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天文本科生繪製銀河系的矮恆星分佈圖

銀河系的矮恆星群分佈圖
來自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天文系的兩位本科生伊莎貝爾·范·維德爾(Isabel van Vledder)與杜薇提·范·德·伏格特(Dieuwertje van der Vlugt)首次繪製了矮恆星羣在銀河系中的分佈圖。她們的圖譜顯示580億顆矮恆星中有百分之七駐留在銀河系外圍,這是有史以來最全面的矮恆星分佈模型。

【圖:萊頓天文台;文:林景明節譯自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網頁】研究論文將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嫦娥、玉兔廣寒宮全景融入中國虛擬天​​文台

廣寒宮區域圖像拼接
中國虛擬天文台近日根據美國行星學會艾米麗· 拉克達瓦拉(Emily Lakdawalla)女士在網絡上公佈的資料,將嫦娥三號著陸器(即嫦娥)地形地貌相機和巡視器(即玉兔)全景相機分別於2013 年12 月17 日和2014 年1 月13 日拍攝的廣寒宮區域圖像拼接為360 度全景融入到萬維天文望遠鏡(WWT )平台上。無論是通過電腦屏幕還是天象廳球幕,您都可以真切地體驗到廣寒宮中嫦娥和玉兔的感受。

【圖、文:節錄自中國虛擬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谷歌公司更改網站首頁的標誌紀念卡羅琳·赫歇爾266歲誕辰

谷歌公司網站紀念卡羅琳·赫歇爾的首頁標誌
谷歌公司今日更改網站首頁的標誌,以紀念德國女天文學家卡羅琳·盧克雷拉蒂婭·赫歇爾(Caroline Lucretia Herschel)266歲誕辰。

羅拉琳·赫歇爾(1750年3月16日-1848年1月9日),出生於德國漢諾威(Hanover),德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的妹妹。

1772年,卡羅琳拉移居英國巴斯與當音樂家的哥哥威廉一起生活。她曾經是哥哥的聖樂團的主音,並獲邀出席伯明翰音樂節,但她卻推辭了這個演出機會。但後來威廉全身投入天文學,卡羅琳成為了他的全職助手。

1782年威廉獲英王喬治三世聘用為天文學家,卡羅琳亦隨他遷住斯勞(Slough)。在那裏,卡羅琳協助威廉觀測及計算數據。她的最大興趣是透過一台小型牛頓望遠鏡欣賞星空,這台望遠鏡讓她於1783年發現3個星雲;於1786年至1797年發現8顆彗星,其中5顆在歷史曾被人觀測過,包括恩克彗星。她於1786年8月1日發現的第一顆彗星:35P/Herschel-Rigollet也是首顆由女性發現的彗星。翌年,她獲喬治三世發薪聘用為威廉的助手。1797年,她向英國皇家學會提交一份約翰·佛蘭斯蒂德(John Flamsteed)觀測資料的索引,以及列出561顆英國星表(British Catalogue)中遺漏的恆星和勘誤表。

在威廉·赫歇爾死後,她回到漢諾威,但她沒有放棄天文研究。在1828年她整理好自1800年威廉發現的二千個星雲列表。1828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向她頒發金獎章,並於1835年推選她為該會的榮譽會員。1846年,她獲普魯士國王頒發金獎章。

為紀念她在天文學上的貢獻,編號281小行星「盧克拉雷蒂婭」以她中間的名字命名。

【圖:谷歌公司;文:維基百科 】

天文學家檢測到四顆新的巨大系外行星

畫家筆下的巨大系外行星
一組由智利天主教大學馬蒂亞斯·琼斯(Matias Jones)領導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在圍繞演化恆星的系外行星(EXoPlanets aRound Evolved StarS,簡稱EXPRESS)徑向速度計劃的觀測中,利用托洛洛山美洲際(Cerro Tololo Inter-American)天文台1.5米望遠鏡與拉西拉(La Silla)天文台2.2米望遠鏡發現了四顆新的巨大行星,它們的母恆星比太陽大得多。這四顆編號分別為HIP8541,HIP74890,HIP84056,HIP95124的系外行星質量介於2.4到5.5個木星質量,軌道週期短的近兩年,長的略超過四年之久。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本月11日發表於論文預印本網站arXiv上

山本稔發現蛇夫座新星

清田誠一拍攝的蛇夫座新星確認照片
日本愛知縣崗崎市山本稔利用攝影方法於世界時3月11.8012日至11.8183日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一顆10.6等新天體。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ptical Gravitation Lensing Experiment,簡稱 OGLE)觀測在3月6.36759日與8.31853日拍攝的圖像中,顯示該天體約12等。群馬縣小鳩正於3月7.817日拍攝的圖像中,顯示該天體暗於13等,而在9.827日的圖像中已經變亮至12.6等。

綜合以上觀測,顯示這個天體在7到8日之間突然變亮。千葉縣清田誠一郎進行了確認,該天體曆元2000.0春分點位置如下:

赤經17時35分50.41秒
赤緯-29度34分23.95秒

印度阿布山紅外線天文台(Mount Abu Infrared Observatory)在3月12.98日利用1.2米望遠鏡在近紅外線波段對該天體進行分光觀測,從光譜特徴顯示這是一顆經典新星,臨時編號為 PNV J17355050-2934240。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日本天文藝術網頁】

歐洲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衛星昨日成功發射升空

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衛星發射情況
歐洲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Exobiology on Mars,簡稱 ExoMars)衛星昨日在俄羅斯拜科努爾發射場(Baikonur Cosmodrome),按照計劃發射升空,展開七個月前往火星的旅程。位於德國的地面控制中心表示,衛星與主體火箭分離後11小時,已接收到它傳送回來的訊號,如果一切順利,它可於今年10月抵達火星。

ExoMars任務的第一個項目包括向火星發射人造衛星來研究這顆紅色星球上的微量氣體,並向火星表面投放一個登陸器來測試火星探測車登陸火星表面所需要的技術。火星探測車是ExoMars的第二個項目,預計於2019年到達火星。兩大項目預計共花費13億歐元(港幣114億元,新台幣483.5億元,人民幣96億元)。

ExoMars火星探測任務在2005年就通過了歐洲太空總署成員國的正式批准,期間該計劃有多次幾乎要停止。在美國放棄將ExoMars作為優先任務後,俄羅斯航天集團公司(Roscosmos State Corporation for Space Activities)作為新的伙伴加入ExoMars任務,後者將會為ExoMars兩個項目提供關鍵部件和科學儀器,包括為運送衛星的質子號火箭提供到達火星所需的一切硬件。相關設備在去年12月中旬已經運往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

【圖、文:節錄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坪井正紀發現天貓座超新星

坪井正紀拍攝的超新星發現照片
日本廣島縣坪井正紀於世界時本月7日10時半左右,在天貓座的星系NGC 2444發現一顆16.1等的超新星侯選天體,該天體曆元2000.0春分點位置如下:

赤經07時46分52.72秒
赤緯+39度01分21.80秒

根據夏威夷一個觀測點的分光光譜觀測,確認這是一顆II型超新星,目前獲得編號SN 2016bam。

這是坪井正紀從2013年8月以來的又一發現,到目前為止,他總共發現了11顆超新星。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日本天文藝術網頁】

冥王星上有雲層出現

冥王星出現的雲層
美國太空總署新視野號太空船陸續發送冥王星冰山、冰塊、隕坑,甚至積雪的圖像,近期,最新圖片顯示冥王星有存在雲層的證據。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發言人稱,研究小組認為這是冥王星大氣層存在的證據,其中包括複雜的陰霾,如果冥王星存在雲層,則意味著它存在著一個活躍週期,像地球水循環或者土衛六甲烷循環。這項研究產生了關於冥王星表面和大氣層的新疑問,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主席馬田·巴斯托(Martin Barstow)教授表示:這是新視野號探測器飛越冥王星時令人興奮的新發現,雖然我認為需要一些時間來理解我們所觀測到的信息。

與地球相比,冥王星大氣層更稀薄,因此是否有云層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巴斯託說:地球大氣雲層是大氣層中懸浮水滴形成的,我們可能看到一個類似效應,但不一定是水,尤其當溫度非常低時,或者表面釋放物質形成雲層,因此我們看到的區域存在更多氣體,看上去比周圍區域更加不透明。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俄羅斯今早成功發射資源-P地球遙感衛星

資源-P地球遙感衛星
俄羅斯航天集團公司(Roscosmos State Corporation for Space Activities)今日凌晨,香港時間2時56分,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利用聯盟-2.1B運載火箭發射了一顆資源-P(Resurs-P)地球遙感衛星。發射約十分鐘後,衛星與火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

本次發射的第三顆資源-P地球遙感衛星重5.92噸,具有高分辨率,將補充俄羅斯民用遙感衛星群。衛星群與地面接收站形成一套整體的觀測系統,顯著提高了遙感設備的觀測效率。

俄羅斯民用遙感衛星群服務於俄農業部、緊急情況部、自然資源和環境部、聯邦漁業署等部門,所獲信息用於支持農業、林業及水利工程的發展,監視俄各地發生的緊急情況。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天文學家在太陽風暴行星際傳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快、慢、中等速度太陽風暴事件的日地太空傳播特徵的比較
日冕物質拋射(CME)也叫太陽風暴,是太空天氣效應的主要驅動者。研究太陽風暴在整個日地太空的傳播規律具有至少兩方面的意義:有助於提高太空天氣預報(如到達地球的時間和速度等);有助於理解其行星際傳播和跟日球層相互作用的物理機制。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太空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潁、胡會東、王赤等人近期結合STEREO寬視場成像、太陽風觀測和重構研究了慢日冕物質拋射事件在日地太空的傳播規律。該工作是繼劉潁等人在2013年關於快日冕物質拋射日地空間傳播研究的後續。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