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開展新搜索探尋來自兩萬個恆星系統的訊號

畫家筆下在紅矮星適居帶假想出現有兩顆衛星的系外行星
地外文明研究所(SETI Institute)啟動了一項大範圍的搜索任務,排除故意擾亂的訊號,從而揭露地外文明的存在。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他們將密切關注兩萬顆紅矮星週圍,希翼找尋可疑訊號。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林景明節譯自地外文明研究所網頁】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繼續營運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
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昨日宣佈更新一項合作協議,資助3,500萬美元(港幣2.7億元,新台幣11.3億元,人民幣2.3億元)給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讓他們繼續營運設在南極阿蒙森-斯科特(Amundsen-Scott)站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協議今日生效,如果探測器運行成功及合作順利的話,基金會可能再延長五年的合作協議。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新聞公佈】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的數千個探測器位於南極的冰層之下,分佈範圍超過一立方公里。 類似其前身南極緲子和微中子觀測陣列,它的組成包含帶有光電倍增管的球型數位光學模組,以及數據擷取面板。光學模組佈署在八十六條深度介於1,450米到2,450米深的觀測鍊上,觀測到的資料由則面板傳送位於陣列之上的計算中心。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設計作用來觀測能量約 1TeV的中微子,以用來研究宇宙中極高能量的天文物理現象。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科學家認為月球為維持地球磁場發揮重要作用

月球運動令地球可以維持磁場強度
地球的磁場永久保護我們免受來自太陽帶電粒子與有害輻射的侵襲。地球外核龐大數量的液態鐵合金快速運動產生的地球發電機造成有效的屏障。為了保持地球的磁場強度,經典模型認為地球的核心在過去的四十三億年冷卻到近攝氏三千度。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與法國布萊茲·帕斯卡大學(Unversite Blaise Pascal)的研究人員認為下降的溫度僅只有攝氏三百度,是因為月球一直彌補了這種差異,令地球發電機一直充滿活力。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3月30日出版的《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

微小而古老的星系保留災難事件的印痕

網罟II星系的紅圈恆星有重型的鋇元素存在
元素週期表中最輕的幾個元素是宇宙大爆炸數分鐘後形成的。較重的元素則是恆星創造的,無論是內部的核合成抑或災難性爆炸。然而,科學家對於如金,鉛這樣的重元素如何產生的觀點各執己見,持續時間長達近六十年之久。最近對一個細小而古老的網罟II星系觀測顯示有重金屬「鋇」元素存在,這些重元素可能是由於兩顆中子星罕見地碰撞後而遺留的。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已經出版的《自然》期刊

鋇(Barium)是化學元素週期表中的元素,它的原子序數是56,化學符號是Ba。它是周期表中2A族的第五個元素,是一種柔軟的有銀白色金屬光澤的鹼土金屬。由於它的化學性質十分活潑,從來沒有在地球上的自然界中發現鋇單質。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將擁有最好的儀器

 畫家筆下的歐洲極大望遠鏡配備高解像度光譜儀
3月23日,科學家與工程師已經開始著手設計高解像度光譜儀(High Resolution Spectrograph,簡稱 HIRES)的詳細規格,它是歐洲南方天文台未來推出的歐洲極大望遠鏡(European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簡稱 E-ELT)的一個儀器套件。除了多目標光譜儀(Multi-Object Spectrograph,簡稱 MOS)外,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望遠鏡上最領先的主力儀器之一。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

歐洲極大望遠鏡是歐洲南方天文台準備建造的地面光學天文望遠鏡,其主鏡直徑為39.3米,由798個六角形小鏡片拼接而成,集光面積達到了978平方米,建造完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2010年4月26日,歐洲南方天文台最終選擇智利阿馬索內斯山區作為極大望遠鏡的建造地點。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國際伽瑪射線天體物理實驗室找不到黑洞合併應該產生的伽瑪射線

畫家筆下的國際伽瑪射線天體物理實驗室天文衛星
美國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縮寫 LIGO)發現由兩個黑洞合併的重力波,歐洲太空總署的國際伽瑪射線天體物理實驗室(International Gamma-Ray Astrophysics Laboratory,縮寫 INTEGRAL)天文衛星按照兩個黑洞合併的出現重力波的理論尋找,卻未見有同步出現的伽瑪射線。

美國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宣佈偵測到重力波後,通報一些在地面和在太空的天文觀測設備,尋找兩個黑洞合併,產生重力波來源的天區。當重力波來源不明確的時候,科學家希望在整個電磁頻譜進行跟進觀測工作,務求找尋有關黑洞合併的來源,為科學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按照模型預測,兩個恆星質量的黑洞合併不會產生何波長的光波,但是如果一個或兩個中子星牽渉在合併的過程,那麼應該整個電磁頻譜都會觀測到相關的特徵。

歐洲太空總署的科學家通過搜索際伽瑪射線天體物理實驗室所有可用的數據,但沒有發現與美國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檢測有關的高能量發射跡象。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國際伽瑪射線天體物理實驗室是歐洲太空總署研製的伽瑪射線天文衛星,於2002年10月17日在俄羅斯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用質子號火箭發射升空,運行在近地點9,000公里、遠地點155,00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該衛星是美國太空總署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台的繼任者,主要工作是在軟X射線波段進行巡天,並獲取伽瑪射線源的高解像度圖像。衛星上同時安裝了X射線望遠鏡和光學望遠鏡,以便對目標進行多波段聯合觀測。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接受美太空總署一千萬美元開發下一代科學教材

採用數碼科技開發新的學習體驗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近日收到美國太空總署社區科學教育任務理事會(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 Education Community)1,018萬美元(港幣7,895萬元,新台幣3.3億元,人民幣6,588萬元)的資助,開發新一代包含美國太空總署科學目錄的數碼學習體驗。

在為期五年的計劃中,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團隊將與Inspark科學網絡和通過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育探索中心合作,開發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通過數碼學習設計平台,去大規模探索未知的教育模式。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新聞公佈】

數碼(digital)台灣譯作:數位,中國大陸譯作:數字

繪製岩質行星表面顯示出一個充滿熔岩的世界

畫家筆下的軒轅增十九e 系外行星
一組由劍橋大學布萊斯·奧里佛·德莫里(Brice Olivier Demory)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根據美國太空總署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檢測了系外行星軒轅增十九e(55 Cancri e),並繪製它完整繞行其母恆星一週所呈現的變化圖譜。研究人員驚異發現這顆系外行星的兩側溫度迥異,熱的一側高達攝氏兩千五百度,而冷的一側亦有攝氏一千一百度。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林景明節譯自每日科學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本月30日出版的《自然》雜誌

軒轅增十九e(巨蟹座 55e,國際天文聯會最近將這顆系外行星命名為:Janssen)

有關恆星及系外行星中文譯名準則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

http://forum.hkas.org.hk/thread-9110-1-1.html

天文學家確定銀河系內可能是最年輕的超新星遺骸

銀河系超新星遺骸 G1.9+0.3
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太空總署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於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卡爾央斯基甚大天線陣(Karl G. Jansky Very Large Array)獲取的觀測數據,確定了銀河系內可能是最年輕的超新星遺骸G1.9+0.3。他們使用一項新技術,也能用來理解其他Ia型超新星,天文學家可以利用這類恆星計算宇宙的膨脹速率。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林景明節譯自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網頁】

日本計劃在太空培養肝臟細胞源

送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上太空試驗的工作流程
日本研究人員計劃於2018年將初期肝臟組織肝芽送上國際太空站,希望利用太空微重力環境培育出能用於移植的肝臟組織。

橫濱市立大學研究人員已成功利用人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縮寫 iPS)培育出了初期肝臟組織肝芽,但由於受到地球重力的影響,培育出的肝芽難以立體成型,很難得到大小可用於移植的肝臟組織。

研究人員把目光投向太空。他們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合作,計劃於2018年將0.2毫米大小的肝芽送上國際太空站,在日本希望號實驗艙中培養觀察。如果肝芽能在微重力環境下長大成型,可能將其運回地球並進行動物移植實驗。

研究人員希望利用太空微重力環境研發人工培育臟器的新技術,為將來在地面培育可用於移植的髒器提供參考。研究負責人谷口英樹教授表示,希望這項計劃成為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培育複雜臟器的第一步。

【圖:橫濱市立大學;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