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長蛇座TW塵埃盤中存在間隙

雙子座行星成像儀拍攝長蛇座TW塵埃盤中的間隙
一組由位於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瓦萊麗·拉普遜(Valerie Rapson)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雙子行星成像儀(Gemini Planet Imager),發現距離地球儘176光年,有著八百萬歲年齡的矮星長蛇座TW的塵埃氣體盤中存在一個間隙,這個有趣的發現證實了之前的猜想,也預示這個位置可能存在行星。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美國天文學會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去年12月16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通訊》

雙子行星成像儀是一個高對比度成像儀,安裝在智利南雙子座天文台的8.19米口徑望遠鏡上,它的近紅外攝影機,配備了極高速的自適應光學系統,可以直接拍攝目標天體的照片像和太陽系外行星繞附近恆星的累積光譜。令到這一枝巨型望遠鏡可以在恆星中心10至80個天文單位範圍內,分辨出1.5個天文單位的空隙。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獵鷹九號火箭明日凌晨再次嘗試降落海面回收

獵鷹九號火箭上次回收降落的情況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明日香港時間2時42分,在范登堡空軍基地利用無人駕駛的獵鷹九號火箭發射升空,將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一顆監察全球海面高度變化的衛星放入軌道。接著把火箭降落在太平洋中一艘由平底駁船改裝的火箭回收降落台。

去年12月,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成功在陸地回收獵鷹九號火箭。之前曾經多次嘗試回收降落,都未能成功。由於陸地回收火箭需要向有關部門申請許可證,時間和費用都難以控制;海上流動回收降落台沒有上述限制,可以選擇最節省燃料的位置和時間,能夠進一步降低成本。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太空人頭盔漏水太空漫步被迫提早結束

其他太空人協助檢查科普拉的頭盔
昨晚英國太空人提摩太·匹克(Timothy Peake)和與美國太空人提摩太·科普拉(Timothy Kopra)一同到國際太空站外面維修站外一個發電組件。原定六小時的太空漫步經過大約四小時後,美國太空人科普拉發現頭盔內有小水泡,控制中心為免兩年半前有太空人幾乎遇溺事件,命令兩位太空人返回國際太空站內。

期間科普拉並未遇到任何危險,但發現他穿著的太空衣和頭盔是早前出現水珠問題相同的一套。美國太空總署現正調查事件發生的原因。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速逃星在宇宙空間遺留下紅外絕響

速逃星的路徑上出現的弓形衝擊波
宇宙中的一些恒星有些是雙星系統中的一員,因為伴星發生超新星爆炸而被彈射出去,或者被踢出擁擠不堪的星團。在強大引力彈射下,它們會獲得很高的速度,成為速逃星。當它們在太空中穿行時,猶如水中的航船一般,它們的前部會堆積材料,產生弓形衝擊這樣的圓弧特徵

來自懷俄明大學(University of Wyoming)的天文學家威廉·奇克(William Chick)與他的同事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的史匹哲太空望遠鏡與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拍攝的圖像,發現我們星系中的數十顆這樣的速逃星星。它們穿行太空遺留堆積的材料加熱發出紅外光,從而被上述兩顆衛星捕捉到。

恆星在宇宙空間的運行速度與它們質量的大小影響著弓形衝擊的尺寸與形狀。恆星的質量越大,在高速恆星風的作用下它剝落的材料更多。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每日科學網頁】

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大陸譯作:大視場紅外巡天探測者

羅賽塔號發現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上有大片水冰

印和闐地區的水冰證據
歐洲太空總署彗星探測太空船「羅賽塔號」又有新發現,靠著太空船上的可見光和紅外熱成像光譜儀,科學家首度觀察到彗星表面有大片水冰(water ice)。

根據獲取的紅外線觀測數據的分析,顯示彗星最上層的組合物主要是乾燥和深色富含有機物的物質,有少量水冰混合。雖然大家都知道水冰是彗核的主要成份之一,但在這之前,一直很難發現彗星表面的水冰。

今次發現的水冰在距離彗星大瓣底部,稱為印和闐(Imhotep)區域兩個數十米的地方發現。水冰出現在峭壁上和岩屑墜落處,在可見光下看起來是一個非常明亮的光亮點。

行星學家梅非·古迪帕帝(Murthy Gudipati)指出:「可能有裂縫或有東西墜落到彗星表面,令到彗星表層露出一大片有水冰的新裡層。雖然我們知道水冰必須在彗核內,這是我們第一次直接看到內部的冰層。」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星明天文台再次發現超新星

星明天文台超新星發現照片
星明天文台徐智堅,徐佳一,譚瀚傑,孫國佑,高興藉助星明天文台公眾超新星巡天項目於世界時1月15日15時47分拍攝的鹿豹座星系PGC 20526圖像,在圖中的PGC 2707944附近發現一顆18.3等的超新星候選體,該天體曆元2000.0春分點位置如下:

赤經07時16分37.75秒
赤緯+67度53分32.30秒

雲南天文台經分光光譜觀測,確認這是一顆IIb型超新星,光譜類似於超新星SN1993J SN2011dh(著名的M51超新星),目前獲得編號SN2016M,這是星明天文台PSP公眾超新星巡天項目被證認的第三顆超新星,到當前為止,星明天文台累計發現33顆超新星。

【圖、文:根據譚瀚傑,孫國佑提供信息編寫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北京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有史以來最強的超新星爆發

最強超新星爆發ASASSN-15lh的想像圖
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生命終點的劇烈爆發現象。近兩千年前,中國天文學家就在《後漢書》中記載了人類史上最早觀測到的一次超新星爆發。(這顆現稱為SN 185的超新星被天文學家劃歸為Ia型)至今,人類記錄了上萬顆超新星爆發,其中最常見的類別就是Ia型。而2015年夏天發現的一顆超新星震驚了天文學界,其爆發強度超過了Ia型超新星約兩百倍,是前記錄保持者的兩倍以上。

這顆名為ASASSN-15lh的極亮超新星是由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東蘇勃領導一支國際團隊發現的。ASASSN-15lh距離地球三十八億光年,屬於罕見的極亮型超新星家族中的一員。它的發現有望為天文學家揭開極亮型超新星的爆發之謎提供重要線索。

【圖、文:節錄自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成果發表在今日出版的《科學》期刊

英國太空人首次太空漫步

英國太空人預備出去太空漫步
英國第二位太空人、43歲的提摩太·匹克(Timothy Peake)今日香港時間21時30首次太空漫步,與美國太空人提摩太·科普拉(Timothy Kopra)一同維修國際太空站外的一個發電組件。

發電機在兩個月前出現故障,維修期間要截斷該區的電源,兩位太空人需要在黑暗的環境下工作。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中國2018年發射嫦娥四號探測月球背面

嫦娥四號模型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昨日在月球探測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嫦娥四號有望實現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登陸;首次實現人類航天器在地月L2點對地月中繼通訊 。

嫦娥四號利用月球背面屏蔽地球無線電干擾的獨特條件,將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利用月球背面保存的最古老月殼岩石的獨特條件開展地質特徵調查,有望在國際上首次建立集地形地貌、淺層結構、物質成分於一體的綜合地質剖面和演化模型,獲得對月球早期演化歷史的新認知。

嫦娥四號原本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機,因此探測器和運載火箭已經齊全。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俄羅斯發射新型衛星監測世界任意點的彈道發射狀況

EKS1衛星發射情況
俄羅斯國防部1月8日表示,俄羅斯在2016年打算將新一代中的第二顆衛星送入軌道,以便使其能夠對世界上任何一個點的彈道導彈發射狀況進行監測。

EKS1是第一顆此類用途的衛星,它是在去年年末發射的,現在正在通過軌道試驗。新一代衛星能夠保障更為快速地根據從發動機排出氣的氣圈紅外線確定彈道導彈的發射。

第一個新型系統的早期預報站是在阿爾泰邊疆區建立的,該站已經通過了所有國家試驗。同樣,也將在列寧格勒州、伊爾庫茨克州、加里寧格勒州及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建立類似的監測站。

俄聯邦國防部長紹伊古曾在去年10月聲明,俄羅斯已經開始研製新型能夠發現彈道導彈發射的統一系統,這一系統能夠代替此前蘇聯生產的類似系統,並將裝備新一代衛星、新一代地面監測站以及現今電腦網絡。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