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日本科學家首次通過可見光觀測黑洞

天鵝座V404黑洞爆發時釋放的可見光
日本京都大學碩士生:木邑真理子、磯貝桂介、助理教授:加藤太一、副教授:上田佳宏、野上大作組成的研究團隊在2015年6月中旬至7月初首次觀測到天鵝座V404黑洞爆發時釋放的可見光。

黑洞一直被認為只有在X射線才能觀察到的天體,這次黑洞附近輻射能量振動發生時,出現十分鐘低光度可觀察的可見光。這個發現意味著,天文學家可以看到在黑洞中的閃爍現象。

【圖、文:節譯自日本京都大學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自然》期刊

美國太空總署正式成立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

發現最多近地小行星的泛星計劃的一米望遠鏡
美國太空總署在上星期五(1月8日)宣佈成立「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分類、監察、跟蹤及防範任何接近地球的小行星、彗星及其它天體,進入大氣層,造成毀滅撞擊。新部門負責協調各機構和政府,包括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及國防部,應付任何潛在威脅。辦公室的負責人林德利·約翰遜(Lindley Johnson),有個特別的職銜,叫做「行星防禦官」。

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會制定長期的防禦目標,包括「行星重新定向」,將具有威脅的天體,拖離軌道,遠離地球。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古代氣體雲可能是第一代恆星的遺骸

模擬宇宙的第一代恆星死後的遺骸
來自澳洲斯威本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與美國聖米高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位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發現一個遙遠的古代氣體雲,它距離地球幾十億光年,含有非常少量的重元素,而宇宙大爆炸並未產生重元素。他們認為該氣體雲可能是宇宙第一代恆星死後的遺骸,在宇宙誕生後十八億年出現。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斯威本科技大學新聞公佈】 研究全文將會刊登在1月13日出版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俄羅斯航天局削減國際太空站的維護成本

國際太空站俄羅斯艙段
俄羅斯航天局在2016年至2025年,削減對國際太空站的維修費用近300億盧布(港幣30.8億元,新台幣132.4億元,人民幣26.1億元)。在未來的十年中,由俄羅斯聯邦控制的俄羅斯艙段國際太空站,需要負擔維修和科學實驗的預算支出計劃將達到2,521億盧布(港幣258.7億元,新台幣1,112.9億元,人民幣219.2億元)。

由於需要削減支出,俄羅斯將會減低載人到太空站飛行的特定部分。

【圖:互聯網;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最大銀河系時間地圖顯示銀河系成長

紅點顯示早期形成的恆星藍點近期形成的恆星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基西米(Kissimmee)舉辦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27屆會議上,一組由德國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天文研究所梅利莎·內斯(Melissa Ness)領導的研究團隊,報告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繪製了有史以來第一幅銀河系「生長曲線圖」。這張圖表基於史隆(Sloan)數碼巡天之一的阿帕奇點天文台星系演化實驗(Apache Point Observatory Galaxy Evolution Experiment)獲取的光譜,以及藉助刻卜勒太空望遠鏡彌補前者光譜與年齡之間缺失環節,使用了超過七千顆紅巨星的年齡,跨度超過半個銀河系甚至延伸至五萬光年。幫助我們解讀銀河系成長的故事。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斯隆數碼巡天網頁】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簡稱 SDSS,台灣譯作:史隆數位巡天,中國大陸譯作:斯隆数字化巡天。是使用位於新墨西哥州阿帕契點天文台的2.5米口徑望遠鏡進行的紅移巡天項目。該項目開始於2000年,以通用汽車公司總裁阿爾弗雷德·史隆(Alfred Pritchard Sloan, Jr.)的名字命名,計劃觀測25%的天空,獲取超過一百萬個天體的多色測光資料和光譜數據。史隆數碼巡天的星系樣本以紅移0.1為中值,對於紅星系的紅移值達到0.4,對於類星體紅移值則達到5,並且希望探測到紅移值大於6的類星體。

黑洞影響星系氣候

NGC5195螺旋星系和X射線弧
一組由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埃里克·施萊格爾(Eric Schlegel)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舉辦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27屆會議上介紹了他們的發現,他們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在著名的M51星系中黑洞爆發的跡象,並對整個系統的星系際氣候產生影響。

【圖、文:林景明節譯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新聞公佈】研究論文已經提交至《天體物理學報》

冥王星表面部分區域像熔岩燈

冥王星表面上密集的洞穴
美國太空總署1月8日公佈了一張由新視野號在12月24日傳回地球的冥王星照片。照片顯展示冥王星表面近距離的樣貌,好像橙皮表面,充滿坑紋和蜂窩的特徵。

科學家認為這些地貌可能是水冰漂浮在固態氮表面,造成漂浮移動現象。固態氮的循環系統,受太陽溫度上升,產生昇華現象, 導致中間塌陷,形成冥王星上密密麻麻的洞口。

美國太空總署冥王星研究團隊成員威廉·麥金農(William McKinnon)認為:冥王星這部分的區域好像一個熔岩燈lava lamp)。冥王星的內部可能有熱源,在數公里深的熱源,將固態氮加熱,形成氣泡後上升,令到冥王星表面形成很多的洞穴。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獵鷹九號火箭下星期日再次嘗試降落海面回收

獵鷹九號火箭上次回收降落的情況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定於下星期日試驗將無人駕駛的火箭,回收降落位於大西洋的火箭回收降落台。

去年12月,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成功在陸地回收獵鷹九號火箭。之前曾經多次嘗試回收降落,都未能成功。由於陸地回收火箭需要向有關部門申請許可證,時間和費用都難以控制;海上流動回收降落台沒有上述限制,可以選擇最節省燃料的位置和時間,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英仙座分子雲中兩種類型的雙星系統和大塵埃盤

畫家筆下的行星分子雲形成不同的恆星系統
美國天文學家使用卡爾·央斯基甚大天線陣列射電望遠鏡(Karl G. Jansky very large array),對一百多顆新生恆星進行觀測,展開單獨一顆恆星或者雙星系統和周圍行星誕生情況的有關研究。其中的觀察對象是距離地球七百五十光年,位於英仙座分子雲的原始恆星,包括有十萬顆類似太陽同樣物質的恆星在這個分雲當中。

荷蘭萊頓(Leiden)天文台以約翰·托賓(John Tobin)為首的研究小組專注於雙星系統,得到的結論是:不同形成機制產生兩種系統。一個是靠近(太陽到地球大約七十五倍之間的距離),另一個是遠離(太陽到地球三千多倍的距離)。

恆星是由一個巨大的塵埃和氣體雲中的物質聚集形成。研究小組認為,獨立的恆星彼此相距很遠,雙星是原始分子雲中分裂形成,故此系統中的恆星非常接近。

【圖: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文:節譯自日本天文美術網頁】

聯盟號太空船明日將國際太空站運行軌道推高

停泊在國際太空站的聯盟號太空船
俄羅斯任務控制中心宣佈明日(1月11日)香港時間10時05分,利用停泊在國際太空站的聯盟號太空船將國際太空站的軌道平均高度推高三公里,以確保國際太空站在最佳條件下運行。

【圖、文:節譯自俄羅斯互聯網新聞報導】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