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英國天文學家創造預測太陽耀斑的新里程碑

日冕中高磁性區域
一隊由英國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天體物理中心大衛·傑斯(David Jess)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高精度的方法,用來檢測太陽大氣的磁場,在探測太陽耀斑與潛在災難性太空天氣領域有飛躍的進步。

這項首創的技術,用於井上建太陽望遠鏡(Daniel K Inoyue Solar Telescope,簡稱 DKIST)項目之中,可以更有效預警潛在破壞性嚴重的太空天氣。新技術可以在太陽磁場轉變,將會引發耀斑的湧動情況下,迅速監測到太陽耀斑的出現,效率比以前的方法快了十倍。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11月16日出版的《自然物理學》期刊

井上建太陽望遠鏡原名先進技術太陽望遠鏡,是一台四米直徑的太陽望遠鏡,可以觀察到太陽上細微至30公里的物件。望遠鏡以日裔美國人井上建命名,他出生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獲得榮譽勳章。民主黨政治家和代表夏威夷州的聯邦參議員。井上參議員於2010至2012年逝世前擔任參議院臨時議長,是美國史上官階最高的亞裔政治家,並擔任參議院撥款委員會的主席。

火衛一受火星潮汐力影響逐漸破碎形成火星環

畫家筆下的火星環
火星擁有兩顆衛星,比較大的火衛一(Phobos)和較小的火衛二(Deimos)。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天文學家Benjamin Black和Tushar Mittal等人最近研究顯示火衛一正逐落往行星表面,但它最後並不會撞擊火星表面,而是受到火星潮汐力影響而逐漸破碎,約在二千至四千萬年內,碎片繞行火星而形成行星環,讓火星加入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的有環行星俱樂部。而這個火星環約可存在一百萬至一億年左右。火星最後只會僅存一顆衛星,火衛二。

因為火衛一是顆形狀不規則、像顆馬鈴薯一樣的衛星,因此火星重力作用在火衛一上各部位的拖曳力道略有差異。而火星一是顆結構鬆散不結實的天體,內部充滿了孔隙和碎石。根據Black等人的演算,當火衛一愈來愈靠近火星時,這樣的拖曳力道差異足以將火衛一扯碎,讓小至細塵、大至不同尺寸岩石的碎片四散,慢慢環繞火星而形成行星環。之後最大的那些碎片會繼續旋繞,直到以一個很低的掠射角(grazing angle)擦撞火星表面,在火星表面留下一個個蛋形的隕石坑;而其他絕大部分的碎片則持續繞著火星公轉數百萬年,。最後紛紛落入火星地表形成「火衛雨」,就像流星雨一樣。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美國太空總署研發手提實驗室可快速測定生命成分

便攜式的化學筆記本實驗室
美國太空總署正在研發一種《星空奇遇》的便攜實驗室,該實驗室可快速對有機體進行測定,如果外星岩石樣本中存在生命,那麼科學家會很快發現它們。這個靈感來自《星空奇遇》,其中有一種便攜式的化學筆記本電腦,能夠通過快速掃描收集有用的訊息,分析生命成分。

美國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指出,化學分析儀可以檢測氨基酸和脂肪酸,這些物質通常被稱為生命的積木,如果發現它們,就意味著有生命存在。

氨基酸結合形成蛋白質對生命而言至關重要,幾乎所有的細胞內都有此類生化過程,研究人員認為發現二者其中之一,就意味著某個天體上存在生命,或者曾經出現過生命。新研發的化學筆記本相當於一台電腦大小,可以通過檢測岩石表面物質進行分析,樣本也可以是液態物質。美國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傑西卡·克里默稱,我們有望在木衛二任務中使用它,可直接分析採集到的冰水樣本。這就像科學家利用咖啡機來分析樣本,把樣本加熱到攝氏一百度蒸發,通過熒光材料進行比對。科學家也熱衷觀察左旋氨基酸和右旋氨基酸,地球上的生物幾乎全部是左旋氨基酸,但科學家認為在其他世界的生命可能是右旋氨基酸。如果測試中發現左右旋氨基酸為對半分成,那可能意味著它或許不是生命的起源。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火星曾經擁有一個適度稠密的大氣層

火星上的碳交換和散失過程
火星有一個稀薄,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層,由於太薄以至於火星表面大量的水直接升華或者蒸發。但是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這顆行星曾經擁有比地球大氣層更加稠密的大氣層。數十年來留下一個問題「所有的碳去那裡了?」

現在,一個由華裔科學家胡人予(Renyu Hu)領導,來自加州理工學院與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團隊,認為有個可能的答案。他們認為火星在38億年前擁有一個適度稠密的大氣層。他們利用現有碳同位素的測量方法,確認光化學過程或能令遠古火星大氣層演變成今日的狀況,間中未產生碳「消失」問題。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本月24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

長征七號計劃2016年首次飛行試驗進度已經完成超過一半

畫家筆下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計劃2016年4月從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發射,火箭目前正在開展全面試驗,試驗進展順利,進度已經完成超過一半。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開發的全液體燃料運載火箭,有效載荷為10-20噸,可能在第一級使用兩個YF-100發動機,而液體火箭助推器使用四個YF-100發動機。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兩名香港中學生獲得小行星命名

黃深銘及李鍵邦與得獎作品合照
2015年11月25日出版的96359-96938號《小行星通告》新增兩顆以香港中學生命名的小行星,分別是編號31905 Likinpong 李鍵邦和編號31907 Wongsumming 黃深銘。

這兩位來自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同學憑「自潔門柄」研究項目在第66屆英特爾(Intel) 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勇奪二等獎,兩人獲國際天文學聯會以林肯實驗室近地小行星研究團隊,在2000年4月5日發現,臨時編號2000 GM40和2000 GR 44兩顆小行星命名。

兩人的「自潔門柄」是在門上安裝了發電機組,只要拉一拉門柄,便可為透明門柄末端兩側的二極管(UV LED)供電,UV光在玻璃門柄上以全內反射的方式傳播,為門柄上的光觸媒塗層提供光源,令塗層透過氧化還原技術殺滅門柄上的細菌。

【圖:互聯網;文:林景明節譯自國際天文學聯會小行星通告】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藍色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

畫家筆下的系外行星 GJ 3470b
一組天文學家利用拉斯昆布雷斯天文台全球望遠鏡(Las Cumbres Observatory Global Telescope,簡稱LCOGT)網絡,藉助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的技術,分析該行星大氣層中微小顆粒的光線散射,檢測到一顆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GJ 3470b 擁有藍色的天空。

天文學家利用掩星中的淩日法,發現這顆系外行星。GJ 3470是一顆離我們只有100光年的紅矮星,距離母恆星只有532萬公里左右,質量比海王星稍小,體積是地球的四倍,表面溫度高達約3,300℃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拉斯昆布雷斯天文台全球望遠鏡網絡新聞公佈】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20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火星曾經擁有一個適度稠密的大氣層

火星上的碳交換和散失過程
火星有一個稀薄,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層,由於太薄以至於火星表面大量的水直接升華或者蒸發。但是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這顆行星曾經擁有比地球大氣層更加稠密的大氣層。數十年來留下一個問題「所有的碳去那裡了?」

現在,一個由華裔科學家胡人予(Renyu Hu)領導,來自加州理工學院與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團隊,認為有個可能的答案。他們認為火星在38億年前擁有一個適度稠密的大氣層。他們利用現有碳同位素的測量方法,確認光化學過程或能令遠古火星大氣層演變成今日的狀況,間中未產生碳「消失」問題。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本月24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黑洞吞噬恆星過程

畫家筆下恆星被黑洞摧毀前和後的過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一隊國際天文研究團隊發現,距離地球約3億光年,編號ASAS-SN-14li 恆星,被黑洞摧毀的完整過程。天文學家觀測到吞噬及以近乎光速將離子噴流噴射出來的過程。

天文界一直努力尋找黑洞吞噬後發射噴流的證據,但過去被吞噬的恆星們都距離地球9億光年以上,發現時總是慢了一步。研究員雪·科費(Sjoert van Velzen)表示,這次的完整觀測有助了解黑洞發射噴流過程。

【圖、文:節譯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11月26日出版的《科學》期刊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owPrTm0qPw

俄羅斯開始恢復它的早期預警衛星系統

俄羅斯苔原衛星軌道圖
11月17日,俄羅斯軍方推出新一代的苔原衛星(Tundra satellite)目的是恢復俄羅斯探測、跟蹤和識別來自太空其它國家發射的導彈能力。新的衛星防禦系統分兩層,第一層是警告俄國即將發生的導彈襲擊,作為俄羅斯邊界的屏障。

系統稱為綜合太空系統(integrated space system),網絡包括俄羅斯全國地面雷達裝置和控制中心。

【圖、文:節譯自俄羅斯互聯網新聞報導】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