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全球第二大隕石在阿根廷出土

隕石出土情況
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北1,085公里的小鎮岡塞多(Gancedo)出土,一班科學家在9月10日發現一塊隕石,隕石重約30.8公噸,僅次於1920年,在納米比亞(Namibia)發現,重60公噸的霍巴隕石(Hoba meteorite),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隕石,估計是大約四千年前墜落當地。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歐洲太空發佈首批蓋亞巡天數據

根據蓋亞觀測數據繪製的高分辨率宇宙圖景
歐洲太空總署蓋亞(Gaia)任務小組發佈蓋亞天文衛星的第一批數據(GAIA DR1)。在新聞發佈會上,任務小組展示了該衛星的科學數據和最新科學成果,特別強調了使用這一次發佈的數據可以進行的科學研究內容。蓋亞天文衛星的第一批數據發佈,標誌著一個天文學研究和天文大數據新時代的到來。中國虛擬天​​文台已對GAIA DR1數據進行鏡像,並完成了其與郭守敬望遠鏡數據的交叉認證工作。

蓋亞天文衛星在2013年12月19日發射升空,是歐洲太空總署為進行太空探測設計的太空望遠鏡。蓋亞探測的主要任務是觀測十億個天體目標,記錄它們的位置、距離、運動和其他物理特徵,建立有史以來最大的立體星表。它能夠觀測到十分暗淡的天體(極限星等為20等),包括恆星、超新星、類星體、小型行星系統、褐矮星,以至小行星、彗星等。蓋亞項目計劃在五年的時間內,對每一個目標天體進行七十次的掃描觀測,並研究它們的精確運動。

GAIA DR1中,包含了在過去的一千天的時間內觀測的超過十億個恆星的數據。蓋亞天文衛星內有兩枝望遠鏡,裝備有106塊CCD組成的成像儀器,可以在一天的時間內對五千萬個天體目標進行巡天觀測。它每天能夠記錄五億個數據點。這一次,四百五十位來自歐洲二十五個國家的研究人員使用蓋亞天文衛星的觀測數據,整理出了11.5億顆恆星的位置信息,並記錄了其中二百萬顆恆星相對於太陽的運動速度和距離信息。

【圖:歐洲太空總署;文:節錄自中國虛擬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貴州五百米射電望遠鏡九月廿五日啟用當地興建旅遊設施配合

貴州平塘縣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貴州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 FAST)完功,將於9月25日正式啟用,屆時將向全世界開放。當地政府現在加緊興建國際射電天文科學、旅遊文化園等的配套設施,令平塘縣成為天文科學旅遊、地質探秘旅遊目的地和國際天文學術中心。望遠鏡的觀景台建築物的結構已經完工,現時進入綠化裝飾階段,望遠鏡正式開幕後就可以投入服務。

啟用當日,國際組織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的總幹事戴蒙德、諾貝爾獎得主泰勒及其他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將會見證中國的觀天巨眼啟用。

【圖:互聯網;文:節譯自貴州政府網頁新聞報導;新聞資訊由劉柱光提供】

天宮二號上的太空冷凍原子鐘為群星校時

天宮二號上放置的太空冷凍原子鐘
昨晚發射升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有一台太空冷原子鐘。它是目前在太空運行精度最高的原子鐘。有了它就能對其它衛星上的原子鐘進行無干擾的時間訊號傳遞和校準。

太空冷原子鐘的超高精度太約每三千萬年誤差只有一秒,它的功能可以將目前人類在太空中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一至兩個數量級。中國現在的太空冷原子鐘是把鐳射冷卻原子技術和太空微重力環境結合起來的產物,因為在未來的太空科學實驗和工程應用中對超高精度時間基準的需求會越來越顯著。

隨著天宮二號升空,太空冷原子鐘將開展一系列首次在太空中進行的先進科學實驗,包括:激光連續穩頻輸出、鐳射冷卻原子、冷原子慢速拋射、冷原子與微波相互作用、冷原子鐘閉環運行等。除此之外,太空冷原子鐘實驗項目的成功,還將為太空超冷原子物理、太空冷原子干涉儀、太空冷原子陀螺儀等應用奠定技術基礎並且在深空探測、重力紅移、重力波探測、基本物理常數測量等一系列重大技術和基礎科學發展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太空冷原子鐘實驗系統首席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育竹表示:太空冷原子鐘實驗是中國原子鐘研究發展中的重要一步、 中國擁有一台非常優越的冷原子鐘、冷原子物理研究隊伍、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我們會看到更多、突破極限的創新成果不斷誕生。

【圖、文:節錄自科學網;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員給出一顆X射線雙星中的中子星半徑下限

中子星質量與半徑下限關係圖
中子星是除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星體。 當大品質恆星在演化晚期,以超新星爆炸的形式告別世界,殘餘的核心不斷塌縮,使得最後電子被壓縮進原子核,與質子中和成中子,使原子僅由中子構成,整顆星也因此被稱為中子星。 中子星內超緻密物質的物態究竟如何,這是天體物理學家和核子物理學家共同關注的問題,但地球上無法通過實驗研究和解決。 過去幾十年來,科學家已經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論和模型,這些理論預言通常體現為不同的中子星品質-半徑關係,期待著天文觀測的鑒別。 上海天文台天體物理研究室的余文飛研究員帶領的高能觀測團隊提出了利用毫赫茲准週期振盪給出中子星半徑下限的方法,並首次應用該方法給出一個中子星小品質X射線雙星4U1636-53中的中子星半徑大於十一公里的限制。 該工作為將來使用下一代X射線時變觀測衛星測量更加緊致的中子星半徑開闢了新視角。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網頁;新聞資訊由林景明提供】該論文已獲得《天體物理學報》接納發表。

明日凌晨香港出現半影月食

半影月食情況
香港明日凌晨香港出現半影月食,香港看見整個過程。

本次半影月食自0時53分半影食始、2時54分半影食甚、4時56分半影食終。全部過程歷經4小時又3分鐘。最大半影食分預測為 0.909(Danjon: 0.908),視乎地球的大氣情況,亦有可能是一次食分極小的月偏食(Chauvenet: 0.933)。

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

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發射情況
中國「天宮二號」太空實驗今日晚上10時4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大約九分鐘後,天宮二號成功與火箭分離,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天宮二號」搭載了十四個太空科學實驗項目,包括:太空冷原子鐘、伽瑪射線暴偏振探測儀器。並且能夠在太空直接進行燃料補給的太空實驗室。

按照計劃為10月中升空的神舟11號載人太空船交會對接作準備,預計神舟11號將搭載兩名太空人,逗留在「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生活三十日。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冥衛一北極有一個暗紅色區域成因與冥王星有關

新視野號拍攝冥衛一的照片
冥衛一的北極有一暗紅色區域,天文學家推測冥王星大氣層中的甲烷散逸後被冥衛一俘獲,圈在其北極地區,並逐漸轉化為紅色物質,但是並無定量模型支持這一解釋。

2015年7月14日,美國太空總署新視野號太空船飛越冥王星系統。根據其所拍攝的冥衛一南半球被冥王星的輝光照亮的圖像,以及北半球的一些圖像,美國亞利桑那州羅威爾天文台(Lowell)天文學家格蘭迪(Will Grundy)博士研究團隊對冰蓋的演化情況建立模型,判斷冥衛一北極周邊條件是否支持捕捉並處理甲烷氣體。

冥衛一對冥王星軌道面的傾角高達119度,加上自轉週期等因素,一極入冬後將進入漫長寒冷的極夜。根據研究者的計算,冥衛一的北極經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黑暗又漫長的寒冬,直到1989年才得以重見天日。根據研究者建立的熱物理模型,在此期間,冥衛一北極的溫度低到足以圈閉從冥王星大氣層中逃逸的甲烷,形成0.3微米厚的一層甲烷冰。一部分甲烷以及其他有機小分子由於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轉化成不那麼容易揮發的託林(Tholin);一類在冰行星上常見的,由甲烷、乙烷等有機分子形成的共聚物,通常為紅棕色,也就是極冠暗紅色的來源。

當漫長的冬季結束後,北極重見天日,溫度升高,甲烷迅速散逸。但託林由於揮發性較低而留在原處,逐漸積累加厚,緯度越高,積累得也越多。研究者認為,如果一個冬季積累的託林經過一輪季節更迭能保留五成,經過十億地球年,一極能積累厚度為三十厘米左右的一層託林。研究者還觀察了南半球的反照率,發現有類似的依緯度產生的變化,與研究者的假設一致。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自然科研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科學家利用刻卜勒星震數據校正恆星表面重力數據

光譜學表面重力與星震學的差異(左:巨星,右:矮星)
恆星表面重力(log g)是恆星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參數,但是相對於恆星的其他基本參數,例如有效溫度、金屬豐度而言,目前基於中低分辨率的光譜數據得到的log g精度還有待提高。刻卜勒(Kepler )衛星項目在運行期間獲得了固定天區中一大批恆星的精確星震學參數。

中國國家天文台王靚博士等人將刻卜勒星震學數據與郭守敬望遠鏡得到的光譜學參數(有效溫度、金屬豐度)結合起來,利用貝葉斯方法測定了數千顆恆星的精確物理參數,顯著改善了恆星表面重力的精度。通過比較光譜學和星震學得到的參數,有力地證明了郭守敬望遠鏡在恆星有效溫度和金屬豐度的測定上達到了很高的精度;同時發現對於表面重力,光譜學結果與星震學結果的差異相對於有效溫度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王靚等人據此分別對巨星和矮星建立了相應的改正關係。經計算表明,對於一顆典型的有效溫度為4000K 的K 型巨星,將郭守敬望遠鏡數據應用此關係可以改正最多高達三倍的表面重力系統誤差,以及高達58% 的半徑誤差和距離誤差。因此該研究對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精確測定大樣本恆星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和運動速度,以及據此開展的銀河系結構和動力學研究來說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該研究工作還表明,基於星震學參數和測光方法得到的有效溫度來測定恆星質量的方法存在缺陷,而恆星質量直接影響了帶有行星的系統中行星質量的測定。本項研究中的樣本包括十五顆已經確認存在行星的恆星和二十二 顆可能帶有行星的恆星。將星震學與光譜學結合起來,可以令兩種方法的優勢互補,並可以在恆星參數測定方面發揮出巨大的應用潛能。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天宮二號明晚發射各系統狀態良好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控制室
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計劃將於明日(9月15日)晚上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昨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射、測控、通訊等多個系統,連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等多個部門舉行了全區綜合演練,對所有參試設備的狀態進行檢驗。

演練從上午8時半開始,除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外,包括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分佈在國內的多個測量點位等多個單位也參與了這次全區合練。合練模擬火箭發射前三小時到器箭分離、天宮二號太陽能翻板展開後這一時段內的口令、通訊、測控等方面的全流程校對。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