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系外行星加速母星自轉

畫家筆下的系外行星加速母星自轉
我們知道,大質量的恆星掌控著環繞它們運行行星的軌道。但是一個大型,距離非常貼近母星的行星可以影響母星的自轉。

由普林斯頓大學卡羅央·比尼夫(Kaloyan Penev)領導的一項研究中,利用匈牙利自動望遠鏡南部凌日巡天網絡,發現一顆兩倍木星質量,半徑是木星半徑1.3倍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二千光年。編號為HATS-18b。這裡顆熱木星每0.84天繞轉母星一圈,其軌道半徑比水日距離還近二十倍,幾乎掠過母星表面。

在這種狀況下,兩者之間的潮汐作用導致母星的潮汐散逸,進而另行星軌道半徑縮小,收縮而損失的角動量沉積到母星上,從而加速母星自轉速度加快。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美國天文學會新星網頁】研究論文刊登於10月21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黑洞噴流通過驅散與加熱星際氣體影響星系中的恆星形成

星系中通過在大面積上分散和加熱大量氣體形成恆星
由卡利羅皮·達斯拉(Kalliopi Dasyra)博士領導的天體物理學家團隊,根據歐洲南方天文台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對近鄰星系IC 5063的觀測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表明黑洞噴流可以在大範圍內驅散與加熱大量的星際氣體,進而影響星系內恆星形成活動。

以前發現星系IC 5063有多股噴流,被認為與黑洞有關聯。在大約一億六千萬年前,流向黑洞的帶電粒子被補獲,束縛在磁力線中,進而成束狀被高速向外排出。這些噴流在星系內傳播的距離超過三千光年。當它經過氣體盤,與星際云碰撞的地方驅動強烈的恆星風,根據觀測結果表明這些恆星風存在了五十多萬年。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刊登於11月1日出版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

美國的太空望遠鏡瞄準隱身的棕矮星

畫家筆下新發現的棕矮星
美國太空總署首次使用史匹哲(Spitzer)太空望遠鏡和雨燕(Swift)伽瑪射線暴天文衛星聯合觀測微透鏡天文現象。遙遠的恆星,由於前景宇宙物體的重力場而變亮的特性,利用來尋找一些好像行星的低質量物體。今次觀測結果卻發現了一顆棕矮星。

棕矮星是行星和恆星之間的中間星體,它們的質量高達木星的八十倍,但是質量未足夠大,不能通過核聚變方式產生能量,形成恆星。天文學家發現,好像我們太陽質量的恆星,有少於1%的恆星系統,在距離三個天文單位內的地區(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存在棕矮星的軌道上運行。

新發現的棕矮星編號OGLE-2015-BLG-1319,是首次由兩枝太空望遠鏡合作觀察微透鏡事件發現。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日本民營企業明年初發射用乙醇燃料的低成本火箭

測試乙醇燃料發動機的情況
日本活力門公司(Livedoor)前社長堀江貴文,成立創新企業:星際技術(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計劃在2017年1月,發射由乙醇(Ethanol,俗稱火酒)燃料推動,能夠抵達太空的低成本火箭。如果試驗成功,將成為日本民營企業單獨開發的第一枝火箭。

設計的火箭全長約十米,直徑半米,採用低成本、低毒性的乙醇作為燃料。結合現有技術,將成本控制在數千萬日元(百多萬港元;近一百萬元人民幣;三百到四百萬新台幣)左右。火箭計劃在北海道大樹町發射。預計需時約四分鐘便可以到達大約一百公里高度,隨後下降,用降落傘,落入太平洋後回收。

【圖、文:節譯自星際技術新聞公佈】

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完成覆蓋全天區觀測共探測粒子十六億個

畫家筆下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在11月10日已經完成覆蓋全天區的觀測,總共探測各種粒子數據約十六億個。

「悟空」去年12月17日發射升空,是目前世界上觀測範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和粒子鑑別能力最強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它由衛星平台和四個有效載荷組成,有效載荷分別是塑閃陣列探測器、矽陣列探測器、鍺酸鉍(Bismuth Germanium Oxide,簡稱 BGO)量能器和中子探測器,共同構成一個高能粒子探測器望遠鏡。它們各司其職,又聯合執行任務,可以高精度地測量入射粒子的方向、能量和電荷。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天之文中國天文科普網頁】

今晚出現超級滿月

最大和最小滿月的關係
今晚21時52分出現的超級滿月,是今年最大的滿月,也是六十八年來最接近地球的滿月,滿月時月球距離地球356,918公里。

超級滿月看起來比平均滿月大7%。 與最小滿月相比,它看起來大14%。超級滿月也比最小滿月亮約30%,比平均滿月亮約16%。超級月亮是常見的現象,並不會引發海洋、地殼和潮汐的變化,例如地震、火山爆發。

市民觀賞超級滿月的最佳觀測時間是月出後(今晚17時42分月出),月亮在地平線上方,如果天氣允許。 在這個位置,超級滿月會比在天空中更高的時候看起來更大和更亮,因為接近地表的月亮,周圍有很多的建築物可以作為對比,讓我們具體覺得月亮很大,相反的,高掛天空的月亮,周圍沒有什麼具體讓我們覺得很大的東西當對比,因此我們無法具體感受到月亮的大小。 這種效果稱為月亮錯覺(Moon Illusion)。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預測,今日大致天晴,市民只要抬頭望向東至東南方已可觀賞月亮。

上次最接近地球的滿月是1948年1月26日15時11分(356,970公里),比這次還要遠52公里。
下次最接近地球的滿月是2034年11月26日6時32分(356,878公里),比這次還要近40公里。

【圖:互聯網】

研究人員使用新分析技術找到小獵犬二號失敗的原因

利用立體模擬技術分析小獵犬二號登陸的狀況
小獵犬二號(Beagle 2)是一艘由英國研發的登陸器,目的在於搜索火星表面的生命跡象,是歐洲太空總署2003年火星快車號任務的一部分。它從火星特快車上釋放出來後的第六天,正準備按計劃進入大氣層時,失去所有聯繫。2014年11月美國太空總署火星偵察軌道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簡稱 MRO)在火星上發現小獵犬二號火星登陸器,但不確定導致它與地球通訊聯絡失敗的原因。在2015年1月16日經多國研究人員確認,小獵犬二號其實已於2003年時成功登陸在火星表面,只是因故未能完成部署,開始運作。

現在,一個隊由德蒙特福特大學(De Montfort University)與萊斯特大學(Leicester University)組成的科學家小組,利用建造立體模擬技術,首次顯示小獵犬二號在接觸火星表面後,至少開啟了三塊,也有可能是四塊太陽能電池板。這個發現將改寫有關小獵犬二號登陸後失去聯系的科學知識,在先前,人們認為它或許只是(至少)開啟四塊太陽能電池板中的兩塊。

【圖:德蒙特福特大學;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

模擬結果得出,天線可能受到一塊無法正確展開的太陽能板,阻礙正常的通訊傳輸,證實了之前所假設的理論。

分析火星上的隕石顯示火星長期持續乾旱

火星子午線高原的維多利亞隕石坑
火星是尋找地外生命的主要目標,而生命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液態水。在最近由斯特林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環境科學與行星探索講師克里斯蒂安·斯科羅德(Christian Schröder)博士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火星上的隕石缺乏銹跡,顯示火星表面是極其乾燥,並持續了數百萬年。

斯科羅德博士利用美國太空總署機遇號(Opportunity)火星車,在火星南緯二度的子午線高原(Meridiani Planum)上,檢查一批墜落在火星上的隕石,計算火星的化學風化速率,在這種情況下,從隕石中存在的金屬鐵形成銹蝕,需要多長時間。這種化學風化過程取決於水的存在,他發現火星上至少需要十倍,甚至可能長達一萬倍的時間,才能達到與地球上最乾燥的沙漠相同的生銹水平,並指出現今極端的乾旱情況,在火星上持續了最少幾百萬年。

這個發現有助於了解火星當前情況,同時也顯示現時火星的環境,生命存活有幾困難。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全文刊登11月11日出版的《自然通訊》期刊

天文學家利用地面儀器分析來自環繞遙距恆星的系外行星的光線

用新儀器拍攝環繞HR8799恆星的系外行星
一隊由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組成的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為日本國立天文台在夏威夷的昴星團望遠鏡安裝一件新儀器,讓它容許天文學家對環繞近鄰恆星的系外行星進行直接觀測。

該儀器名為日冕高角分辨率成像光譜儀(Coronagraphic High Angular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graph,簡稱 CHARIS),由機械和航天工程教授傑米·卡斯丁(N.Jeremy Kasdin)領導的團隊設計與製造,儀器能夠分隔開來自大於木星的系外行星的反射光,然後分析光線確定關於行星大小,年齡與大氣成分等各種細節。

新儀器結合昴星團望遠鏡的自適應光學系統,變成一套具有在非常寬闊光波帶上拍攝圖像能力的非凡儀器,允許對目標星體中的任何事物進行詳細分析。用它來觀測海王星,可以拍攝它表面上的細小浮雲的變化和移動情況。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

法國研究人員提出提高平方公里陣圖像質量的新方法

用新(右圖)舊(左圖)方法處理的對比
本月10日在印度果阿(Goa)舉辦的2016平方公里陣科學大會上,與會人員討論了新的圖像處理技術,這個議題基於法國研究人員報告了他們正在研發的射電天文學新算法極其潛在的應用,令國際天文學屆耳目一新。

這些法國研究人員來自巴黎天文台(Observatoire de Pairs),里維埃拉天文台(Observatoire de la Cote d Azur),法國第十大學(University Pairs X)等機構,他們積極致力於研究為射電天文學而研發的最先進算法,用於校準和卷積,為了去除圖像中的雜訊,效果相當於光學望遠鏡安裝了自適應光學(adaptive optics)系統。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平方公里陣網頁新聞公佈】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