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天文學家探測到宇宙最古老的氧元素

畫家筆下SXDF-NB1006-2星系檢測出氧氣
由日本大阪產業大學的井上昭雄副教授、東京大學田村陽一助教和日本國立天文台松尾宏副教授組成的研究小組,使用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射電望遠鏡,首次在距離131億光年,編號SXDF-NB1006-2星系中,偵測到電離氧氣元素。這是觀測歷史中發現最古老的氧元素。

電離氧氣被認為是由大量年輕大質量恆星形成,這項發現將會是探索神秘的「宇宙再電離」時期一個重要的線索。宇宙大爆炸後,物質粒子全部以高溫離子形態存在,但隨著宇宙不斷膨脹和冷卻,質子和電子會結合形成不帶電的氫原子,宇宙由此進入平靜的“黑暗時期”。之後,宇宙再次發生電離,合成氧和碳等重元素,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宇宙。但再電離是怎麼發生的,一直沒有明確答案。在這個神秘的闡發的氧氣將有望發揮重要的作用。

【圖、文:節譯自日本國立天文台新聞公佈】

俄羅斯聯盟號太空船安全返回地球

工作人員將太空人扶出聯盟號返回艙後合照
俄羅斯聯盟TMA-19M號太空船香港時間17時15分晚在哈薩克斯坦傑茲卡茲甘(Zhezkazgan)市西南150公里地區安全著陸。跟隨太空船返回地球的三位太空人的身體狀況良好。

為保證聯盟TMA-19M號太空船返回艙在著陸時的安全,俄羅斯安排大約200名官兵、14架米-8直升機、3架安-12和安-26飛機以及6輛水陸兩用運輸汽車在現場戒備。

【圖:互聯網;文:節譯自俄羅斯新聞報導】

海南文昌航天科普館將於長征七號發射翌日開館

工人正在搬運剛剛運到的航天主題展品
海南文昌航天科普館將於長征七號發射翌日開館,航天科普館總建築面積約為一萬多平方米,是展示航天文化、歷史事蹟、紀念珍藏的綜合性主題展館。展示內容以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為主線,通過翔實珍貴的歷史資料和豐富的實物與模型,以多元化的展示手段展示中國航天事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館內展出的實物與模型有:東方紅一號衛星、航天飛機、月球車、月球登陸器、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對接、嫦娥三號、GZ火箭系列、宇航員訓練服、錢學森銅像、航天載人工程搭載物等。航天科普館每年還將組織開展國際少年兒童航空繪畫比賽、航空科技夏令營、科普知識講座等活動。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著名行星天文学家王思潮先生今早病逝

王思潮先生
紫金山天文台著名行星天文學家王思潮先生,因突發性腦溢血醫治無效,於今天上午11時33分去世。

王思潮,廣東潮安人,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UFO專家、行星天文學家。 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天體物理系,隨即開始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1970年開始展開隕石研究,進行了七次隕石的科學考察,收集到珍貴的寧強碳質球粒隕石。 1987年至1988年應邀赴美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合作研究。

他1971年開始開展中國不明飛行物和地外文明的研究, 對中國出現的螺旋狀、扇狀、光團狀UFO等八類不同類型 UFO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在世界上對UFO進行定量的科學分析,他的五篇論文已先後在2005年世界UFO大會和2007年上海UFO科學論壇會上發表。 2009年5月在中國國家天文雜誌發表《開普勒望遠鏡升空隨想錄》, 闡述探索UFO對探索地外文明的意義。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百度百科;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地球忠實夥伴的小行星

2016 HO3小行星有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奇特的小行星,它圍繞太陽運作時,保持與地球一定的距離,成為地球的一個忠實夥伴。這顆小行星已經環繞地球飛行幾十年,在今後數百年仍然會伴隨地球運行。

這顆臨時編號2016 H03的小行星,除了環繞太陽公轉外,似乎也環繞地球旋轉,由於小行星的軌道距離地球太遠,只能視作一顆近地伴侶的天體,或者是至今發現最穩定的準衛星。

美國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中心主任保羅祖達士(Paul Chodas)表示, 另外一顆編號2003 YN107的小行星,十年前也跟隨了一段類似的軌道模式環繞太陽和地球運行,但後來離開了,今次發現這顆小行星軌道更鎖定在地球範圍。根據計算數據顯示,它會停留在這個軌道上幾百年。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bAnVU4rmY

聯盟號載人太空船脫離太空站明日返回地球

聯盟號太空船回程著陸過程圖
俄羅斯聯盟號TMA-19M載人太空船,明日脫離國際太空站。搭載三位太空人返回地球,預計明日下午香港時間17時14分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著陸。

三位太空人是美國的提摩太·高柏拉(Timothy Kopra),歐洲太空總署的英國太空人添·皮克(Tim Peake)和俄羅斯宇航員尤里·馬連琴科(Yuri Malenchenko)

【圖、文:節譯自俄羅斯太空網頁】

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檢測到第二對黑洞碰撞的重力波

兩個黑洞合併產生的重力波向外紋波示意圖
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簡稱 LIGO)和室女座干涉儀(Virgo Interferometer)重力波探測國際科學合作計劃團隊,今日香港時間凌晨在美國聖地牙哥第228屆美國天文學會期間舉行新聞發佈會,公報他們再次探測到重力波訊號的消息。

第二次探測到的重力波訊號是在2015年12月26日,香港時間11時38分53秒探測到。接收到的訊號來自十四億年前,兩個質量分別為是太陽質量14.2和7.5倍的黑洞,它們以接近光速的一半速度,互相旋轉了大約五十五次,然後合併。之後形成了一個20.8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表示有0.9個太陽質量的物質,以重力波的形式釋放出去。

再次探測到重力波訊號的存在,證明重力波並非罕見,相信未來還將有更多探測結果出現。

【圖、文:節譯自麻省理工學院新聞公佈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重力波」中國大陸譯作:引力波
「激光」台灣譯作:雷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wlfcljx9Q

科學家再次成功探測重力波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黎冠峰教授參與其中

黎冠峰教授在路易斯安那州列文斯頓的控制室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最近成為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簡稱 LIGO)科學合作組的香港合作院校,由中大物理系研究助理教授黎冠峰教授領導唯一來自香港院校的研究人員,參與探測重力波的研究工作。

黎冠峰教授表示︰「探測到重力波並不是一生只經歷一次的事情,相反,物理學家可望未來經常探測到重力波,我感到很高興。中大於今年3月與LIGO科學合作組正式合作,讓我們能與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一同進行重力波物理研究的工作,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突破性的發現。」

中大與LIGO科學合作組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正式成為LIGO首個香港合作院校。作為LIGO的成員,中大的研究人員不但可以取得LIGO探測器及室女座探測器的數據,與合作組中其他成員機構作學術交流,更可委派研究人員前往探測器參與培訓及操作。

【圖、文:節錄自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公佈】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獵鷹九號火箭降落海面回收時燃燒解體

獵鷹九號火箭降落海上回收台時迅速燃燒解體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昨晚香港時間22時29分,利用獵鷹九號火箭,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空軍基地,發射EUTELSAT 117 West B和ABS-2A兩顆通訊衛星升空之後,再次把火箭降落在大西洋中一艘由平底駁船改裝,名為「當然我依然愛你」的火箭回收降落台。兩顆衛星順利送上地球同步順利軌道,雖然火箭似乎能夠垂直降落到海上回收降落台,但是火箭的火焰並沒有正常熄滅,而是迅速燃燒解體。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正在調查出事的原因,初步估計是因為回收時推動力過低,推動力不足意味著火箭接觸回收平台比預期早,因而引致失控解體。

【圖: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天文學家計算發現人類要接收外星人訊號需時至少一千五百年

接收外太空無線電訊號的射電望遠鏡
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天文學家計算發現,如果人類向太空發送的訊號不能覆蓋到半個銀河系,就不可能接收到外星人的訊號。到目前為止,人類的無線電通訊只能傳送到八十光年的區域,只是抵達8,531顆恆星,而其中只有3,555顆已知類似地球的行星,總數不到銀河系二千億顆星體的百分之一。因此,如果要接收外星人訊號,至少要一千五百年之後。

這項發現,雖然令到渴望接觸外星文明的人感到失望,但卻同樣道理,外星生命亦需要類似的時間才會發現地球的存在,令到擔心外星人發現地球之後會侵略甚至殖民地球的人鬆了一口氣。

同時研究人員以「平庸原理(Mediocrity Principle )」作為結論,指出地球在宇宙眾多的星體之中不具備任何獨特的地位,也並非唯一有進化了生命的星球,故此外星人不會特地造訪地球。亦有其他研究者認為,很多星球可能曾經存在適合生命進化的條件,但是後來因為太冷或者太熱,曾經存在過的外星人早就已經絕種了。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