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刻卜勒太空望遠鏡確定第三大未命名矮行星的大小

2007OR10和其它矮行星比較
編號225088小行星(臨時編號 2007 OR10)是一顆非常大的海王星以外天體,也是目前太陽系最大的未命名天體。雖然國際天文學聯會未正式認認為矮行星,但大部分天文學家認為它很有可能是顆矮行星。原先估計,它比妊神星(Haumea)更小,但刻卜勒太空望遠鏡測量得到它的直徑是1,535公里,比呈現橢圓形的妊神星(1,920 x 990公里)更大,只是比直徑2,326公里的䦧神星(Eris)小。

2007 OR10的光譜顯示這顆矮行星上有水冰和甲烷的存在,因此與創神星(Quaoar)的狀況類似。在2007 OR10和創神星表面發現紅色的甲烷霜暗示了這兩顆小天體存在正逐漸散逸入太空中的稀薄甲烷大氣層。雖然2007 OR10比創神星接近太陽,因此應會有較高的表面溫度令到甲烷蒸發進入太空,它擁有較大的質量,相信可能保存有大氣層。2007 OR10的表面也發現水冰,表示它在早期歷史中有冰火山存在。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及維基百科網頁】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ucT3dBcGrk

國家天文台研究人員發現磁重聯精細結構及演化

爆發暗條和冕環之間磁重聯發生過程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李樂平副研究員領導的一隊國際研究小組,在磁重聯(magnetic reconnection)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首次對發生在太陽暗條和冕環之間的磁重聯過程中的精細結構和詳細演化進行了直接的觀測研究。

磁重聯,是方向相反的磁力線相互靠近、斷開再重新連接的現象。它在無垠宇宙中所有磁化等離子體系統(如日冕、恆星冕、行星磁層、磁星、吸積盤和等離子體實驗室等)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磁能爆炸式釋放(如大耀斑的能量約為10^25焦耳,相當於約上百億顆百萬噸級氫彈同時爆炸所釋放的總能量)轉化為其它形式能量(如熱能和動能等)的基本物理過程。在天體物理研究中,它常被用來解釋多種天文現象(如太陽耀斑、暗條爆發和伽馬暴等),但直接觀測磁重聯過程極其困難。

通過分析太陽動力學天文台和日地關係天文台兩顆衛星的觀測數據,李樂平等人發現當爆發暗條碰到冕環時,它們相互作用,構成了典型的X型重聯結構。在它們的交界處,超過十組的電流片依次形成,長度約為二萬六千公里,寬度約為九百公里,持續約十分鐘,最高溫度可達七百萬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一千倍)以上。在電流片中,有明亮的等離子體團出現,並沿著電流片向兩邊傳播。電流片逐漸彌散並消失,爆發暗條從(消失的)電流片處斷開,再與相互作用的冕環重新連接到一起,最終形成新的暗條。

如此明確和精細的觀測結果再現了三維磁重聯理論所預言的連續磁重聯過程,證實了三維磁重聯理論。磁重聯過程中精細結構及其演化的發現進而將推動三維磁重聯理論在耗散區演化和磁能釋放等方面的研究。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刻卜勒太空望遠鏡延展任務再發現多1284顆新系外行星

刻卜勒太空望遠鏡利用凌日法發現系外行星
美國太空總署今日香港時間凌晨一時,在記者視像會議上宣佈,刻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延展任務(K2),利用掩星的凌日法發現的新目標星體之中,再證實多1,284顆是新系外行星,另外有428顆介定是假陽性(false positive),令科學家相信當發現更多位於適居帶的行星,更有機會發掘和地球相同條件的行星。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新聞公報】研究結果刊登在昨日出版的《天體物理》期刊

天龍號太空船明晚離開國際太空站返回地球

天龍號太空船現時停泊在國際太空站
天龍太空船攜帶3.2公噸補給物品,為國際太空站進行補給任務完成。按照計劃明晚香港時間21時18分離開國際太空站,後日凌晨香港時間2時55分返回大氣層,降落在太平洋無人區域。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少年通過研究星座發現一個隱藏在墨西哥叢林被遺忘的瑪雅市集

威廉·嘉道利和他的瑪雅城市研究
一名居住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十五歲少年威廉·嘉道利(William Gadoury),通過研究星座,發現一個隱藏在墨西哥叢林被遺忘的瑪雅市集。

嘉道利自小對瑪雅文明有興趣,他從二十二個在谷歌星空的瑪雅星座,發現星圖上星座的星星,每一個的形狀相對應117個瑪雅市集。這最科學家從未發現星星和瑪雅市集的位置之間的這一種關係。

嘉道利通過對比第二十三個瑪雅星座的星圖和衛星照片,明確指出一個可能被遺忘的瑪雅市集。他在墨西哥尤卡坦森林(Yucatan jungle)一處他命名為卡佳(K'aak Chi,法文火囗的意思)的地方,看起來好像有一個金字塔和三十棟房屋。如果證實發現是真確,這將是第五個最大的瑪雅市集。

【圖、文:節譯自蒙特利爾期刊網頁】

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即將啟用

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近照
位於貴州平塘克度鎮的中國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直至5月7日,反射面板安裝進入完成及清理階段。整個項目預計本月底完成施工,交付有關機構使用。

中國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2011年3月正式開工,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口徑最大、最具威力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擁有約三十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與德國波恩一百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高約十倍。

總面積達二十五萬平方米的反射面看起來像一口超級大鍋。它最大的特點是索網結構可以隨著天體的移動自動變化,帶動索網上活動的4,450個反射面板產生變化,足以觀測到任意方向的天體。正因為如此,4,450個反射面每一個都可以進行對焦,靈敏度可以達到美國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的兩倍。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今晚水星凌日有網上直播

2006年水星凌日過程合成照片
今晚水星凌日,全部經過時間由19時12分開始,至明日香港時間2時42分終止,歷經7小時又30分鐘。網上直播包括:

Sky and telescope

http://livestream.com/skyandtelescope/mercury

Slooh

https://youtu.be/rJwEIAN7UEQ

此外美國太空總署亦有衛星(太陽動力學天文台)追蹤今次的凌日現象

【圖:互聯網】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美國太空總署有關今次水星凌日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EkkCaBTgZ8

研究指人類並非宇宙中唯一的文明

德雷克方程計算智慧生命出現的機會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亞當·弗蘭克(Adam Frank)左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宇宙中只存在唯一的一個有智慧的文明社會可能性極其微小。研究結果顯示,只有一顆位於適居帶的行星上,進化出先進文明的可能性極微。要得出人類是宇宙中唯一智慧文明的結論,只有一顆宜居行星,進化出高等生命的可能性必須低於百兆分之一,才有可能。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刻卜勒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大約五分之一的恆星,行星系統中有行星位於適居帶之中,在適居帶中的行星表面溫度一般較為適合生命生存。這就意味著先進的文明​​很有可能在我們出現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圖:羅徹斯特大學;文:節譯自天文生物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少年太空人體驗營」接受報名

少年太空人體驗營學員參觀射電望遠鏡
第八屆「少年太空人體驗營」即日至五月三十一日,接受全港中學提名學生參加。入選學員於暑假到內地參與一系列航天訓練活動,學習太空科學和航天科技知識,加深他們對中國航天事業的了解。

今屆體驗營為期八日,於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五日舉行。學員將參觀主要航天設施如北京航天城、國家天文台密雲觀測站和興隆觀測站,深入了解中國的航天科技發展,以及射電和光學天文學。

除參觀外,學員更可與航天專家和航天員會面,參與太空科學和航天科技講座,以及體驗航天員的訓練課程,包括「穿脫航天服」、「太空廚房」、「心理訓練」、「逃逸救生訓練」和「血液重新分布訓練」等。完成課程後,學員將會參加課程考試和獲頒證書。

體驗營名額三十名。參加者須為十二歲或以上、於二○一五/二○一六學年的中二至中六全日制學生,並須由學校提名參加,每間中學最多可提名兩名學生。參加者須經三輪甄選,包括天文和太空科學問答比賽、為期三天的營前集訓,以及面試,表現優異的才可獲選參加體驗營。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香港政府新聞公報】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