有助於科學家研究宇宙誕生初期的狀態。一直以來,科學家試圖模擬宇宙大爆炸情形,獲得大爆炸後瞬間存在的由亞原子組成的原始湯,這是一種夸克-膠子等離子態物質。科學家將質子與鉛原子放入大型強子對撞機中,在比太陽核心溫度還要熱25萬倍的高溫環境下進行對撞,產生了這種等離子態物質,重現大爆炸後的瞬間宇宙狀況。

【圖、文:節譯自范德堡大學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

香港天文學會41屆第四期會訊已經出版

香港天文學會41屆第四期會訊封面
香港天文學會41屆第四期會訊已經出版,內容包括:
謝健成:黃刀鎭北極光之旅;
梁威恆:海外拍攝星空的準備;
鄧鋭禎:海外觀星樂;
談天閣(鄧銳禎):成長之路;
學界傳真;
天文Q&A(朱永鴻):這個日晷可靠嗎?
香港星空(Herman Yeung):三門仔;
宜居帶的科學(李偉才):尋找別的地球(五);
香港天文學會與雲南天文台合作共建遠程寬場巡天望遠鏡專題圖片。

【圖:香港天文學會】

美國太空總署發佈冥王星新照片顯示藍色大氣層

冥王星藍色大氣層
美國太空總署昨日(10月8日)發佈由新視野號拍攝冥王星的新照片,可以見冥王星大氣層是由藍色大氣霧組成。

新視野號科學家卡莉·豪威特(Carly Howett)指出,照片裡的藍色煙霧是由非常小的粒子組成,這些粒子是氮分子與陽光的紫外線交互作用產生,令陽光散射出現的顏色。在地球上,這些粒子都是一些非常細小的氮分子。而在冥王星上出現的會比較大一些,但相對來說仍然是一些很小,稱為托林(tholin)的粒子。

美國西南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指出,從來沒有科學家想到在古柏帶(Kuiper Belt)的星體會發現這麼美麗的藍色天空。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香港建築師火星屋獲美國太空總署設計獎

鄧煒鴻(中)頒獎後的照片
香港31歲的建築師鄧煒鴻(Sidney Tang)參加美國太空總署和美國國家添加製造創新研發院(Nation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stitute,簡稱 America Makes)舉辦的深空立體打印建造居所挑戰比賽(3-D printed habitat for deep space exploration challenge),結果成為唯一能夠入選三十位的香港人。比賽要全球參加者構思使用地球上可行的立體打印建築技術,在火星建設概念居所。香港建築師鄧煒鴻憑著「火星圓頂」(Martian Domes),奪得相等於全球第五名的榮譽(Honorable Mention)獎

鄧煒鴻的作品由多個球形組成,時有如愛斯基摩人的冰屋,可透光入室內照明。採用氟塑膜(Ethylene tetrafluoroethylene)為物料,送到火星充氣及加上鍍層而製成堅固結構,因充氣前重量輕體積小,可減低由地球運往火星的成本。

【圖:互聯網;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日本隼鳥2號目標小行星命名為龍宮

畫家筆下的隼鳥2號從小行星採集岩石樣本
國際天文聯會批准由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發現編號162173小行星日本神話命名。

162173 Ryugu 龍宮;是日本各地流傳的海神傳說中登場的海神宮殿。根據傳說龍宮盗走寶物「面向不背之珠」,海人前往龍宮取回。

據日本國家發展研究所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介紹,隼鳥2號從小行星採集岩石樣本回到地球的計劃與從龍宮帶寶盒回來的浦島太郎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隼鳥2號2014年12月3日發射升空,前往小行星1999 JU3 (162173 龍宮),2018年到達後採集樣本,在2020年返航,將採集到的樣本膠囊送回地球。

【圖、文:節譯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表示可以在火星上種植農作物

火星土壤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
早前美國太空總署宣佈發現火星擁有液態水的證據,但沒有發現生命存在的跡象。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表示,通過研究,發現在火星上的土壤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火星稀薄的大氣擁有許多二氧化碳,植物可以藉助它們從太陽獲取能量,而且植物還能夠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火星上的土壤雖然營養分佈不均,所以他們認為可以在火星的土壤上種植農作物,不過這些農作物需要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才能夠茁壯成長。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以色列探月器有望在2017年登陸月球

xx
由三個年輕工程師在2010年年底成立的以色列非牟利機構 SpaceIL,參加谷歌月球X大獎挑戰。 SpaceIL的目標是創造歷史,令以色列繼美國、俄羅斯、中國之後,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派無人駕駛太空船登陸月的國家。

按照計劃 SpaceIL 的探月器將會在2017年乘搭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Falcon 9)運載火箭升空前往月球。

以色列 SpaceIL 是十六隊之中,第一隊完成與谷歌月球X大獎主辦機構簽署發射合約,同意大賽主辦方的技術和財務細節。其他參賽者包括來自美國、馬來西亞、意大利、日本、德國、匈牙利、巴西、加拿大、智利和印度的團體和私人公司。

【圖、文:節譯自SpaceIL 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mXB6K03ubM

美國華裔天文學家林潮獲得小行星命名

林潮教授
美國華裔天文學家林潮(Douglas N. C. Lin)獲得國際天文聯會批准,以編號25133小行星命名 Douglin。

林潮1949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在中國北京長大,是加州聖克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的理論天體物理學教授,曾任北京大學科維理(Kavli)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所創辦所長。他成功建立星系,球狀星團,恆星和行星的形成,結構,和演化模型。

【圖:加州聖克魯斯大學;文:譯自國際天文聯會小行星通告】

谷歌月球X大獎延長完成期限至2017年底

谷歌月球X大獎比賽示意圖
谷歌在2007年推出月球X大獎(Google Lunar X Prize),目的主要是鼓勵全球的私人太空探索團隊,提供可行的登月計劃,獎金總額大約在三千萬美元。比賽要求派遣無人太空船登月,並且要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行駛至少500米,登月後太空船但需要兩次成功對地球進行傳輸數據,原本定於​​2015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目前有大約20隊表示會參加比賽。但實際情況是,各參賽者無一有可能在限期前發射太空船升空,故此谷歌決定將比賽期限延長至2017年底。

【圖、文:節譯自谷歌月球X大獎網頁及互聯網新聞報導】

丹麥工程師團隊籌集資金向月球發射火箭

Moonspike計劃發射到月球的微型衛星
一組來自丹麥的工程師團隊上星期四(10月1日)發起了一項名為Moonspike的計劃,在眾籌網頁(Kickstarter)上向公眾籌集六十萬英鎊(712萬港幣;584萬人民幣;2,985萬新台幣),製造及發射一支三節,重22公噸的火箭前往月球。火箭搭載一顆微型衛星,以每秒12公里速度飛向月球。

計劃始創人之一是丹麥工程師克里斯蒂安·馮·賓臣(Kristian von Bengtson),他曾在美國太空總署和歐洲太空總署工作多年,直接參與三枚火箭的硏製和發射工作,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圖、文:節譯自Moonspike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c_VLpXTFM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