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國際天文聯會公佈二百二十七顆明亮恆星的名稱

構成大熊座的恆星
國際天文聯會執行委員會於2016年5月批准建立一個專門為恆星定名的工作小組,以便將過去幾個世紀以來,通用的恆星名稱正式化。 恆星定名工作小組現在國際天文聯會網站上發佈了第一批二百二十七個已批准的恆星名字,正式列入新的國際天文聯會明亮恆星名稱目錄。

【圖、文:節譯自國際天文聯會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這些由國際天文聯會批准的恆星名字已經有原本的中文名稱,毋須另行按照國際天文聯會定名的本意或讀音改變。

有關恆星及系外行星中文譯名更詳細資料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

http://forum.hkas.org.hk/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10&extra=page%3D1

美國太空總署計劃探索金屬小行星尋找地球誕生線索

畫家筆下的探測器到達靈神星
天文學家相信,一顆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環繞太陽運行的金屬小行星,也許是一顆原行星的核心,對地球如何誕生可能提供線索。

這顆編號第十六的小行星名為靈神星(Psyche),主要由金屬組成,可能是太陽系形成時受到猛烈撞毀的一顆原行星的殘餘核心。

美國太空總署正考慮派遣探測器到此小行星,加深認識地球的鐵鎳核心及其它行星的核心如何形成,這將是科學家首次探索一個由金屬形成的世界。

靈神星直徑約二百四十公里,幾乎全由鐵和鎳組成。可能是科學家唯一可直接研究的行星核心。

美國太空總署正研究耗資五億美元進行探索任務,預計探測器會於2020年11月升空,2026年抵達靈神星。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學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取得系外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關鍵技術

超高對比度成像系統實驗結果
尋找另一個存在生命的星球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追求的夢想。這需要探測圍繞太陽光譜型恆星宜居帶內地球質量的行星系統,通過光譜研究該類行星大氣成分,以確定其上是否存在生命特徵信號,從而最終解答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 這一基本科學問題。其挑戰在於直接探測來自類地行星的光子訊號,需要解決來自望遠鏡衍射產生的光子噪聲以及由光學元件等不理想表面介入波像差產生的散斑噪聲,以最終達到百億倍成像對比度。國際團隊多采用可變形鏡對上述波像差進行校正。但是,由於受到可變形鏡有效單元數限制,其高對比度成像暗區面積非常小,這將導致未來空間類地行星成像探測效率較低。

南京天光所繫外行星探測和高分辨率成像研究組在空間超高對比度成像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首次提出了一種在大面積工作區域內產生超高對比度成像技術方案。採用星冕儀結合液晶空間光調製器(spatial light modulator)波像差校正,可以獲得與採用可變形鏡(Deformable mirror)相當的成像對比度(10^-10),而成像區域超過國際其他團隊,這將有望極大地提高系外行星空間成像探測效率。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天鵝座太空船完成第二次太空船火焰實驗

火焰實驗其中一款物料燃燒的情況
美國軌道ATK公司天鵝座無人駕駛貨運太空船完成任務返回地球大氣層時,美國太空總署地面人員通過遙控在太空船內一個密封模塊,點燃九種不同的材料,包括用於生產太空衣的阻燃針織布、太空船窗口製造材料丙烯酸玻璃等。模塊內的監控設備會記錄燃料與氧氣的消耗情況,以了解太空微重力環境對火情的影響。

這場人造火災是美國太空總署第二次太空船火焰實驗的一部分。美國太空總署表示,儘管該機構已從事太空飛行幾十年,但對火災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燃燒擴散情況了解不多,而太空船發生火災又是該局與國際太空探索界最大的擔憂之一。

該項目負責人之一加里·拉夫(Gary Ruff)表示:太空船火焰實驗有助於研製更好的防火材料與技術,從而幫助提高太空旅行的安全性。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火焰實驗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AvXxbeLwbU

中國成功發射天鏈一號04衛星

天鏈一號04衛星發射情況
昨日深夜23時24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鏈一號04衛星送入太空。天鏈一號04衛星是中央國第四顆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將與天鏈一號01星,02星,03星實現全球組網運行,為神舟太空船,太空實驗室,太空站提供數據中繼與測控服務,支持太空交會對接任務,同時為中、低軌道資源衛星提供數據中繼服務。

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41次飛行。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一個恆星的生命圈

檢測到天鵝座X-3的暱稱為小朋友的包克雲球
天鵝座X-3是一顆X射線雙星,其中緊湊的X射線源將物質從巨大的伴星中拉出。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的高分辨率X射線儀器偵測到一團氣體和灰塵,它與天鵝座X-3的距離非常少。 這種氣體雲是一個包克雲球(Bok globule),是天文學家首次檢測到最遙遠的X射線源,他們檢測到這個包克雲球產生的噴射氣流,顯示星星正在它的內部形成。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包克雲球是在1940年代被天文學家巴特·包克(Bart Bok)首度發現,是在恆星形成階段中有時會產生的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高密度暗雲氣。包克雲通常都在電離氫區內被發現,典型的質量大約是十至五十個太陽質量,大小約為一光年,內部有氫分子、碳的氧化物和氦,還有大約1%(質量)的含矽的塵埃。包克雲球通常會導致聯星或聚星系統的形成。

在早期宇宙發現了大量的矮星系

Abell 1689大質量星系對背景星系產生重力透鏡效應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天文學家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大量的遙遠矮星系,可以顯示數十億年前宇宙中恆星形成的生產週期的重要細節。

早期宇宙從黑暗,中性和不透明轉變為明亮,相信矮星系在電離和再生時代起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它們重要,但是遙遠的矮星系仍然難以捉摸,因為它們非常微弱,即使用目前最好的望遠鏡,仍然未能得到一幅早期宇宙的完形像。

不過有一種方法可以繞过這個限制,按照愛因斯坦一般相對論所預測,一個巨大質量的天體,可以作為一個自然的透鏡,放大來自那個背景後面的光源。這種稱為重力透鏡的現象,導致背景物體顯得更亮和更大。 因此,這些自然望遠鏡可以讓我們發現看不見的遙遠矮星系。

為了證明這個概念,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拜仁·桑那(Brian Siana)助理教授,瞄準了一組產生重力透鏡效應的星系, 成功得到一個看起來是一個大群的遙遠的矮星系照片。

【圖、文: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暗淡銀河系的衛星星系

最暗淡銀河系衛星星系的的星空位置
一組由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本間大輔(Daisuke Homma)領導包括日本國立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研究機構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昴星團望遠鏡上超廣角主焦點相機執行的戰略巡天項目發現發現一個非常暗淡的銀河系的衛星星系。這個星系稱為室女座 I,位於室女座方向。在光學波段它的絕對星等為-0.8等,它可能是目前發現最暗淡的衛星星系。這個發現表明銀河系的光暈中存在大量尚未探測到的矮衛星星系,並能通過暗物質的層次組裝加深對星系形成的了解。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昴星團望遠鏡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與突破計劃簽署合作意向共同探尋地外智慧生命

簽署合作儀式後雙方代表合影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與突破計劃(Breakthrough Initiatives )在10月12日簽署合作意向書。由國家天文台台長嚴俊和突破獎基金會主席及突破計劃執行主任皮特·沃登(Pete Worden)代表雙方分別簽字。

根據合作意向,國家天文台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將加入突破聆聽(Breakthrough Listen)項目,與位於美國的綠岸望遠鏡(Green Bank Telescope)及位於澳洲的帕克斯(Parkes)天文台共同合作,尋找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線索。雙方將有可能交換觀測計劃、探測方法和數據,并快速進行跟踪觀測及數據分析。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突破聆聽」外星智慧生命探索計劃是由俄羅斯國富豪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自資一億美元贊助,搜集到的大量數據與資訊將會完全公開透明,讓所有人都能開發相關應用軟件去分析數據。此外,資訊也將由柏克萊大學的SETI@home 計劃處理,會由全球九百萬名志願者協助分析相關天文數據。

科學家觀測到十億光年外的射電爆發

觀測射電爆發的巨型碟狀射電望遠鏡
自2007年起,天文學家已經發現大約數十道神秘射電波脈衝,全部來自銀河系深處,且在太空中隨機出現。根據天文學家估算,宇宙中每天這樣的閃光可能超過一萬次。但沒有人知道,什麼引發了這種快速射電爆發,有理論認為,中子星碰撞或中子星被黑洞吞噬等事件,可能是其中的原因。

現在,一隊天文學家目擊了至今為止最明亮的射電爆發。由於這次閃光如此明亮,科學家能觀測到訊號是如何被穿過星系際介質改變,正如星光穿過地球大氣層會使恆星出現閃爍。

基於訊號的傳播和扭曲方式,該研究小組確定,這些射電訊號至少飛行了十億年。這也意味著它的源頭距離地球十億光年。

研究小組還使用該射電爆發確定了星系間稀薄等離子體的特性,例如磁性和湍流。這證實了早期理論:它們既不高度磁化也不動盪。科學家表示,這十分重要,因為目前能研究星系中間物的方法很少。這些媒介包含星系內所有非暗物質的約四成。但由於快速射電爆發毫無徵兆,並且無法複製,科學家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再獲得類似的機會。該研究小組曾一直在觀察一顆位於銀河系的中子星,也許是足夠幸運,他們的望遠鏡可能正對著正確的方向。

【圖:歐洲南方天文台;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