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美國海軍天文台發佈新星表

美國海軍天文台標誌
今年4月16日,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美國海軍天文台(United States Naval Observatory)發佈了一個超過112,000顆恆星的距離的星表–美國海軍天文台視差星表(USNO Parallax Catalog)。這是該台利用自動天體測量望遠鏡(Robotic Astrometric Telescope)進行量度後製作的星表,這是自1997年歐洲太空總署發佈依巴谷星表以來最大的同類星表。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美國海軍天文台網頁】

天文學家檢測並確認迄今最暗淡的早期宇宙星系

MACS2129.4-0741星系團背後的早期宇宙星系
一組由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馬魯薩·布拉達克(Marusa Bradac)教授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團隊,藉助凱克望遠鏡,利用引力透鏡法,發現位於星系團MACS2129.4-0741後的迄今最暗淡的早期宇宙星系,誕生於130億年前,緊鄰宇宙大爆炸發生的時間。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凱克天文台網頁新聞公佈】研究論文發表於本月18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通訊》

歐洲太空總署發佈羅塞塔號太空船近距離拍攝彗星照片

近距離拍攝彗星的照片
隨著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遠離太陽,不再受到彗核噴射出來的麈埃粒子的危害。歐洲太空總署的羅塞塔號太空船可以再度進行近距離觀察彗星的表面情況。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太空船更改接近圓形的飛行軌道,改為俯衝式,以便太空船可以更接彗星表面,以便比較彗星過近日點前和過近日點後的分別。

歐洲太空總署昨日發佈了羅塞塔太空船在5月11日,距離彗星表面9.9公里,使用窄角度相機,拍攝的彗核照片。照片解像度是每個像素0.16米。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天文學家從刻卜勒223恆星的行星系統找尋行星遷移的線索

兩位刻卜勒-233恆星的行星系統研究學者
刻卜勒-223恆星系統的四顆系外行星似乎和我們今日的太陽系行星沒有什麼共同之處,但是,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兩位天文學及天體物理學研究生,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的刻卜勒太空望遠鏡數據,在一項行星形成的研究中發現,在遙遠的過去,兩個行星系統可能有共同的特性。刻卜勒-223的行星軌道上,幾顆相當於太陽系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系外行星,可能在我們的太陽系歷史早期,已經遷移到它環繞母星的目前位置。

該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肖恩·米爾斯(Sean Mills)表示, 研究團隊的主要工作是測試一顆和我們太陽系不相同的恆星,它的行星形成過程模型,因為這四顆比地球巨大的氣體行星,非常靠近它們的母星,令到科學家對於這些行星形成的過程有很大的爭議。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TFHNVfwY

恆星演化奧秘趨於神秘

船底座星雲
一個由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澳天文台更進新技術的望遠鏡,意外發現天蠍座M4球狀星團中一大批氦燃燒的恆星過早地死亡,大大挑戰了現今就行的恆星演化理論,給恆星演化奧秘又籠罩了一層迷霧。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5月18日出版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發現海王星光環的法國天文學家病逝

法國天體物理學家安德烈·拜希
其中一位發現海王星光環的法國天體物理學家安德烈·拜希(André Brahic)於15日上午在巴黎,因癌症去世,享年73歲。

海王星光環在1984年,由當時任巴黎天文台的拜希和托洛洛山美洲際天文台(Cerro Tololo Inter-American Observatory)的威廉·哈伯德(William Hubbard)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智利拉西拉天文台設備,成功觀測到海王星光環的存在。為記念他的成就,將1990年發現,編號3488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圖、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海王星環總共包含五個主要的行星環,組成物質非常黑暗,類似於天王星環,環裡的灰塵比例較高。這五個環後來分別以對發現海王星作出重大貢獻的五個人命名。他們分別是伽勒(Galle)、勒維耶(Le Verrier)、拉塞爾(Lassell)、阿拉戈(Arago)和亞當斯(Adams)。亞當斯環又分為五個環弧,分別命名為博愛、平等一號、和平等二號、自由和勇氣。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冰彗星環繞類太陽恆星跡象

畫家筆下的環繞HD 181327的塵埃環帶
一組以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博士生塞巴斯蒂安·馬里諾(Sebastian Marino)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射電陣列的數據,偵測到一顆位於繪架座距離地球地球一百六十光年,比太陽稍大三成的HD 181327恆星。這顆恆星只有二千三百萬歲,比我們的太陽年輕得多,它的週圍環繞有一圈擁有非常低含量的一氧化碳氣體。在我們的太陽系之中,只有彗星擁有這樣含量的一氧化碳,這個發現或能為太陽系的發展提供新見解。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已經被《皇家天文學會月刊》接納,稍後刊登。

中國科學家利用二維全球混合模擬的方法證實磁尾偶極化區域阿爾文波的離子加熱

磁場以及地向離子流的時空演化圖
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所地磁與空間物理研究室郭志芳博士及其導師杜愛民研究員等基於觀測證據,結合對理論知識的的認識,利用二維全球混合模擬的方法,通過對近地磁尾磁場結構與離子動力學的研究,證實了磁尾偶極化區域內阿爾文波(Alfvén wave)可對地向離子束進行散射加熱,且散射主要集中在垂直磁場方向,以至進一步形成了離子溫度各向異性現象。其支持的論據有:(1)快速地向流域近地強偶極場與背景等離子體相互作用,偶極化逐漸形成並隨著時間尾向運動,由於離子束不穩定性的激發阿爾文波;(2)阿爾文波進一步散射加熱地向離子束,形成離子溫度各向異性。

研究提出,近地磁尾低緯度偶極化區域激發的阿爾文波與高速地向離子束相互作用,散射加熱該離子束,進一步激發了該區域離子溫度各向異性。他們認為這樣的一個演化過程,可解釋觀測上偶極化區域內的波動與離子溫度各向異性存在緊密的聯繫,為近地磁尾偶極化區域的離子溫度各向異性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激發機制。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阿爾文波,又稱剪切阿爾文波,是等離子體中的一種沿磁場方向傳播的波,這種波的頻率遠低於等離子體的迴旋頻率,是一種線偏振的低頻橫波。處在磁場中的導電流體在垂直於磁場的方向上受到局部擾動時,沿着磁感線方向的磁張力提供恢復力,就會激發阿爾文波。阿爾文波是由瑞典物理學家漢尼斯·阿爾文(Hannes Alfvén)首先預言的,因此得名。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印度計劃六月試射首架自製太空穿梭機

畫家筆下的印度太空穿梭機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預計在下月雨季來臨前,發射自製的「示範用途的可重複使用飛行器」(Reusable Launch Vehicle—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rogramme,簡稱 RLV–TD,相當於美國的太空穿梭機)升空,造價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穿梭機的十分之一。
  
印度從2001年提出自製太空穿梭機計劃後,印度太空研究組織就不斷展開研究和技術驗證,最後製造出形狀類似美國X-37試驗性的太空穿梭機。
  
這架太空穿梭機近日在印度東南部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斯利哈里柯塔島(Sriharikota)最後調較,等候倒數計時發射升空。如果順利,這艘太空穿梭機將會在雨季來臨之前發射升空,也是印度太空研究組織首次發射太空穿梭機升空。
  
印度這艘RLV-TD是印度阿凡達(Avatar)太空穿梭機計劃的縮小版本,是最終版本的六分之一,主要用來進行技術驗證。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的工程師希望太空穿梭機能重複使用十次,有效降低將人造衛星送入太空軌道的成本,如果成功,預計可將發射衛星等載重物體成本降到每公斤二千美元。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美國太空總署計劃資助八大新創意項目

美國太空總署署創新先進概念網頁上的圖案
美國太空總署近日看中了八項技術方案並打算進行投資,這些創意包括讓太空人在長期太空探索中進入深度睡眠、等離子動力推進系統,以及有望改變未來太空探索面貌,並顯著改進現有航天系統建造和操作方法的項目。

八個入選今年的創意項目具體包括:SpaceWorks工程公司,由約翰·布拉德福(John Bradford)提出的「將人送往火星途中能促進睡眠的轉移居住艙」;甘迺迪太空中心羅拔·揚奎斯特(Robert Youngquist)提出的「低溫表面選擇」;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菲臘·羅賓(Philip Lubin)提出的「用於星際研究的直接能量」;密蘇里大學羅拉分校約書亞·諾維(Joshua Rovey)提出的「等離子動力推進實驗演示和系統分析」;美國佛羅里達安柏瑞德航空大學威廉·英格布魯(William Engblom)提出的「新型大氣衛星概念飛行示範」;西北大學梅爾維爾·厄爾默(Melville Ulmer)提出的「使用可重構元素建成的精確的超大反射望遠鏡」;位於華盛頓雷蒙德的MSNW公司戴維·柯特利(David Kirtley)提出的「用於載人任務和行星深空軌道器的磁罩大氣捕獲技術」;德克薩斯工程實驗室羅拔·思格頓(Robert Skelton)提出的「在太空建造低重力可擴充居住艙的拉伸方法」。

上述項目已經入選美國太空總署創新先進概念( NASA Innovative Advanced Concepts,簡稱 NIAC)第二期項目,太空總署將為入選創意項目提供五十萬美元的獎金,作為兩年的研究資金。 NIAC項目由太空總署的太空技術任務理事會( Space Technology Mission Directorate,簡稱 STMD)資助,STMD的成立初衷是投資當今行業所不能解決的大膽、廣泛適用的顛覆性技術。

美國太空總署通過同行評議對參選項目的創新性和技術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最終選出上述項目。不過,所有項目目前仍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大多數項目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概念成熟以及技術發展,然後才能用於美國太空總署的探測任務之中。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