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雲南天文台米波太陽射電頻譜儀觀測到罕見的斷裂II型射電暴

雲南天文台米波太陽射電頻譜儀觀測到的具有斷裂結構的II 型射電暴
雲南天文台研製的米波太陽射電頻譜儀,高冠男、汪敏和林雋等人觀測到一個罕見的具有斷裂結構的II型射電暴及其射電精細結構。經研究發現,該射電暴的斷裂結構源於日冕大量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簡稱 CME)驅動的激波穿越之前CME拉伸出的電流片的物理過程。利用觀測頻率與日冕密度的關係,並結合日冕密度模型計算出了激波所在的日冕高度約為1.42至1.56倍太陽半徑,激波的速度約為每秒一千一百公里。根據II型射電暴的分裂帶結構和精細結構,估計出激波所在地的日冕磁場強度約為6至8 G。此外,根據斷裂帶所持續的時間,估計出了電流片的厚度約為四至七萬公里。

【圖、文:節錄自雲南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天文學家測量到銀河系瀰漫同步輻射的立體分佈

在88MHz觀測到的銀道面平面圖像
國台的研究人員蘇洪全和十多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 歷時兩年多, 獲得了銀河系瀰漫同步輻射的立體分佈圖,同時得出四十七個電離氫(HII) 區背後的同步輻射率.

在數百兆赫茲甚至更低的射電波段,銀河系的瀰漫輻射被同步輻射主導.這些輻射來自宇宙線電子和銀河系磁場的相互作用.另外,我們的銀河系已知有數千個HII 區.它們是由年輕且大質量的恆星電離周圍的中性氫雲形成的.這些被電離的氫雲含有大量的自由電子,通過自由-自由吸收過程吸收來自其背後的同步輻射.這一吸收過程使得HII 區看起來比周圍背景暗弱很多。蘇洪全團隊使用默奇森廣角射電望遠鏡陣列(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的最新巡天數據,對銀道面250度到355度範圍內的同步輻射進行了平面圖和徑向的吸收測量.利用這些吸收測量結果,他們建立了多個模型,最終發現兩圈模型更符合觀測結果.從而得出結論:銀心附近輻射強度最大,離銀心越遠越小。團隊正在觀測更大天區,預期總共能得到數百個吸收測量,從而更好地了解低頻射電波段銀河系的立體結構和限制銀河的磁場和宇宙線電子的分佈。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天文學家利用阿爾瑪射電望遠鏡測量行星種子的尺寸

HD 142527的塵埃盤
天文學家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簡稱 ALMA 阿爾瑪)射電望遠鏡,觀測年輕恆星HD 142527,發現圍繞恆星的周圍的塵埃,顆粒尺寸具有高度準確性的圓盤形狀。此外還首次發現存在行星盤中的粉塵有點偏壓的性質。發現阿爾瑪射電望遠鏡的非常靈敏度能夠以高精確度的從塵埃的電波極化進行測量。成熟的技術都適用於其它天體測量,可以顯示塵埃是如何圍繞年輕恆星生長,有望理解大行星誕生過程。

【圖、文:節譯自日本國這立天文台新聞公佈】

維珍銀河太空船完成第一次滑翔飛行

維珍銀河第二代太空飛機團結號
英國富豪李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維珍銀河公司昨日再度進行第二代太空飛機試飛,順利完成滑翔飛行測試。

新的太空飛機「團結號」(VSS Unity)由母機白騎士二號(White Knight Two)搭載,從美國加州莫哈韋(Mojave)基地成功升空。隨後「團結號」在脫離母機後,飛回地球,成功滑翔飛行降落。

「團結」號由兩名飛行員駕駛,可最多攜帶六名乘客進入距離地面100公里的太空邊緣。一次太空旅遊費用要25萬美元(大約港幣194萬元,新台幣800萬元,人民幣172萬元),有超過六百人已經報名。

【圖、文:節譯自維珍銀河新聞公佈】

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又再度開始尋找重力波

位於華盛頓漢福德的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
2015年9月14日,物理學家使用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簡稱 LIGO)發現了一組重力波,後者來自於兩個彼此盤繞的巨大黑洞。

經過近一年的調整與優化,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的干涉儀又開始採集數據。優化後的干涉儀,它的敏感性要比之前提升了一成。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將能夠探測到10%的更遠的宇宙空間。

科學家認為,明確探測到重力波訊號證明,重力波並非偶然事件,未來將有可能繼續探測到中子星等其他天體在碰撞過程中產生的重力波。

【圖、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卡西尼號昨晚飛掠土星環

卡西尼號穿過土星環的路徑圖
美國太空總署卡西尼號(Cassini)太空船昨晚香港時間21時09分穿過土星主環外邊未探索過的區域。

首先,卡西尼號太空船第一次非常接近土星環期間,啟動主發動機,進行短暫的點火燃燒,這個操作用於微調軌道和設置正確的航行方向,屆時卡西尼號非常靠近土星,距離土星雲層頂部只有九萬一千公里。並在土星和土星環的間中繞行。在2017年9月15日,卡西尼號將會進入土星的大氣層,屆時會為我們發回前所未有的土星大氣成分精確數據,之後它會在科學家的控制下,墜入土星大氣燃燒殆盡,完成整個探索土星的使命。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孫沛源和高興兩人發現三角座新星

三角座超新星發現照片
孫沛源和高興兩人於12月3.557日(世界時)在三角座的M33星系發現一顆17.5等的新星,該天體春分點2000.0的位置如下:

赤經01時34分01.570秒
赤緯+30度42分39.90秒

新星目前獲得編號AT2016irp。

【圖、文: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圖:嶋邦博;文:節譯自日本天文藝術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瑞士公司收購荷蘭火星一號殖民火星計劃

荷蘭火星一號新聞發佈會
一家名為「InFin創新金融」的瑞士金融服務公司,股東已同意收購荷蘭「火星一號」殖民計劃,根據這個計劃,2018年首先派無人太空船前往火星。

「火星一號」基金會挑選出兩男兩女共四名志願者。他們將在2022年下半年啟程,飛行七個月後,在2023年抵達那個遙遠的紅色星球,成為火星首批居民,並且將永遠居住在那裡,在火星上建立人類的首個永久性定居點。

該項目預算為六十億美元,比美國太空總署的「好奇」號火星探索計劃高出三十五億美元。

【圖、文:節譯自火星一號網頁】

俄羅斯進步號貨運太空船昨晚發射後爆炸解體

進步號貨運太空船由聯盟火箭發射升空情況
俄羅斯「進步號」貨運太空船昨晚深夜香港時間22時52分,由聯盟號火箭在拜科努爾發射升空。六分鐘之後失去聯絡,在在西伯利亞與蒙古邊界一百九十公里上空爆炸解體,大部分的碎片在大氣層燃燒,未有碎片跌落地面的報告。

「進步MS-04號」貨運太空船向太空站運送2.45公噸用於維持國際太空站運作的物資和太空人生活必需品,包括燃料、科研儀器、氧氣、飲用水、服裝和食品。還運送太空人家屬的郵包和禮物。除了日常食品外,太空人還獲得新鮮的蔬菜水果以及心理醫生和親友贈送的糖果糕點等。

【圖、文:節譯自俄羅斯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劉柱光提示】

冥王星冰封之心太重致表面坍塌

冥王星(右下角)和冥衛一(左上角)
英國《自然》雜誌11月30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報告稱,在冥王星最寒冷心形區域內的史波尼克平原(Sputnik Planitia),寒冰累積不可避免,而正是寒冰的重量導致了表面坍塌、盆地形成。這項發現增加了人們對著名的冥王星之心(Pluto icy heart)形成與該區域演變的理解。

冥王星最著名的標誌物冥王星之心是該星球表面的一個心形區域,一座主要由氮冰、一氧化碳和甲烷組成的巨大冰山覆蓋著該地區四公里深、一千公里寬的盆地,因此又稱為冰封之心。

以前的研究曾認為,這個一千公里寬的盆地可能是由撞擊導致的。但美國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的道格拉斯·咸美頓(Douglas Hamilton)團隊通過電腦模擬顯示,冥衛星一形成的一百萬年內,寒冰不斷積聚形成了單一冰蓋,隨著該區域反射的日光增多,導致溫度下降,促使寒冰進一步累積,正是寒冰的重量導致冥王星表面坍塌,史波尼克平原內才形成盆地。

研究團隊補充稱,在該地區寒冰累積與矮行星卡戎的潮汐力共同作用下,冥王星曾發生翻轉,使冰蓋出現在與矮行星卡戎直接相對的經線另一端。論文作者認為,冥王星之心的史波尼克平原冰蓋自形成以來,一直保持穩定,不過隨著時間的變化,其體量正在逐漸變小。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