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射電陰影顯露脆弱的宇宙氣體雲

射電陰影顯示銀河系內瀰漫氣體的組成狀態
一個包括東京大學研究生安藤亮,東京大學河野孝太郎教授,日本國立天文台永井洋副教授在內的研究團隊,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陣列,發現曾觀測過的天體是最脆弱的分子氣體。他們檢測到吸收無線電的氣體雲位於明亮射電源前方。射電陰影也顯示了銀河系內這團瀰漫氣體的組成與狀態。

【圖:互聯網;文:林景明節譯自日本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網頁】研究結果發表於本月出版的日本天文學會會刊

一顆遙遠行星的內部化學反應可能異於地球

過氧化鎂的晶體結構
隨著天文學家發現越來越多圍繞遙遠恆星旋轉的岩石行星,高壓物理學家在思考這些行星的內部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它們的化學反應可能有別於地球上發現的化學反應。一個包括三位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科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進行一項新的研究工作,表明相較於地球而言,其它行星的不同鎂化合物含量可能非常豐富。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網頁】

香港天氣欠佳香港同好前往台灣高山觀賞流星雨

本港同好拍攝到的明亮流星
今年出現的著名流星雨,以12月雙子座流星雨條件最佳,香港高峰時間 15日凌晨1時12分。月齡初五,估計香港極黑地區高峰期 ZHR 可達110顆,可惜天氣預測欠佳。本港有一批天文愛好者昨日起程前往台彎高山,避開雲層,觀賞今次的流星雨。

此外台灣天文機構及同好組織於今日20時至14日凌晨4時,進行雙子座流星雨的聯合轉播。

【圖:張詠倫】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轉播

https://sites.google.com/site/2015geminids/

印度火星探測衛星拍攝奧林匹斯火山

奧林匹斯火山籠罩著水蒸氣雲
上個月27日,印度火星探測衛星在距離火星表面32,282公里處用火星彩色相機(Mars Colour Camera,簡稱MCC)以1,679米的解像度拍攝了太陽系最大的火山-奧林匹斯火山。這個火山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度的近三倍,約25公里。在火星這個季節里,它的週圍經常籠罩著水蒸氣雲。

【圖、文: 林景明節譯自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網頁】

兩大太空望遠鏡檢測到細小恆星擁有類木風暴

畫家筆下的類木系外行星
來自紐瓦克特拉華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 Newark)的約翰·吉茲斯(John Gizis)等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的史匹哲與刻卜勒太空望遠鏡,檢測到L型矮星W1906+40擁有一個巨大,陰沉的風暴,其大小與木星大紅斑相當。他們認為這個新發現的風暴至少持續存在了兩年,抑或更長的時間。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11月4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X射線天文衛星將由30號H-II A運載火箭發射

日本X射線天文衛星
日前,三菱重工有限公司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決定利用30號H-II A運載火箭發射X射線天文衛星ASTRO-H。發射時間安排在2016年2月12日。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網頁】

水母星雲的前世今生

IC 443 水母星雲
水母星雲(Jellyfish Nebula)位於雙子座,通常它的正式名稱是IC 443,是一個距離地球有五千光年的超新星遺骸。新的錢德拉觀測顯示,爆炸後形成的水母星雲這一殘骸的前身星可能是位於這個遺骸南部邊緣的一個奇特星體,稱為CXOU J061705.3+2221270,或者簡寫為J0617。這個天體可能是一顆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即脈衝星。

新的合成圖像包括一位天體攝影師拍攝的寬視場圖,展示IC 443壯觀的纖維結構。插入的小方框內,是斯隆數位巡天結合錢德拉的X射線數據合成的光學圖像,顯示J0617周圍區域的特寫。

最新研究估計這個超新星遺骸的年齡為數萬年,與先前推測IC 443的年齡為三萬年不謀而合。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它更年輕,年齡約為三千年,因此它的真實年齡依然有待考證。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

油井亀美也搭今晚乘聯盟號太空船返回地面

油井亀美也著陸後的照片
今晚香港時間21時12分,俄羅斯聯盟號太空船搭載包括日本宇宙飛行士油井亀美也在內的三名太空人,安全著陸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油井亀美也此次在國際太空站駐留142天,完成了長時間的科學研究任務。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 林景明節譯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網頁】

甚大電波望遠鏡陣列驗證太陽閃焰加速機制確為震波

太陽閃焰加速機制是震波形成
太陽閃焰(solar flare)是太陽系內最強烈的爆發事件,可將大量帶電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程度。但到底是怎麼加速這些帶電粒子的?以前曾有太陽物理學家提出過:可能是閃焰發生時,有產生某種特別的震波,帶電粒子就是被這些震波加速到極高速的程度。但這只是理論,一直沒有實際觀測證據。美國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華裔女天文學家陳斌(Bin Chen 譯名)博士等人利用甚大電波望遠鏡陣列(Karl G. Jansky Very Large Array,VLA)探查太陽閃焰,發現有強烈證據顯示太陽閃焰震波加速機制應該是正確。這項發現對太陽閃焰研究領域而言是個非常重要的進程,甚至對全宇宙的基本物理過程也有助益。

太陽閃焰常與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伴隨發生,將大量物質從太陽表面向太空拋擲。科學家認為這些現象的發生,是因為強磁場自行重新規整,磁力線重新連結的過程中,驟然釋放大量能量的結果。但科學家們之前不清楚這樣的磁場重整過程到底是怎麼讓帶電粒子從爆發中取得能量而進行加速。

新VLA觀測結果顯示:加速機制發生在閃焰爆發過程中,劇烈能量釋放時撞擊到稠密的磁圈(magnetic loop)快速電漿流動,形成一個駐震波(stationary shock):這個所謂的「終止震波(termination shock)」會反覆拍打鄰近的帶電粒子,促使帶電粒子速度不斷提升,就像盪鞦韆時,後面幫忙推的人只需在關鍵時刻小小施力,就可使鞦韆愈當愈高一樣。這,就是閃焰促使帶電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秘密武器。這個觀測結果非常接近電腦模擬閃焰加速機制的結果。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高中生協助發現新行星並計算類木行星出現頻率

畫家筆下的HD32963恆星和新發現的類木星行星
來自紐約阿蒙克市(Armonk)的高中學生多米尼克·羅文(Dominick Rowan)協助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天文學家斯特凡·米斯查利(Stefan o Meschiari),發現了一顆類木行星。他還計算出這類型的行星在所有恆星系統出現的概率儘有3%。

這個團隊中包括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的天文學家在內的研究人員利用位於夏威夷的凱克(Keck)望遠鏡發現了這顆行星,並宣佈它圍繞著一個類太陽恆星HD 32963旋轉。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天體物理學報》接納刊出研究全文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