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獵鷹九號火箭今日早上嘗試降落海面回收再次失敗

獵鷹九號火箭發射情況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今日香港時間7時35分,在范登堡空軍基地利用無人駕駛的獵鷹九號火箭發射升空,將盧森堡的歐洲衛星公司製造的SES-9衛星升空,接著把火箭降落在太平洋中一艘由平底駁船改裝的火箭回收降落台。由於衛星要上升至較遠的軌道,令到升空燃料消耗較多,因此無法順利引導第一節火箭順利降落在海上平台,以至這次試驗失敗告終。

【圖、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美國太空總署希望跟印度合作借鏡他們高效達到火星的能力

畫家筆下的人類登陸火星計劃
美國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邀請包括印度太空研究組織在內的世界各地的太空機構前往華盛頓開展會議,討論如何合作令人類能夠早日登陸火星。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證明了他們低成本高效率送太空船到火星的能力,因此美國太空總署想要利用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的一些經驗來幫助他們有效及提早達成登陸火星的目標。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法科學家重新建立早期火星的地貌

火星不同年代的地貌變化
法國科學家基於最新的地貌證據,重新解釋了火星早期的地質歷史。火星擁有太陽系大家庭中最大的火山岩組-塔爾西斯(Tharsis)地區,這是一片廣闊的高原,在三十七億年前開始形成,在火星表面上形成了一個明顯隆起地區。塔爾西斯地區今日處在火星赤道位置的原因,是火星自轉軸曾經移動(地極移動)。

此前已有科學家提出,塔爾西斯地區是火星在四十一億至三十七億年前諾亞紀(Noachian)晚期形成,並且對火星上的山谷地貌走向產生了影響。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Université Paris-Sud)的西維亞·布萊(Orsay)和他的研究團隊通過模擬,對塔爾西斯火山地區形成之前的火星地貌進行了重建。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火星的山谷網絡走向並不需要塔爾西斯地區的出現,當時火星上的降水和山谷形成有可能是和塔爾西斯隆起同時發生的。研究同時發現,火星在距今三十七億年到三十億年前的赫斯珀利亞紀(Hesperian),有著長期的火山活動。

研究人員認為,在塔爾西斯隆起形成時火星上有降雨和降水,由他們構建的火星年輕時的模樣-新地貌圖,可以給研究火星地​​質史的頭十億年提供一個新的框架。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哈勃團隊創造宇宙距離新紀錄

位於大熊座的GN-z11 星系
一組包括來自耶魯大學,哈勃太空望遠鏡研究所,加州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補捉到至今為止宇宙中最遠距離的星系,這個名為GN-z11的星系位於大熊座,異常明亮,處於初生階段,我們看到的是它在一百三十四億年前的面容,這個時間距離宇宙大爆炸儘四千萬年。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哈勃太空望遠鏡網頁】

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富鈣超新星

位於NGC 5714星系的2003 dr 超新星位置放大圖
美國太空總署與歐洲太空總署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可以為天文學家提供大量的天體光譜圖像與海量的科學數據。一個來自英國與瑞典的科學家團隊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研究母星系與處於星系環境中五顆富含鈣元素的超新星,或能提供了解恆星係統演化的新見解。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2月25日發表於論文預印本網站arXiv上

探尋地外生命可將範圍縮小至地球凌日區

地球凌日區的結構示意圖
多年來,人類探尋外星生命的方式主要集中於盡可能地尋找更多的可以支持生命存在的類地行星。但是,近年來類地行星倒是發現不少,但外星人仍然毫無消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科學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稱,人們應該縮小搜尋範圍,將目標放在那些也看得見我們的行星上,即在地球凌日區內尋找類地行星。

科學家所使用的方法就是所謂的凌星法,即在行星橫越自己的主恆星時,再對它們進行探測。這毫無疑問也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可以實際用於發現一顆行星上的生命存在與否及行星的大小。

當一顆行星飛越自己的主恆星盤前方時,這顆被觀測的主恆星的亮度會降一些。通過測量主恆星亮度的變暗程度,科學家就可以收集到許多有價值的信息,甚至可以不需要直接看到那些行星。兩位科學家表示,證明目標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項非常複雜和困難的任務。但是,一旦某顆行星被發現是與地球相似的岩質行星,那麼通過凌星法對這顆候選行星進行觀測,就可以獲取令人感興趣的大氣層信息。

為了驗證某顆行星是否可以作為探索目標,科學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這顆行星是否可以支持我們所理解的生命的存在。

科學家認為,地球凌日區中可能存在大約十萬個潛在目標恆星,這些目標恆星都有可能被生命宜居的行星或衛星環繞。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美國行星學會光帆二號將於年底升空

光帆計劃標誌
去年發射的光驅動太空船光帆號(LightSail)升級的繼任者「光帆二號」將於今年年底搭乘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重型火箭升空,進行首次測試飛行。研究人員表示,從理論上來說,使用太陽光帆,可以用更少時間,前往更遙遠的太空。

目前,工程師們正在緊鑼密鼓地研製「光帆二號」。他們表示,當「光帆二號」年底升空後,將可以對這一技術進行更好的測試。理論認為,太陽光給太空船加速的效果比傳統的燃料好,能夠令到行星際和恆星際旅行成為可能。

與原來的光帆太空船一樣,新太空船也有四個由聚脂薄膜製成的三角形帆。這四個帆展開會形成一個長方形的表面,屆時,它將可以把太空船送往距地表八百公里的軌道高度上。行星學會公佈的最新影片顯示,他們目前正在加州帕薩迪納(Pasadena)的黃道公司(Ecliptic Enterprises Corporation)進行光帆展開測試,並對「光帆二號」的通訊和姿態控制系統進行改進。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顯示我們銀河系是X形隆起

我們銀河系的X形狀隆起結構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簡稱 WISE)拍攝的照片,將它們疊加合成為一個圖像,為天文學家提供有關我們的銀河系形態和隆起的結構。他們透露這種X形狀的特殊型態和性質,可能對我們理解銀河系形成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文: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

俄羅斯首枚外殼由立體打印的納米衛星將於三月底發射

利用立體打印外殻的納米衛星
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Tomsk Polytechnic University)學生製造首枚外殼由立體打印技術製成的納米衛星將於三月底送往國際太空站,並將在下次太空人進行太空漫步時發射。

在下次艙外活動時,太空人將從國際太空站的外部表面發射這枚納米衛星。衛星的軌道高度約為四百公里,在太空中的工作期約為半年。它的長寬高分別為三百、一百、一百毫米。

這是世界上第一枚外殼由立體打印出來的衛星。未來的立體打印技術或成為製造小型衛星的突破,使小型衛星的使用變得更大規模和方便。

【圖:托木斯克理工大學;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日本X射線天文衛星正常運行將從夏季開始觀測

畫家筆下的X射線天文衛星「瞳」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當地時間2月29日宣佈,確認X射線天文衛星「瞳」的觀測裝置正常運行,今後將用三個月的時間進行儀器微調,從夏季開始觀測。

「瞳」在2月17日發射升空之後,在離地高度約580公里的軌道上展開太陽能電池板,並將檢測器冷卻至零下約273度以提高X射線檢測能力。

「瞳」是去年完成觀測任務的天文衛星「朱雀」的後繼衛星,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與美國太空總署等共同研發。

「瞳」衛星為圓柱形,全長14米,重2.7噸,搭載四台X射線望遠鏡與兩台伽馬射線檢測儀,擁有「朱雀」十倍至一百倍的靈敏度,能觀測離地球八十億光年的黑洞。

【圖: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將第26號科學衛星 ASTRO-H 命名為「瞳」是以中國畫龍點睛的故事,比喻要用「瞳」孔去觀察和監視宇宙,又稱為「宇宙之眼」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